去店裡買葡萄酒,很多促銷員會說,『這款葡萄酒是得過什麼大獎,那款葡萄酒是榮獲什麼獎項的,喝起來特別好』推薦你買這款那款的。
在我剛剛入行的時候,也像這些促銷員一樣喜歡推薦得獎的葡萄酒給客戶。
那時候,公司裡有幾款獲獎的葡萄酒。
在我進出展廳時,我總望著它們,感覺像女神高不可攀,認為它們的品質是最好的。
佈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賽銀獎酒標
後來,有機會品嘗它們時,發現它們的口感香氣,真的確實比沒獲過獎的葡萄酒好。
不過,我也在種種場合喝到過不少獲獎酒,跟沒獲獎的,喝起來感覺差不多。
真是魚龍混雜。
這裡面的奧妙,等我做葡萄酒時間長了些,我才慢慢明白。
層出不窮的獲獎葡萄酒。
在北京奧運會前幾年,國內掀起一股選美熱,中國小姐評選、中國旅遊小姐評選、新絲路模特大賽、CCTV模特大賽等等,各式各樣的選美比賽,輪番著上陣。
一個個選美冠軍,都號稱是美貌與智慧並存,是女性當中的佼佼者。
可是當我後面再關注時,發現她們並沒有所講的那麼優秀。
就像選美熱潮,這幾年葡萄酒行業也掀起一股獎項熱。
各種機構媒體都在舉辦葡萄酒的評選競賽,看多了,你還真搞不懂他們的主辦方是誰,評委是哪些,更不用說國外的那些葡萄酒獎項比賽。
有一次,我竟然看到一款法國朗格多克的普通酒《五六十元的》,竟然有獲得一個『大獎』。
酒款的宣傳資料上,用最醒目的字體說明著。
於是,這款酒就像選美冠軍一樣身價百倍,價格直逼波爾多中級莊的價格《200元左右》。
讓葡萄酒獲獎,已經成一種營銷手段
營銷學上講,
將一樣事物打上一個標簽,它就增加了另一種價值。
比如她是選美冠軍,比如他是留洋海歸,比如他讀過MBA。
同樣讓葡萄酒獲獎,就有了一個新的賣點,價格也可以往上漲個20%、30%。
這是酒商非常樂意看到的事情。
有的酒商,會拿著自己進口的葡萄酒,去參加一些評選比賽。
有的利欲熏心,甚至會直接掏錢買一些獎項回來。
國內寧夏賀蘭山的某些酒莊,甚至為一個比賽而專門定做一款酒。
這款酒讓評委們贊不絕口,竟然做出了法國波爾多名莊酒的品質。
而等到這款已經打上金獎標簽的酒,量產推向市場時,同款次同年份的酒,讓人嘗起來太平庸無奇,跟那款給評委們嘗的酒,相差太遠。
這明明都是同一款葡萄酒啊。
也有些國產酒莊,甚至為了推廣自己的酒款,而特意舉辦比賽。
有一個酒莊曾經辦了個盲品比賽,邀請很多業內的專家名人。
他們把自己的酒和拉菲放在一起,進行盲品。
評委們盲品打分後。
結果一揭曉,發現這個酒莊的酒,比拉菲的口感品質還要好,這讓在場的人大為詫異。
但真實的情況是,這款參加盲品的酒,是酒莊精心釀制的,而且事前進行充分醒酒。
為了讓拉菲做陪襯,把直接開瓶沒醒過的拉菲,拿到盲品桌上。
誰都知道,醒開和沒醒開的酒,香氣口感是兩樣的。
這些都是真實的例子。
巴黎農業大賽得獎
消費者如何對待獲獎葡萄酒
我覺得更多的是,抱持一種平和的心態。
但作為普通消費者來說,有了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肯定覺得獲獎的酒,比沒獲獎的品質要好。
這其實也就是打一個心理戰術。
選購葡萄酒時,關注酒的等級、產區、酒莊。
更重要的是,自己對這款酒的口感喜好,自己覺得好喝的酒,才是最好的酒。
消費者也可以看看這幾個獎項評比,因為它們比較中立,評委也權威,比如,
《品醇客》《Decanter》雜志評選
佈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賽《Concours Mondial de Bruxelles》
佈萊堡國際葡萄酒挑戰大賽《Challenge International du Vin Blaye-bourg》
巴黎農業大賽《Concours General Agricole Paris》
等等。
消費者可以根據這些世界權威級比賽的結果推介,選購合適的葡萄酒,獲獎酒標范例見本文上面圖片。
本意上,葡萄酒獲獎評比,是為了給消費者挑出更好的葡萄酒,但因為商業原因而逐漸變味。
不過,這跟用保鮮膜包裹下酒瓶,而賣高價相比,要好的多。
至少,酒商在比賽評選時,還投入一定的成本,花錢了。
《《用保鮮膜包裹的紅酒,一定是好酒嗎?
》》
就像有的人喜歡名片上印各種各類的頭銜,密密麻麻一大串。
一個真正有實力的人是不需要這些的,他們的談吐氣場見識,就已經說明一切。
葡萄酒也一樣,一款酒讓你喝起來感到愉悅、舒服、開心,就是好酒,不需要其他東西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