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年,澳大利亞葡萄酒產業定了個雄心勃勃的目標:『 30 年內建立強大的葡萄酒品牌,成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最賺錢的產酒國』根據 2017 年 7 月的海關數據,澳大利亞是中國第 2 大瓶裝葡萄酒來源國和第 2 大散裝葡萄酒來源國。
說到澳大利亞葡萄酒,相信很多人都喝過了,在國內,奔富《Penfolds》的名氣可以說一點不亞於拉菲了!出產葡萄酒的國家不少,葡萄酒大國數來數去也就那麼幾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智利……早在 1922 年,Yearbook of Australia 就很犀利地指出,澳大利亞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發展葡萄酒產業,但也面臨兩大難題,一個是澳大利亞國內的葡萄酒消費需求並不大,國內市場受限,另一個是舊世界產酒國名氣大,澳大利亞與之競爭非常不利。
那麼,澳大利亞葡萄酒是如何從無到有,一步步成為今天的葡萄酒大國呢?
本文提綱如下:
1、1788-1855 年:初期的澳大利亞葡萄酒
1、1788 – 1855 年:初期的澳大利亞葡萄酒
《1》1832 年葡萄酒產業萌芽1788 年,澳大利亞種下了第一片葡萄園,地點是新南威爾士州的 Farm Cove,不過葡萄樹卻不是從法國來的,而是來自巴西和好望角。
後來,澳大利亞陸陸續續有了少量葡萄園。
直到 1832 年,James Busby 從法國、西班牙旅行歸來後,引進了歐洲的葡萄樹,才開啟了澳大利亞葡萄酒產業的萌芽,這批葡萄樹通過繁衍,被移接到到墨爾本、南澳等地區。
30 年代末,巴羅薩谷發現了銅礦,導致葡萄酒產業從 40 年代末才開始有所發展。
《2》澳大利亞最初生產加強酒當時,澳大利亞移民主要來自英國和愛爾蘭,在那個年代,隻有上流社會才能享用得起葡萄酒,普通人喝的是啤酒、烈酒。
而且澳大利亞主要產便宜的加強酒,而不是幹型酒,原因是當時英國市場流行這種酒。
《3》利達民、奔富等品牌建立盡管如此,澳大利亞還是建起了少量酒莊。
19 世紀 40 年代,英國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此次危機也波及到了澳大利亞,使得許多尚在起步中的酒莊倒閉。
不過,獵人谷的雲咸酒莊《Wyndham Estate》、西澳的霍頓酒莊《Houghton》非常幸運地在這場危機中幸存下來。
我們熟知的許多葡萄酒品牌是在這一時期建立的,比如 1843 年成立的利達民《Lindeman’s》、1844 年成立的奔富、1849 年成立的禦蘭堡《Yalumba》等。
2、1855-1882 年:向英國市場出口
《1》淘金熱帶來經濟繁榮1851 年,澳大利亞興起一股淘金熱,經濟的繁榮給葡萄酒產業和新成立的酒莊帶來了發展的契機。
但人們紛紛前去淘金,也使得葡萄酒行業勞動力短缺,產量下降,不過,市場上酒飲需求量上升了。
《2》葡萄酒產業擴大,國內市場受限到了 1871 年,澳大利亞葡萄種植面積擴大了 10 倍,葡萄酒產量增加 17 倍。
不過,澳大利亞國內市場需求不夠大,而且各個州為了保護本地產業,設置了很高的關稅壁壘,酒莊紛紛把目光瞄向出口市場。
《3》英國市場銷售經驗不足,產量飛升導致供大於求幸運的是,1862 年,英國降低了酒精度低於 14.9% 的酒飲關稅,使得非加強型葡萄酒的關稅僅相當於葡萄牙、西班牙加強酒的 2/5。
不過,這個階段澳大利亞出口的葡萄酒品質非常差,主要是散裝幹紅,且釀造剛剛完成就立即裝貨。
再加上澳大利亞向英國出口葡萄酒的歷史不長,銷售網絡不成熟,而葡萄酒產量卻飛速提升,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使得價格下跌,釀酒無利可圖。
3、1882-1915 年:在根瘤蚜災害中前進
《1》國際賽事獲獎,增強行業信心不過,這一時期,澳大利亞還是有一批有識之士,釀制優質葡萄酒。
他們在 1873 年維也納世界博覽會、1882 年波爾多世界博覽會上,為澳大利亞葡萄酒贏得了聲譽,讓世人認識到,澳大利亞也能釀出好葡萄酒。
《2》根瘤蚜使葡萄酒產業陷入停滯70 年代,吉龍《Geelong》、維多利亞州相繼出現了根瘤蚜。
維多利亞州政府有償鼓勵農民拔除染病的葡萄樹,90 年代又以補貼的形式,讓酒農嫁接抗根瘤蚜的美洲葡萄樹根。
不過,根瘤蚜還是蔓延開來,導致葡萄園被毀,葡萄酒產業陷入停滯。
《3》大型葡萄酒公司引領優質葡萄酒生產
以哈迪《Hardys》、奔富和沙普《Seppelt》為代表的葡萄酒公司,為南澳葡萄酒產業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這些大公司能為釀造品質較好的葡萄酒提供強大的財力支持。
而 1862 年成立的 Emu Wine Co. 和 1872 年成立的 P.B. Burgoyne and Co.,將優質澳大利亞葡萄酒引入了英國市場。
《4》海運成本降低,歐洲根瘤蚜侵襲,行業迎來短暫繁榮在 19 世紀 70、80 年代,根瘤蚜和黴病大肆席卷歐洲,摧毀了葡萄酒產業,也使得人們把目光移向澳大利亞。
這一階段,澳大利亞出口的葡萄酒大多為酒精度高的散裝紅葡萄酒。
蒸汽船發明以後,海運成本大大降低,進一步促進葡萄酒出口貿易。
根據 Knick Harley 在 1988 年提供的數據,1840-1910 年間的海運成本比 1740 – 1840 年間下降了 70%。
不過,到了 1895 年,法國有 2/5 的葡萄樹嫁接到了抗根瘤蚜的美洲葡萄樹根上,葡萄酒產業從病害中恢復過來,澳大利亞葡萄酒無力與之競爭,再次陷入停滯。
4、1915-1967 年:加強酒越來越沒有出路
《1》政策鼓勵加強酒出口在 1915 – 1925 年間,澳大利亞政府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人們開發土地,並對加強葡萄酒產業實行非常有利的出口補貼政策。
這項政策使澳大利亞的加強酒,更能與葡萄牙、西班牙在英國市場競爭。
不過,這項政策卻嚴重地影響了澳大利亞的幹型葡萄酒產業。
《2》澳大利亞加強酒形象一落千丈1927 年,澳大利亞政府宣佈,出口補貼將減少 1/4,促使許多人趕在政策實施之前囤積澳大利亞加強酒。
這批酒剛釀造出來,就匆匆運到英國,由於保存條件不理想,隻能以很低的價格賣掉,這也給人們留下了澳大利亞加強酒品質很差的印象,使得澳大利亞葡萄酒一度賣不上價錢。
《3》多個產區葡萄樹被拔除1936 年,南澳政府發起了拔除葡萄樹的運動,庫納瓦拉有 2 / 3 的葡萄樹被拔除;維多利亞的雅拉谷,酒農轉型發展乳制品;新南威爾士州的獵人谷也拔除了一半葡萄樹。
這個階段葡萄酒產業發展與政府政策幹涉有很大關系,並不是市場正常發展的結果,盲目擴大產量導致供大於求,價格下跌,使得釀酒的人賺不到錢,而產品品質差進一步惡化了形勢。
政策鼓勵了品質低的加強酒出口,阻礙人們去釀制優質葡萄酒;嚴重打擊了過去幾十年中緩慢發展的幹型葡萄酒產業;人們在補貼取消之前,囤積的葡萄酒也因保存不當,破壞了澳大利亞葡萄酒的形象。
《4》出口受限,國內消費增加到了二戰時期,澳大利亞本國的啤酒、烈酒實行定量配給,各州之間禁止酒飲貿易。
英國嚴格限制葡萄酒進口,在 1947 年,英國將加強酒的進口關稅提升了 5 倍之多。
同一時期,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優惠也沒有了。
於是,澳大利亞國內葡萄酒消費有所增加,不過,1946 – 1966 年澳大利亞葡萄酒產量僅增長了3%。
5、1967-1986 年:重要的轉折點,從加強酒到幹型酒
《1》英國加入歐共體,澳元升值60 年代末,英國提升加強酒關稅,並加入了歐洲經濟共同體,而從 1973 年開始,從其他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進口葡萄酒免收關稅。
而同一時期,澳大利亞采礦業非常繁榮,帶動澳元在 70 年代中期升值。
在這樣的內外大形勢下,在 1967 – 1986 年這個階段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產業依舊沒有很大發展。
《2》重要的轉折點:從加強酒到幹型酒不過,澳大利亞葡萄酒卻在這個階段開始了意義重大的轉型。
價格便宜的國產酒刺激了澳大利亞國內需求的增長。
在 60、70 年代,加強酒的銷量從 53% 下降到 7%,澳大利亞國內對紅、白葡萄酒需求不斷增加。
比如,紛賦《Wolf Blass》就因釀造極其甜美、充滿橡木味且濃鬱的葡萄酒而獲獎無數,聲譽極高。
於此同時,有許多家庭經營的酒莊被更有實力的大公司收購,這些大公司擁有更先進的生產力,更專業的營銷手段,他們還在這一階段推出了非常適合商業化運作的盒裝葡萄酒。
《3》生產過剩,酒農無利可圖,前景黯淡不過,80 年代中期,澳大利亞葡萄酒產業再次出現生產過剩,政府對國內葡萄酒銷售征稅增加,使得許多酒農無利可圖。
於是,南澳政府和聯邦政府在 1985 年推出一項政策,鼓勵酒農有償拔除葡萄樹。
當時人們都認為,葡萄酒行業前景黯淡,根本無法想象一場繁榮將在不久之後到來。
6、1986 – 2000 年:出口繁榮期,大公司商業化運作樹立國際聲譽
《1》1990 – 2000 年葡萄酒產業年均增速 10%到了 1986 年,雖然澳大利亞國內葡萄酒消費沒有明顯增幅,但隨著澳元創新低,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迎來了繁榮,出口總量由 1981 年的 800 萬升猛增至 3900 萬升。
大概在 1990 – 2000 年,葡萄酒產業以年均 10% 的速度飛速發展。
在這一時期,來自新世界國家的競爭非常小:南非面臨種族隔離的困境,南美國家經濟、政治不穩定,美國由於美元強勢而出口受限。
而此時的澳大利亞憑借商業化的優質葡萄酒,在國際上樹立起了聲譽。
《2》30 年目標:成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最賺錢的產酒國1995 年,澳大利亞葡萄酒產業定了個雄心勃勃的目標:『30 年內建立強大的葡萄酒品牌,成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最賺錢的產酒國』這個目標的特別之處就是強調了『品牌』,可見,澳大利亞的品牌意識從一開始就有了。
《3》富邑等巨頭公司海內外收購葡萄酒品牌
於此同時酒莊數量越來越多,更多小酒莊被更有實力的大集團收購。
比如,澳洲葡萄酒巨頭南方葡萄酒業《Southcorp Wines》,也就是後來的富邑葡萄酒集團《Treasury Wine Estates》,旗下就雲集了眾多知名葡萄酒品牌,包括奔富、紛賦、利達民和玫瑰山《Rosemount》等。
不僅如此,富邑集團還收購了諸多海外品牌,比如美國的貝靈哲《Beringer Wine Estates》、鹿躍酒窖《Stags’Leap Winery》等。
7、2000 – 至今:國際競爭加劇,優質葡萄酒和中國市場是未來趨勢
《1》21 世紀,國際競爭加劇,澳元升值,進口葡萄酒沖擊本土葡萄酒進入 21 世紀,許多舊世界產酒國以及智利、阿根廷等新世界產酒國,因本國市場需求有限,紛紛把目光瞄向出口市場,面對激烈的競爭,又趕上了澳元了長達 10 年的增值期,迫使澳大利亞葡萄酒持續降價。
澳元升值,促進了澳大利亞從法國、新西蘭進口高端葡萄酒。
新西蘭長相思一度成為澳大利亞銷量最大的白葡萄酒,嚴重打擊了澳大利亞本土的長相思。
一些無力維持的澳大利亞酒莊隻得被淘汰出局。
《2》2014 年,富邑、美譽、保樂力加占澳葡萄酒總產量、總銷量的 40% 以上2014 年,富邑、美譽、保樂力加 3 家公司占據了澳大利亞葡萄酒總產量、總銷量的 40% 以上。
這些巨頭公司對澳大利亞葡萄酒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他們的生產能力更強,更有實力進行品牌建設,規模營銷。
大公司可以在多個葡萄酒產區種植或者購買葡萄,從而大量生產品質穩定、流行的葡萄酒。
而這些葡萄酒在英國的商超渠道賣得非常好。
《3》低端葡萄酒前景暗淡澳大利亞葡萄酒對出口市場依賴非常大。
在美國,受羅伯特•帕克影響,美國消費者曾一窩蜂地迷戀強勁的西拉葡萄酒,但這些葡萄酒經過陳年後並沒有變得更好。
而另一個極端,Casella家族幾乎是為美國市場定制的黃尾袋鼠《Yellowtail》,曾風靡一時,使得許多澳大利亞酒商紛紛效仿,不過這並沒有對澳大利亞葡萄酒的形象帶來積極影響,反而使其走上倒退之路。
而對英國來說,大型壟斷商超方面認為澳大利亞瓶裝葡萄酒價格高,轉而進口更低廉的散裝酒,並定制私有品牌。
2008 年,澳大利亞出口英國的瓶裝葡萄酒總量首次出現下滑,到 2012 年,瓶裝葡萄酒出口量被散裝葡萄酒超過。
《4》優質葡萄酒不斷增長根據《 2016 年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報告》,2016 年澳大利亞瓶裝葡萄酒出口總額與 2015 年相比增長 10%,離岸均價增長 5%;相比之下,低端葡萄酒呈下滑趨勢,散裝葡萄酒、軟包裝葡萄酒以及其它包裝葡萄酒出口總額分別下降 2%、5%、11%。
《5》中國是澳葡萄酒出口總額最大的國家,同比增幅 40%根據《2016 年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報告》,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總額最大的 5 個地區依次為:中國大陸、美國、英國、加拿大、香港,其中中國大陸同比增幅達驚人的 40%!早在 2002 年,澳大利亞在中國的葡萄酒出口總額僅為 2,700 萬澳元,如今這一數字達到了 5.2 億澳元。
根據 2017 年 7 月的海關數據,澳大利亞是中國第 2 大瓶裝葡萄酒來源國和第 2 大散裝葡萄酒來源國。
隨著中澳簽署自貿協定,中國進口澳大利亞葡萄酒關稅逐步減免,中國中產階級對葡萄酒越來越感興趣,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澳大利亞葡萄酒在中國市場會繼續大力發展。
• End •
囊括一切酒類知識,走進微醺酒類世界
紅酒百科全書,中國領先的葡萄酒新媒體,微信公眾號:wikiw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