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的羋酒 吳曉波的『吳酒』 …為何這些網紅酒轉眼成雲煙。《圖+文》

互聯網以及社交技術的成熟,讓網紅產品應運而生。

在網絡時代,一款產品的顏值、品質、價格、內涵甚至代言人都會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

然而,縱觀時下網紅產品,很多都是曇花一現,能夠存活兩三年之久,還能被消費者記起來的,少之又少。

在白酒行業,同樣也不乏這樣的『網紅產品』短命現象。

今年五一期間,『摔碗酒』從西安火遍全國,引發各地景區爭相模仿,然而效仿者的生意大多冷清,喝酒的更是寥寥無幾。

另外一些網紅酒類產品也是一陣風之後就再無多少波瀾。

那些過眼雲煙的網紅酒都缺了啥?

近年來,白酒網紅產品比較流行,憑借一部熱播據、一個名人而『無根』生出一個酒類產品並不鮮見。

據了解,依靠大IP打造網紅爆款可以說是慣用招數之一。

前兩年《羋月傳》熱播,馬上就出現了『羋酒』,《羋月傳》在收獲高收視率的同時,也帶動羋酒的大賣,兩個月內銷售額達2000萬元。

而屬於吳曉波個人IP產品的『吳酒』,憑借個人IP也是活了一把。

據了解,當時吳曉波的吳酒公開數據:33小時賣出5000瓶,2015年銷售破千萬。

然而,火過之後是平淡。

隨著《羋月傳》劇終,紅極一時的羋酒卻也漸漸消失在酒圈中,各大電商網絡平臺上再難覓羋酒的蹤影。

而吳酒在2016年被網絡大肆報道之後,如今的聲音也日漸甚微,網絡上關於吳酒的報道隻停留在當年最紅火的時刻。

事實上,酒圈裡的網紅酒還有很多,從2014年酒業網紅產品嶄露頭角, 2015年網紅酒的遍地開花算起,到如今,除了新近推出的產品,能被市場記住的網紅產品屈指可數。

很多所謂的『網紅酒』為何轉眼成雲煙?

有圈內經銷商表示,運營商對市場、渠道等缺乏管控,價格混亂,導致經銷商利潤難以保障,這個難題是大多數網紅產品面對的困境。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市場難以監管,更重要的是在上遊的管控上,大部分網紅產品難以保證質量的恒定性,這是產品的基本保證。

最長壽網紅產品的續命之道

與很多『短命』網紅白酒產品『先天基因』不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白酒行業,還是有一些『網紅產品』做得較好,生命周期也較長。

但據了解,這類產品與靠跨界、蹭熱點等形成的網紅產品有很大的不同,它們都是一些擁有雄厚實力的白酒企業憑借在資源、渠道、產品等方面的優勢在線上打造出來的『網紅產品』。

據了解,在酒圈,『三人炫』可謂是網紅產品中最為『長壽』的代表。

2014年,48小時40噸,84天100萬瓶……這些數字由三人炫創造,並快速在業界成功樹立起了網紅產品標桿。

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峰親自站臺,承諾每瓶隻賺1元,2 斤裝的三人炫首發價僅為139 元/ 兩瓶,高性價比以及強大的品牌背書——瀘州老窖出品、瀘州老窖集團董事長、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第22代傳人張良指導、徐燎原設計,立刻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

據『三人炫經典版』獨家銷售渠道酒仙網透露,『三人炫』上市三年銷量已突破1000萬瓶,目前復購率高達98%。

作為率先觸網的傳統白酒企業,三人炫無疑嘗到了甜頭。

而正在風頭之下的三人炫又隨即推出了新品——三人炫匠人版、38度三人炫、瀘州老窖三人炫優選精釀等等,在口感上迎合年輕消費者,在包裝上更加吸引收藏者的喜愛。

張良表示,三人炫已經出到了第二代,未來還會有第三代、第四代產品。

業內觀察人士表示,站在消費者角度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並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升級,便是互聯網爆款白酒的迭代思維。

雖然『升級迭代』一詞源於手機產品,但如今同樣適用於白酒產品。

與三人炫操作模式類似的還有今年6月剛上線的孔府家子約。

據該品牌合夥人介紹,上線3天,子約銷售額超120萬,截止到8月,已有800萬進賬。

子約是小米有品首個『星品駕到』白酒項目,而子約方面的負責人也表示,雖然目前子約在線上表現良好,但是依然會在年底之前不斷對該產品進行包裝升級,以此避免網紅產品『短命』的局限性。

在酒圈裡,還有一個品牌近一年來異常活躍,堪稱酒界網紅樣本,那就是一壇好酒。

一壇好酒可以說是在白酒行業內的朋友圈中一躥而紅。

隨後,零售價從79元漲至159元,8個月內10000多家經銷商報名代理,一壇好酒隻選擇了216家;216家經銷商在2017年創造了150萬瓶的銷量。

與上述兩個品牌相似的是,不斷新出的2017套航母版、56個民族版、紅壇版等產品已經讓一壇好酒生生不息。

只要能挖掘的概念,一壇好酒便能根據這些概念不斷推出新產品。

有業內人士表示,不得不承認,能活到今天的網紅產品都有著極強的傳播能力,但是持續的傳播力更需要品牌的內涵文化和品質來支撐。

在當下的網紅產品售賣中,圈粉賣貨是重要手段之一。

有經銷商表示,隻有讓業內業外都感受到品牌的力量,才算是真正的網紅。

至於如何讓品牌力量賦予網紅產品持續的生命力,則需要企業在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下,深思熟慮地佈局。

文|龍曉敏

編輯|寧森源 伍偉欣《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