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50塊和5,000塊的葡萄酒究竟有什麼區別?《圖+文》

囊括一切酒類知識,走進微醺酒類世界!

關注微信公眾號:酒百科《baikejiu》

——-

小編我做葡萄酒這行以來,經常有朋友這麼問我:那些葡萄酒怎麼有的幾十塊,有的幾千塊?

為什麼價格差別這麼大?

5,000 塊的葡萄酒喝起來究竟比 50 塊好在哪?

價格差別這麼大,當然是因為品質差別大,這看起來像是一句廢話,但是在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它們的品質不同呢?

葡萄酒的生產,概括來說就是 2 個方面:種植和釀造。

今天我們就來頭從扒一扒,地裡和酒廠裡那點事兒是如何影響葡萄酒品質的。

葡萄酒的好壞「7 分種,3 分釀」,可以說,品質和價格在地裡就已經定得七七八八了。

打個比方,風土是葡萄酒品質的天花板,釀酒隻是個加工的過程,加工得好,可以無限接近這個天花板,加工得不好,好土地也能釀出差酒。

但如果你這天花板就已經很低了,那麼釀酒技術再高超,也無法超越天花板的,釀不出太好的酒。

接下來我們就從葡萄園的選址到葡萄酒的釀造,來看看 50 塊和 5,000 塊的葡萄酒在這中間的每個環節都有什麼不同。

一、葡萄園裡那點事兒

1、葡萄園選址

現在想象你是投資人,要新建一個酒莊,那麼首先,你得有一片葡萄園。

葡萄園的選址是重中之重,葡萄園的微氣候、地形、土壤情況決定了這片地能種什麼品種,以及能以此釀什麼類型的酒。

便宜酒和貴酒在選址上的側重點截然不同:

  • 50塊的酒:

沒有精確的葡萄園,更別提地塊了,一般都是來自某個模糊的大區,比如「法國南部」這種。

便宜酒賣的就是量,講究效率,所以一般都會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暖的地方。

這樣方便機械采收、能保證成熟且產量大。

  • 5,000 塊的酒:

貴酒的釀酒葡萄往往來自某個比較小范圍的產區、葡萄園甚至精確的某個地塊,而且一般都在有斜坡、土壤相對貧瘠的地方。

北羅納河谷陡峭的梯田

這是因為種植葡萄的土壤並不需要營養肥沃,反而越是貧瘠的土壤越能產出好酒。

想結出優質的葡萄果實,葡萄藤是需要一些生長壓力的,要避免葉子瘋長,所以最好的土壤都是比較貧瘠的,因為要讓葡萄藤自己去掙紮,這樣葡萄酒的口感才能更有層次,風味更復雜。

  • 葡萄園分得這麼細,是營銷手段還是確有其事?

越是高端的酒,就越要強調土地。

常常有人懷疑,土地不同,出來的酒就真能差這麼多?

其實還真是。

比如波爾多左岸最好葡萄園都是礫石砂土土壤,礫石的大小從鵝卵石到拳頭不等。

波爾多是海洋性氣候,比較潮濕,礫石和砂土具有良好的排水性,礫石還能吸收熱量並將熱量反射給葡萄,來保證足夠的成熟度。

那是不是另外找一片礫石土壤,就也可以釀出好酒了呢?

這你可就誤會了,特定的土壤還得搭配著最適宜的地形、氣候等等,各方面都達到天作之合,才能釀出頂級的酒。

這樣的頂級地塊的價格和普通地塊也是天壤之別,我們之前寫過一篇買個法國酒莊需要多少錢,扒了扒葡萄園的價格。

舉個例子,法國朗格多克《Languedoc》的價格是大約 1.6 萬歐元/公頃,而勃艮第的蒙哈榭特級園《Montrachet》的一個地塊的價格高達 2,400 萬歐元/公頃,是前者的 1,500 倍!

2、種植

選好了地就要開始種了。

便宜酒和貴酒,在根本上的種植理念就不同。

  • 50 塊的酒:

一般都是大規模機械化種植,會使用肥料、殺蟲劑,缺水了就灌溉,采收時用機器。

對於便宜酒來說,葡萄就是一種農產品,產量比質量更重要,葡萄不求品質多好,熟了就行。

之前在談到一些種植面積大但品質不咋地的葡萄品種時,常常有人會問:品質不行為啥還要種那麼多?

這當然是因為它們產量高、好養活、能賣錢呀!

要是個個都搞得像勃艮第那麼精細,來個有機、生物動力法,那那些普通酒莊就別想過日子了,我們消費者也沒有便宜酒喝了。

  • 5,000 塊的酒:

對葡萄園的把控非常精細,很多能直接影響葡萄藤狀態的事情都不做,比如施肥、殺蟲劑和灌溉。

現在好酒都講究「盡量少人工幹預」,因為農藥化肥之類的會極大程度地改變葡萄園的風土,而且隻能短期內讓葡萄藤長得好,從長期來看反而不利於整個葡萄園的生態環境。

當然,減少人工幹預的意思也不是說人就什麼都不幹了,相反,人必須要密切關注葡萄園,並做出各種精細的引導,要付出的勞動力成本更高。

比如葡萄藤上留多少葉子,太少了不行,影響光合作用,葡萄沒法積累足夠的糖分了,在炎熱地區葡萄沒葉子來遮陰還容易被曬傷;太多了也不行,葉子多了陰影就大,影響葡萄的糖分、單寧和芳香物質的成熟,容易有生青味,還會阻礙空氣流通,讓葡萄容易感染真菌疾病。

再比如種植密度,太密了不行,葡萄藤之間的水分和營養競爭太大,一不留神可能就死掉了;太稀疏也不行,每株葡萄藤分到的養分太多會讓葡萄藤瘋狂長葉子,水分太多葡萄的風味會被稀釋。

3、采收

當葡萄完全成熟,就可以采收了,一般北半球的采收季都是 8-10 月,南半球則是 2-4 月。

  • 50 塊的酒:

一般都是機器采收,機器效率高而且節約人力,比人工采收便宜很多。

不過機器采收會把葡萄皮弄破,在運到酒莊的途中酒有氧化或感染微生物的風險,所以有的酒莊會選擇在夜晚或者凌晨采收,溫度低點,能盡量避免氧化感染。

  • 5,000 塊的酒:

一般都是人工采收。

好的葡萄園往往都是在陡峭的山坡上,機器是沒法用的。

人工采收比機器貴很多,但有諸多好處。

比如可以進行精細的篩選,在采收的時候就把不健康的、不夠成熟的果實都去掉了。

整個葡萄園中其實不太可能所有葡萄都一起達到剛剛好的成熟度,即使是同一株葡萄藤甚至同一串葡萄,也會出現有的果實成熟了有的還不夠的情況,甚至有的紫了有的還綠著。

但是用機器采收就是整個葡萄園嘩啦啦一大片全一塊收了,熟不熟的都混在一起,最後釀出的葡萄酒就會出現有生青味或者單寧粗糙澀口的感覺。

另外,手工采收不會破壞葡萄皮,這樣可以防止果實的氧化和污染。

當然,也不是說只要用機器采收的就是便宜酒,很多大型酒莊也都是用機器采收,但是人家會在采收前後增加人工篩選的過程,或者用光學分選設備,把不好的果粒都篩出去,但是釀便宜酒的酒莊就顯然沒有多餘的人力財力來做這些了。

二、釀酒廠裡那點事兒

1、發酵前的準備工作

葡萄被采收下來、運到釀造車間,開始發酵之前還要經歷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比如分選、去梗、破皮等,有時還要對發酵前的葡萄汁進行一些調整,比如加糖、加酸等等。

  • 50 塊的酒:

分選就做得比較基礎了,隻是會把葉子、蟲子之類的非葡萄果實的部分去掉《有些還去不幹凈》,畢竟他們也沒太多的人力和時間成本來做這些。

在調整葡萄汁方面,便宜酒倒是經常做,畢竟它們大多也是來自某個模糊的大區,法規都不太嚴格。

便宜酒會經常根據大眾市場的口味來調整自己,比如喜歡甜口、高酒精的多,可他們成熟度不夠,那麼就加糖,來人工弄出一些殘糖。

  • 5,000 塊的酒:

分選非常精細,有專門的分選臺或分選帶,大家一粒一粒地看,保證每一顆果實都是健康成熟的。

在調整葡萄汁方面,貴酒就收斂得多了,除非有什麼極端不正常的年份,都不會在葡萄汁裡動手腳,歐盟對調整葡萄汁的規定也是非常嚴格。

2、浸漬時間

葡萄采摘、除梗破碎後,就進入發酵罐中進行浸漬處理。

浸漬時間的長短也會影響葡萄酒顏色、單寧和多酚類物質含量,影響最終葡萄酒的品質。

  • 50 塊的酒:

浸漬時間短,或者壓根就不浸漬,這樣經濟成本低,但浸漬不出太多的色素、優質單寧和多酚類物質,導致最終的葡萄酒顏色較淺,口感不夠醇厚飽滿,相對單薄。

  • 5,000 塊的酒:

貴酒經常會在發酵之前或之後進行一定時間的浸漬,可能是幾天,也可能長達 3-4 個星期。

這樣當然時間成本高,但是浸漬的單寧和多酚類物質含量高,釀出的葡萄酒顏色深厚,香氣濃鬱復雜,單寧飽滿,結構細膩優雅,層次豐富。

3、用什麼酵母

  • 50 塊的酒:

使用商業酵母,這種酵母是專門為了發酵培育的,發酵過程穩定可靠,而且還能通過使用特定的酵母來給葡萄酒增添特定的香氣。

說起添加香氣,其實不僅酵母,還有好多能制造各種口味的添加劑,你想要什麼味的葡萄酒都能做出來。

隻不過,這些在法規嚴格的產區都是禁止的。

  • 5,000 塊的酒:

有些高端酒會用葡萄皮上的原生酵母進行發酵,原生酵母雖然不如商業酵母穩定,但是卻可以賦予葡萄酒獨特的風味,體現出來葡萄園的風土。

現在很多高端酒都是采用生物動力法種植,生物動力法也規定一般情況下必須使用原生酵母。

4、發酵罐與發酵溫度

  • 50 塊的酒:

便宜酒沒啥復雜性,一般都是做成簡單易飲的果味型,所以大多都是用不銹鋼罐發酵,發酵溫度也相對低一些。

  • 5,000 塊的酒:

貴酒在釀造上的選擇很多,不銹鋼罐、橡木桶和水泥罐都有可能,這要看酒莊要釀的是什麼類型與風格的酒。

紅葡萄酒的話一般在發酵溫度上會偏高一些,以此來萃取更多的顏色、香氣和單寧。

5、蘋果酸乳酸發酵

蘋果酸乳酸發酵《MLF》是將刺激尖銳的蘋果酸轉化為柔和的乳酸的過程,能讓葡萄酒的口感更加圓潤,並增加奶油、黃油一類的香氣。

大部分的紅葡萄酒和少數白葡萄酒會進行蘋果酸乳酸發酵。

  • 50 塊的酒:

要麼不做,要麼就在酒精發酵過程中就通過添加乳酸菌來開啟 MLF 的過程,這樣當然效率比較高,可以早些完成發酵、早些出售。

  • 5,000 塊的酒:

一般都是在酒精發酵完成後自然開始 MLF 的過程,並且釀酒師會把酒液轉移到橡木桶中,讓蘋果酸慢慢轉化為乳酸,並且還可以跟橡木桶帶來的香氣更好地融合。

這樣做釀酒師就必須每天密切關注每一桶葡萄酒的情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更多,成本當然比較高。

6、裝瓶前的陳釀

  • 50 塊的酒:

一般不咋陳釀,就是在不銹鋼罐裡隨便擱幾個月,讓酒穩定一些,基本不會用橡木桶的。

咦?

你說有的便宜酒也有橡木味?

那是用了橡木片、橡木條等等橡木桶代替品呀,確實能給酒添加一些香氣,但是你還是能感覺到,它沒有真正用橡木桶陳釀出來的葡萄酒的那種圓潤、柔滑、平衡的口感,它的橡木味是分裂的。

  • 5,000 塊的酒:

根據葡萄酒的產區、類型、風格的不同,釀酒師在陳釀這部分的選擇也是非常多,但有一點是始終不會變的:橡木桶越小、越新,就越貴,也越能給葡萄酒添加復雜的風味。

所以使用新的小橡木桶的一定是從好土地出來的、經過精心打理的風味復雜、層次豐富、骨架堅實、結構強大的葡萄酒,這樣的酒才能禁得住橡木桶,而不會被喧賓奪主。

三、5,000 塊的葡萄酒喝起來究竟比 50 塊好在哪?

這也是我經常被問的一個問題,因為有的人喝不出來酒的好壞,所以一廂情願地認為貴酒就是因為什麼市場營銷、品牌溢價之類的原因才貴。

這當然也是一部分原因,但是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高端酒喝起來就是和便宜酒有巨大差異。

高端的酒,無論紅、白、幹、甜,有沒有泡,喝起來都一定會比便宜酒更復雜,有更豐富的層次,香氣在口中會有更多變化,餘味更長,風味在喉中綿延不絕。

高端酒也一定會更平衡,不會讓你覺得這酒酸、澀或某一其他方面特別突出,就拿單寧來說,高端酒的單寧一定會更成熟,與其他成分融合得更好,它可能讓你感覺非常柔順,卻支撐起了整個酒的結構;也可能很非常強硬,讓你受到巨大沖擊,比如好的巴羅洛,但是你卻不會覺得它突兀,在嘴裡一段時間,單寧就會平息下來,而不是像便宜酒那樣讓你覺得有片砂紙在磨你的牙齦。

即使這樣,有人還是會說:各人口味不同,沒必要就死板追尋客觀標準,我就喜歡便宜酒的口感。

其實這也是葡萄酒圈常年爭論不休的問題:客觀標準和個人喜好到底能不能共存?

當然能,審美雖然是多元的,但也絕對能區分出高下。

不管是葡萄酒還是其他領域,當我們越來越熟悉了解的時候,我們的審美也一定是在進步的。

當你說你就是喜歡便宜酒的口感時,很簡單,你喝的酒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