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目前排名全球第七大葡萄酒產酒國,而且葡萄種植面積名列全球第二,但生產出來的葡萄酒卻總體來說缺乏創新,不能展現地方風土特色。
《美國紐約時報》葡萄酒葡萄酒專欄評論家埃裡克•阿西莫夫《Eric Asimov》在紐約接受特約作者Natalie Wang采訪時講到。
能釀造出一款‘類似波爾多’或者’類似美國納帕’的葡萄酒,已經不能衡量國產葡萄酒質量的標尺了。
如何突破國產酒同一性,可能突破瓶頸的唯一做法是真正釀制出能代表中國地區風土特色和本土葡萄酒特色的葡萄酒,阿西莫夫坦誠地表示。
阿西莫夫雖然還從未來到中國對中國的葡萄酒產區進行實地考察,但在其15年的葡萄酒報道和品鑒的職業生涯中,也接觸過不少國產葡萄酒,大多是其同事從中國給他帶到美國的國產葡萄酒,來‘試探和考驗’他的品鑒能力。
談到這些他曾經品鑒過的中國葡萄酒,他措辭謹慎稱,『它們和我自己的預期也相差不遠』
『它們讓我想起當年加州才起步階段釀出的葡萄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呢,它們沒能很清楚的表達葡萄酒種植地的特色。
這些酒喝就來感覺像是硬性套公式,是一款以他們認為什麼是葡萄酒的標準而釀造的酒。
感覺是他們在釀出自己腦海已經設定的那種所謂的葡萄酒的風格,而不是釀出一款能反應當地葡萄在當地特有生長環境下產出的那種獨特風格。
也許因此它們顯得像復制品,缺乏新意,』他接著講到。
的確在很多新世界葡萄酒國家,酒莊通常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超市酒架和餐廳長長的酒單中脫穎而出的問題。
大家都在用波爾多葡萄酒品種釀造類似的葡萄酒風格,再加上國際著名評酒師無形中有相對偏愛的葡萄酒風格,導致很多葡萄酒不免缺乏獨特性。
但在一些新世界國家,如果他們找到能代表自己的獨特葡萄品種,在一定程度上會幫助他們獨樹一幟。
在新西蘭,長相思成為了該國葡萄酒產業的一張名片;在阿根廷,馬爾貝克打開了阿根廷出口的大門。
而在中國,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上乘國產葡萄酒品種,雖然也有人稱馬瑟蘭或蛇龍珠為代表中國特色的葡萄種類,但實際上蛇龍珠即智利的佳美娜,馬瑟蘭也不是中國特有的本土葡萄種類。
再加上各大產區從煙臺到寧夏,普遍栽種的都是波爾多品種例如赤霞珠、梅洛和品麗珠,而釀出來的葡萄酒都自己標榜為’類似波爾多的紅酒’ 《Bordeaux-like wine》, 這其實也是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
因此,阿西莫夫談到中國葡萄酒在面對諸多來自全球不同產區的波爾多風格葡萄酒的挑戰時,難免會失去優勢,甚至被湮沒。
『如果你僅在中國銷售,可能沒什麼問題。
可是如果你想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純粹靠‘新鮮’這一噱頭,對國外的消費者來說就沒有吸引力了』
同時他也談到,價格上國產葡萄酒出口到國外也並不便宜。
雖然記者通過實地考察紐約幾家知名的葡萄酒零售商時,沒有發現一瓶中國葡萄酒,但是有些出口到國外的精品葡萄酒價格並不比法國、澳大利亞和智利的葡萄酒便宜。
和相對物美價廉,而且在國際上有認同度的其他新世界葡萄酒相比時,就顯得有些相對遜色。
『當然也可以理解,他們在生產葡萄酒時的投入成本也高,』他說到,意指中國西北部地區例如寧夏和新疆,酒莊大規模填埋葡萄藤的做法。
在冬季由於溫度可以驟降到零下10攝氏度以下,裸露在地表面的葡萄藤不加保護通常會被凍死,導致酒莊必須對葡萄藤進行填埋,再待來年春天4月將枝條挖出。
這些做法也很大程度加重了酒莊的生產成本。
但是在談到所謂的‘中國口味’時,他也講到由於中國地區飲食習慣差異大,菜系繁雜,也沒有西方普遍認為的所謂的單一中國口味。
緊接著他補充說,『這也正如大家對美國葡萄酒市場的偏見一樣,沒有一個絕對的美國口味的概念』
內容延伸
埃裡克•阿西莫夫《Eric Asimov》在2004年被任命為紐約時報的葡萄酒首席評論家,報道葡萄酒已有超過15年的時間,現居住於紐約。
著有多本關於葡萄酒的書籍例如紐約時報暢銷書《How to Love Wine: A Manifesto》《酒之書:三十餘載葡萄酒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