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本身就是一種很抽象虛無縹緲的東西,大多數都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但葡萄酒不一樣,想要描述一款葡萄酒帶給你的感覺,你可以直接從酒的幾個方面去入手,夠專業的人,往往讓沒喝過這款葡萄酒的人聽了描述後仿佛喝過一般,但是葡萄酒的品鑒卻也是非常需要功底的,因為每個人的味蕾感知其實都有差異。
人的味覺有5種:酸、甜、苦、咸、鮮。
而並非大家傳統認識裡的:酸、甜、苦、辣。
『辣』和有收斂感的『澀』都屬於觸感,而非味覺。
人的味覺在舌頭上都有對應的感知部位。
舌尖可以感知甜味,舌根則是感知苦味的部位。
在沒有經過系統品酒培訓的情況下,是很難在品鑒葡萄酒的時候去分析、分解這些全部混在一起又同時出現的味道。
不過酸的感覺是很容易感知的,比如小時候我們就學過的課文『望梅止渴』。
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就讓我們去想象樹上有一顆青綠色發著光的梅子,梅子在樹上向你『暗送秋波』,並嬌羞地說:『 Oh ~ Baby ,來咬我嘛~來嘛~來嘛~』 《老師才沒有辣麼污》,然後你嘴上說不要,身體還是很誠實地把這顆矯情的梅子摘下,並咬了一口,瞬間感覺舌頭兩側都發酸,充盈著口水…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要說明,感應酸的部位在舌頭的兩側,以後當你評價一款葡萄酒的酸度的時候,就知道找這個感覺就對了
話說咱們國人好像對酸很敏感,比如:當我們喝到一款幹型雷司令《Riesling》時會覺得酸得倒牙,但貌似意大利人和德國人在喝幹型雷司令的時候,卻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映。
很多葡萄酒專業人士對此的解釋是,這跟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有關系。
德國人對酸菜的喜愛溢於言表,而意大利人則是在菜肴中大量使用『番茄』,兩種食物都很酸。
所以形成了他們的『國家味蕾』。
在品鑒葡萄酒的時候,我們會用一些特定詞匯來表達感官感受。
比如說:清爽《Fresh》 。
當一款酒酸度很高的時候,我們會認為它很清新。
如果想看專業葡萄酒品酒詞匯表,可以直接拉到文末WSET 《Wine & Spirit Education Trust》的品鑒詞匯表及品鑒方法。
但我們是說人話的文章,隻求講明白葡萄酒中有很多香氣,然後再解釋給大家聽原理就可以了,其他都是超綱題!當然你好學,我們是歡迎的~!
在形容過五味之後,我們會評價酒體《法語:le corps 英語:body》酒體是種質感,也就是壓在舌頭上的重量。
《看到這裡你內心OS 是不是:哈?
你是不是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啊!》我來舉個栗子啊:經過橡木桶的霞多麗幹白葡萄酒,喝起來有種絲綢感、油脂感和粘稠感,這就是酒體比較重的。
但很多人會以為酒精度比較高的葡萄酒酒體一定比較重,但雖然酒精和酒體有關系,卻並不是必然的。
『酒體』是葡萄酒術語,說人話就是:我們也可以用飽滿、豐滿來形容酒體比較重。
用舌頭『稱』完酒體有多重之後,我們需要形容的就是『餘味』《法語:Caudalie 》。
嚴肅臉:這個Caudalie,其實和那個護膚品牌『大葡萄 Caudalie』拼法是一樣的啦!在法國,專業的葡萄酒人會以Caudalie《Cauda:拉丁文意思是尾巴》作為餘味的單位。
一個Caudalie是一秒鐘。
算算酒在口中的餘味有幾秒,如果停留的時間越長代表餘味越長,也說明了酒越好。
但是,當一支葡萄酒酒體本身就不平衡,那麼它就不值得我們去評價它的餘味。
說人話就是:你喝完葡萄酒,咂麼一下嘴,恩,感受下這款酒在口腔中停留了多久。
另外,普通愛好者在形容葡萄酒中的香氣時,無需刻板地遵守WSET 香氣表中的詞匯,你可以加入一些稍個性的形容詞。
比如:新鮮的水果氣息,像極了不進暖棚的鮮草莓…看著這樣的酒評,是不是感覺很生動,馬上勾起你兒時對香甜草莓的印象了?
這樣的酒評就是成功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香氣形容詞不能太『個性』,多少還是需要共鳴的。
我再來給你舉個反例:這款葡萄酒散發的氣息像極了我前女友用的香水《額…黑線… 你前女友是誰?
她喜歡噴什麼味道的香水啊?
》又比如:um… 我認為這款葡萄酒的香氣和我漫步在高中時期雨後的校園裡的味道是一樣的…blah blah.
哎,聽到這樣的評價,我真的得一口老血噴出來… 記住,這些文縐縐但無實際意義的品酒詞還是別說了,要裝逼你永遠比不過品酒師!因為品酒師歷來是被表揚為:裝逼界的冠軍啊~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