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賦能為品牌帶來全新發展機遇。
文|雲酒團隊
中秋時節,正在火熱進行中的2022年國際葡萄酒大賽《中國》大獎賽《IWGC》持續發酵,以『探尋一瓶好葡萄酒的中國標準』為目標的『英雄帖』,一經發佈便得到了葡萄酒領域的高度關注,不少專家學者對本次活動表示了大力支持。
在已申報參展的品牌中,也出現了很多新面孔。
從其中部分參展樣本出發,剖析數據背後的魅力,從觀察的角度探索大獎賽的內在價值。
產品地域遍佈半數省份
魯、新、吉名列前茅
根據大獎賽後臺收集到報名單品的地域分佈來看,產品來源地最多的是山東,占到總數量的33.3%。
產品款數達到兩位數的省份分別是新疆《15.7%》、吉林《10.9%》、甘肅《8.7%》、寧夏《7.0%》、河北《5.2%》。
其餘的參展產品,則來自北京、四川、遼寧、山西、陜西、江西、上海、天津、貴州、浙江、雲南、廣東、河北等省份。
目前組委會共收到來自19個省市區葡萄酒企業的參賽申請,大賽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參展產品最多的三個省份為:山東、新疆、吉林,這三個地方的葡萄酒釀造歷史可謂源遠流長。
中國種植釀酒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張騫出使西域,他將葡萄的種植和釀酒技術沿著絲綢之路傳入新疆、甘肅、寧夏等地。
而後 因為內陸地區光照條件、溫差條件更有利於葡萄糖分的積累,傳入內陸的葡萄品種更勝一籌,加之絲綢之路帶來了貿易的流動,葡萄酒的流通開始變得頻繁。
中國現代葡萄酒產業發展,始於1892年興建的中國第一個工業化生產葡萄酒企業——張裕釀酒公司。
山東半島因為受到海洋的影響形成溫帶季風性氣候,釀酒葡萄的酸度較高,同時鹽分也更高,有著與地中海地區葡萄酒相類似的口感。
以吉林為代表的東北,作為中國重工業發展基地,工業化發展較早,在1936年便誕生了葡萄酒產業。
因為晝夜溫差大,寒冷的氣候催生了高糖分、更耐寒的山葡萄,更適合釀造甜型酒和冰酒,形成了吉林通化葡萄酒廠、長白山葡萄酒廠等知名企業。
要釀出一瓶好的葡萄酒,一方面需要有適宜的氣候,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原材料葡萄的品類和品質。
與葡萄產區相伴,中國葡萄酒八大產區逐漸固化下來。
所謂八大產區,是以中國葡萄酒發展規模較大的八個省份或區域為代表的產區,包括西北地區的新疆、甘肅、寧夏;以吉林為首的東北產區;西南地區的雲南;華北地區的河北、山西產區;華東地區的山東。
此次大獎賽的開展,給有著悠久歷史、有著傳統技藝、擁有特色產品的中國葡萄酒品牌,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
品牌要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則需要凸顯品牌力,借助大賽賦能,讓消費者和市場真正看到產品的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從而助力更多中國葡萄酒走出去。
大獎賽探索『好酒的中國標準』就顯得尤為重要。
自從2019年首屆大獎賽開辦以來,大獎賽以國際水準、中國特色為定位,堅持嚴格、專業、規范、透明的辦賽宗旨,本著大格局、高起點、國際化、廣泛參與的原則,看齊國際著名葡萄酒賽事,如佈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柏林葡萄酒大獎賽、國際葡萄酒暨烈酒大獎賽等知名賽事。
通過專業化的大獎賽評選,大獎賽旨在遴選出一批有著中國生產、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口味的葡萄酒品牌。
此類品牌將作為中國葡萄酒的代表,走向國際舞臺。
而其中,將會有更多不同產區生產的葡萄酒企業身影。
幹型葡萄酒強勢主導
甜型品類漸成『寵兒』
根據後臺數據顯示,在統計的葡萄酒種中,幹型葡萄酒占到總數的60%,甜型和半甜型款式占到總數的11.7%。
可以看到,幹型葡萄酒仍是中國葡萄酒款式的『中堅力量』。
一方面,幹型葡萄酒因為口感幹澀、葡萄的單寧感,木桶、堅果等香氣會被襯托地更加明顯,葡萄的本味也會變得更加充滿風味,在口味上更加有誘惑力,同時可搭配不同西餐品類。
這對於一向同餐飲捆綁的葡萄酒飲用習慣,有著良好的消費場景培養。
另一方面,幹型葡萄酒被選擇更多,是因為其是西式葡萄酒最具有特點和風格的傳統風味,早在近代中國發展時期就伴隨著西方文明和中華文化的碰撞而進入,被國人更早的認識,進而經過長時間形成認同,『幹紅』就成為了多數消費者的首選。
反觀甜型葡萄酒,則更多通過社交軟件與直播平臺上拓寬其發展道路。
同時因其口味清甜,廣受女性消費者、年輕消費者喜愛。
近年來伴隨著零售模式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商家會通過這一類媒介來宣傳自身的產品,甜型葡萄酒也迎來了發展快車道。
但實際上,葡萄酒的選擇應該擺脫既定認知,從口味、風格上重新定義。
西式風格註重口感多樣復雜,無論是葡萄原料的果香、堅果香氣,還是木桶的陳香、丹寧口感,都要求越豐富越好,層次感分明。
但國內對於葡萄酒的認知實際上是有兩條不一樣的標準線,民眾標準和專家標準。
中式風格更加偏重於自身的飲用,『民眾標準』傾向於好喝、口味好,能品嘗到葡萄酒的甜味、水果香味;而對於國外所推崇的桶香、丹寧口感、復合香味,消費者並不是那麼適應。
由此來看,幹型雖然仍是強勢產品,但伴隨著『飲用體驗』的不斷演進,傳統的『幹型』口味也會有所改變。
好喝,才是最關鍵的選擇動因。
大獎賽所做的中國標準的確立,就是要讓『民眾標準』和『專家標準』實現融合,找到平衡點,從而制定出既有專業支持,又受中國消費者喜愛的葡萄酒評選標準。
本屆大獎賽秉承三年來的『堅持長期主義、傳承工匠精神、釀造美好生活』的理念,以國際水準、中國特色為定位,針對『一瓶好葡萄酒的中國標準』展開了積極探索。
而『中國標準』的建立,不僅適用於國內,更有利於中國葡萄酒品類的開發和進一步拓展,促進品類的創新發展。
可見,構建國際化的『中國標準』不僅可以實現自我提升,也可以向全球葡萄酒市場輸出中國品牌意識。
配制酒逐漸發聲
小眾品牌迎來發展機遇
大獎賽自開辦以來,『公平、公正、公開』的評選標準、『國際水準、中國特色』的大賽定位為其獲得了廣泛的企業支持和行業肯定。
在本次參展的眾多品類中,還有不少配制酒、露酒產品,其多數采用當地特產果類作為原料,形成了不同的產品口味。
比如有著果味特色的陳皮味、青梅純釀味、酸棗仁味的露酒;有著調味特色的薑酒;有著水蜜桃、西柚等風味的加汽露酒等。
相較於大眾市場的品牌推廣,小眾品牌的推廣面臨著:品牌難定位、資金短缺、宣傳力度弱等問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沒人買、沒人賣』的循環。
為此,小眾口味的品牌更需要一個展示產品的機會和平臺,得到更高效地宣傳。
能為企業帶來多大能量,是大多參賽單位最看重的大賽賦能價值。
大獎賽在評價標準上對標國際,在評選標準、質量把控、專業程度上都極具代表性。
在賽事傳播上,通過媒體矩陣,在賽事的前、中、後期進行產品的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引導。
在賽事後期,賽事主辦方也將以拍賣的形式對獲獎產品進行拍賣,同時通過建造展覽館進行持續性的價值輸出。
在這樣的環境下,小眾品牌同樣也有著和大品牌同臺亮相的機會,在獲得足夠曝光的同時,實現『產品走出去』的基本目標。
『野百合也有春天』,小眾口味的酒種雖然現階段市場表現力有待增強,伴隨著健康飲酒觀念的不斷深入,以及消費者對於低度酒、風格類產品、新酒飲產品的持續關注,未來的市場上配制酒、露酒、果酒等產品也將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