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賣兩三百一箱的進口紅酒是真的嗎?《圖+文》

囊括一切酒類知識,走進微醺酒類世界!

微信公眾號:酒百科《baikejiu》

—————

前段時間網上關於「在抖音上買酒到底靠不靠譜」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討論,平臺上幾十塊、十幾塊的進口葡萄酒不在少數,比如之前著名的「996」《99 塊錢 6 瓶》。

大家主要的疑慮就是,售價那麼便宜的酒,到底是不是真酒?

或者說,是不是真的進口酒?

上個月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佈了一個葡萄酒選購指南,根據甜度選擇、產地選擇、酒的顏色、香氣以及價格選擇對消費者進行了科普。

其中特意點出,通常每瓶 50 元以下的葡萄酒慎重購買。

一箱 6 瓶兩三百的進口酒,單瓶算下來不到 50 元,那麼,這個價位的進口酒,真的不能喝嗎?

雖然 50 元以下確實很多劣質酒,但進口葡萄酒做到這個價位也並非不可能。

各種價位都可以有好喝的酒,隻是貴酒往往有更豐富的內涵。

當然,不同價位的葡萄酒評判品質的標準也不同。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不同價位的進口酒,風格品質有什麼區別,方便大家按照自己的預算和喜好來購買。

一、30 元以下

十幾塊、二三十塊這個范圍的葡萄酒種類挺亂的。

一般來說大部分倒也不是三精一水勾兌的,畢竟國家早就開始嚴打了,搞這種作死行為法律風險太大。

但是要說好不好,這個價位的酒你還是別抱什麼期待。

30 元以下的很多都是從國外直接進口大桶的散裝酒,然後在國內灌裝,這類酒商家一般都會宣傳「原酒進口」。

有很多葡萄酒牌子看起來是個洋氣的名字,宣傳是法國酒,但是背標卻寫著產地或灌裝地山東煙臺。

這樣的葡萄酒,雖然也屬於進口酒,但是不能算是正經的「法國酒」了。

為什麼不建議大家買這種散裝進口國內灌裝的酒,原因有 2 個:1 是這類酒本身所用的葡萄原料品質就比較差,釀出的酒往往不好喝;2 是葡萄酒裝瓶了才能算是穩定下來,用桶來運輸會增加葡萄酒變質氧化的風險。

還有一些雖然是在國外灌裝,原瓶進口,但是酒質如何就要打個問號了。

國外生產葡萄酒的不光有酒莊,還有酒商,也就是收購別的酒莊或葡萄農的葡萄,釀自己品牌的酒。

而所用葡萄的范圍從酒標的等級上可以看出來,最坑爹的一種是 VCE。

什麼是 VCE?

VCE 即歐盟餐酒《Vin de la Communaute Europeene》,這是歐盟葡萄酒等級制度中的最低級別,可以由任意歐盟成員國境內的葡萄釀造。

或者一個國家的酒液運到另一個國家再裝瓶也是可以的。

往往 VCE 的釀酒原料都是釀造其他葡萄酒剩下的沒人要的邊角料葡萄,幾乎沒有什麼風味可言,是最低端廉價的餐酒。

要小心的是,很多 VCE 葡萄酒都會打著法國酒的旗號來賣,所以要注意看酒標。

酒標上會標註 Vin de la Communaute Europeene

VCE 的酒,99 塊 6 瓶正常,超過 50 塊就要慎重考慮,最好不要買,如果超過 100 塊就絕對不要買!

二、40-100 元

40-100 元這個價位已經有味道不錯的酒了,如果能把酒釀成沒有怪味,果味新鮮,順口易飲,就已經值這個價格了。

用來當日常聚餐幹杯酒、口糧酒就挺不錯的,對口感上的復雜度什麼的就別抱有希望了。

這個價位有不少大集團產的平民線產品,比如黃尾袋鼠《Yellow Tail》、拉菲傳奇《Legende》這一類。

這類酒的目標群體就是葡萄酒入門者,所以會刻意釀得甜美,削弱酸澀感,如果按照專家的標準,這種酒並不平衡,但是對於沒怎麼喝過酒的小白來說卻剛剛好。

不過現在澳洲酒要在中國市場上低迷了,可以選擇一些智利、南非、阿根廷的代替品,比如幹露《Concha y Toro》之類的。

100 元以內的餐酒級別和 AOC 級別都有很多,總有商家把 AOC 宣傳成最好的酒,實際上 AOC 就是法規更嚴格,想要在 100 元以內這個價位釀出好酒也並不容易。

因為這個價位一般也是收別人家葡萄來釀的,想要每年都收到數量、品質都足夠的葡萄,大集團更有保證。

這類酒可能有驚喜,也可能踩雷,因為本身就是比較簡單的酒,絕大部分都是被當地市場消費了,所以不一定能遭得住長途運輸和儲存,萬一儲存條件不好就撲街了。

所以買這個價位的酒要注意年份,年份越新越好。

三、100-200 元

100 元以上的酒可以開始稍稍講究一些特色和復雜度了,如果香氣不止有果香,入口各方面比較平衡,那就已經很不錯了。

能體現出來一定的品種特色甚至產區特色,那就已經算是性價比很高了。

如果已經度過了超級小白階段,或者剛剛入門但是又對口味有一定要求,不想總喝簡單果味酒的話,100-200 這個價位可以多看看。

這個價位的葡萄酒很多都開始講究平衡了,會做出正常的酸度和澀度,雖然一般骨架感也不會特別強,但已經不是一味的甜膩了。

四、200-500 元

200 塊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一般來說上了 200 塊的葡萄酒就開始有一定品鑒價值了,葡萄酒的風味、口感能體現出來品種或產區的典型性,甚至特殊的釀造手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風土」。

從自然的角度來說,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氣候、溫度、土壤、光照,都會影響葡萄果實的味道和品質。

同一個品種,老藤和年輕的葡萄藤結的果實釀出的酒可能味道口感完全不同。

人的行為也同樣重要,雖然風土決定了葡萄酒的風格,但是能否從酒中體現出來風土則取決於酒農和釀酒師的做法。

200 以上可選擇的好酒太多了,數不勝數,這裡也隻是稍微舉幾個例子,幫初階愛好者把葡萄酒大門的門縫兒再推大一點。

比如波爾多,可以開始嘗試一些中級莊或列級莊,體驗一把有深度、層次、復雜度的教科書一般的赤霞珠。

這個價位的葡萄酒也可以稍稍開始關注更細分的子產區甚至葡萄園的位置了。

比如勃艮第《Burgundy》葡萄酒,即使 200-500 元還是大區級和村莊級居多,但是哪怕同一個村,不同地塊的葡萄酒喝起來也是不一樣的。

再比如阿根廷葡萄酒,在這個高海拔產酒國,同樣是主產馬爾貝克《Malbec》,葡萄園的海拔越高,釀出的葡萄酒就越精致,越有內涵。

低海拔的重糙肥風格和高海拔的優雅精致風格,不需要你是葡萄酒專家也可以輕松品嘗出來。

05

500 元以上

喝葡萄酒肯定會越喝越精細,越來越能喝得出來不同酒之間的差別。

其實,葡萄酒即使是大牌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都那麼貴,500 元以上就開始有大量的名莊大牌酒了。

雖然平時很多人將康帝、樂花掛在嘴邊,但是它們可以說已經是頂級奢侈品的范疇,並不能代表普遍意義上的好酒。

這個階段的好酒,除了應該滿足普遍意義上的好酒標準:

– 平衡《沒有哪種味道非常突兀》

– 有復雜度《不是隻有簡單的果味》

– 有層次感《風味有變化》

– 風味集中《喝著不水》

– 餘味長《咽下去後味道還能持續》

以外,還應該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產地的風土,品種的特色,乃至於釀酒師的理念。

不過,買到 500 以上的葡萄酒,很多人都要面對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喝著感覺和 50 的便宜酒沒有區別?

甚至 50 的更好喝?

500 的葡萄酒這麼難喝,莫非是假酒?

其實原因最主要就是 2 個:①沒喝慣;②儀式沒做足。

先說 ① 沒喝慣:

用香水來舉個例子吧,香水和葡萄酒其實有很多共通之處,比如,都有著千變萬化的香氣,都十分講究原料,調香師《釀酒師》的手藝也很重要,都可以同時擁有消費品和收藏品的屬性;甚至對於消費者來說,接觸、了解、鑒賞這條路徑都十分相似。

有的人最初接觸到的香水可能就是名創優品 20 塊一瓶的,它不香嗎?

香。

有什麼質感和內涵嗎?

沒有。

就像小賣部的酒精飲料,沒啥質感和內涵可言,但是好喝就夠了。

然後就是一些大眾品牌的大眾香水,尤其以花果香最為流行,甚至因為用的人太多而有「街香」之稱,然後有一批愛好者又用膩了這種甜美花香,開始探尋更小眾、更另類的味道,自己對氣味的接受閾值也越來越大。

隨著價格升高到這個階段,產品可能會越來越有「個性」。

不了解的人可能沒法理解為什麼有人願意把墨水、煙熏、麝香這樣的氣味穿在身上,就像喝酒的人有些也不能接受夏佈利《Chablis》那種震蕩靈魂的酸度,巴羅洛《Barolo》那種仿佛踹了你一腳的單寧。

就像對香水一樣,對葡萄酒味道風格的接受程度也會隨著喝酒變多而越來越廣,但是也不必認為覺得不好喝就怎樣怎樣,是自己審美不行還是別人審美不行什麼的。

香水老饕也有那種看遍了世間風景還隻喜歡柑橘香的,喝葡萄酒的也有喝遍天下名酒還隻喜歡奶油味霞多麗《Chardonnay》的。

② 儀式沒做足:

另一方面來說,高端酒實在太「矯情」了,喝的時候還必須得講究,比如要提前醒酒,冰鎮到合適的溫度,用合適的杯型等等。

這些講究還不是說單純的儀式感,而是能真的影響到葡萄酒味道口感的,這就很麻煩了。

雖然我們一直在說喝酒有哪些注意事項,但是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多消費者沒法做到這麼條條框框,沒醒酒,香氣閉塞,單寧澀感太重,不好喝;直接在室溫下喝,香氣不新鮮,酒精單寧感都太強,不好喝;隨便找個杯子喝,香氣味道出不來,不好喝……

想要真正體會好酒的好處的確很麻煩,但不得不說,講究了的結果還是很值的。

最後說一句,不管什麼價位都有超越眾生的驚艷之作和名不副實的拉跨之作,所以價格范圍隻是一個大概的參考,並非絕對。

越高級的酒,往往承載的東西也越多,這片土地風土如何、當年的天氣有什麼樣的影響、釀酒師用了什麼手法想要表達什麼,換句話說,這樣的酒可能沒辦法再「不帶腦子喝了」。

我自己有時候在喝到比較貴的大酒時就會有一種「喝不懂的壓力感」,仔細想想,這不是跟喝酒是為了愉悅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嗎?

不過,不斷求索也是另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