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葡萄酒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圖+文》

每每提到中國葡萄酒,總是能得到很多網友的關注,因為中國人支持中國制造是一種本能的愛國情懷,明姐也非常希望中國的葡萄酒能夠早日在品質上與國外頂級葡萄酒媲美。

不過,想要實現這個願望,我們必須客觀地、正確地認識到中國葡萄酒產業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有哪些,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的改善和提高,才能夠早日躋身世界高品質葡萄酒生產國的前列。

關於中國葡萄酒產業所存在的問題,我個人有如下幾點看法:

一、產區規劃不明確

中國釀制葡萄酒的葡萄產區的劃分並不是很明確,我們就拿大家都熟知的法國葡萄酒產區為例來講一下這個問題。

法國葡萄酒產區劃分相當明確:波爾多、勃艮第、香檳區、盧瓦爾河谷、阿爾薩斯、博若萊,等等。

波爾多又分為左岸和右岸,左岸地勢比較平坦,主要以礫石土壤為主,以石灰巖為基巖。

礫石土壤使得葡萄樹的根紮得更深,這樣有利於葡萄樹吸取營養,為老藤提供更加理想的生長環境;而右岸的石灰巖土主要平鋪在土壤表層《左岸則埋於土壤中》,礫石土壤並不常見。

不同的土壤類型,最適合種植的葡萄種類也就自然不同。

從種植的葡萄品種上看,左岸紅葡萄主要以赤霞珠為主,少量種植梅洛、味兒多和馬爾貝克。

白葡萄主要是賽美容、長相思和密斯卡岱;右岸: 主要以梅洛為主,品麗珠種植較多,少量種植赤霞珠、味兒多和馬爾貝克。

法國的葡萄酒產區劃分系統、明確,每個產區的特點也非常突出,而中國葡萄酒產區的劃分有多少人能說清楚?

沒有明確的產區規劃,就很難形成系統化的規范管理。

一般來說,產區是指同一地域葡萄園的統稱,它們屬於同一特定的命名,具有同樣類型的土壤、氣候條件、葡萄和釀酒工藝。

有些還涉及到歷史、傳統、葡萄園所有人和其他因素。

中國目前的產區基本上還是以行政區域來分的,比如我們知道中國種植葡萄的主要地區有山東、新疆、寧夏、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北京、天津等等,都是行政區域劃分法,應該根據主要葡萄種植品種、土壤類型、氣候條件等因素劃分,更系統的把葡萄產區做好系統的規劃,這樣也有利於更好的完善葡萄酒釀造的管理辦法和法律法規,才能提高和保證葡萄種植的和葡萄酒釀造的品質。

二、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世界上主要葡萄酒生產國全部都有針對葡萄酒行業的明確的法律法律,包括葡萄園的種植、葡萄酒的釀造、裝瓶、包裝、銷售等等都有立法規定,這對行業的良性運作和葡萄酒的品質都是一個基本的保障。

法國為代表的歐盟葡萄酒生產國的葡萄酒法律法規更是嚴格而系統,對每個地區的葡萄品種、種植數量、釀造過程、酒精含量等都有明確的規定,並且要得到專家認證。

而中國目前還沒有正式針對葡萄酒行業的專門立法。

中國葡萄種植面積之廣泛,葡萄酒產量之巨大,確實需要有專門葡萄酒的法律法規,因為在現代中國,這個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

僅在寧夏地區,現有的用來釀造葡萄酒的葡萄的種植面積都已達到60多萬畝,而且,寧夏這個數值還在持續攀升,到2020年,寧夏的葡萄種植規模預計要擴大到100萬畝。

如果這個規模實現的話,單單寧夏的葡萄種植面積就已經直逼法國的波爾多了。

中國葡萄酒行業立法勢在必行!旨在保護葡萄酒產業的健康發展和良性運作。

當然,對葡萄酒行業的運作規范進行立法,需要政府的參與和支持,這也帶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政府部門應當重視葡萄酒行業的發展,支持中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

歐盟國家葡萄酒行業的興旺,與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三、過於追求產量

世界各國為了實現葡萄酒的高質量,都從嚴格限制葡萄的產量入手,以加拿大為例,每英畝的葡萄產量控制在2-4噸。

但在中國一些產區由於產銷的脫節和一些企業不能完全執行優質優價的原則,農民往往著眼於高產。

東部個別產區,赤霞珠每公頃產量高達37~45噸《畝產5~6千斤》,但果實糖的含量僅在14~15%,個別地區甚至更低。

近年來由於葡萄酒銷售價格下滑,農民更偏向盲目提高產量。

這個問題必須引起釀酒界的高度重視,應盡快將葡萄酒生產從單純追求產量轉到全力提高葡萄質量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為了保證葡萄的質量,國外酒葡萄生產不但限制產量,而且明確規定水肥的合理配比和應用量。

而在中國,以產量為中心,肥水應用往往超過正常使用量的范圍,而科學的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新技術在酒葡萄上幾乎很少應用,這樣就很難保證葡萄內糖分、有機酸、色素、芳香物質與酚類物質含量的提高與相互協調。

中國地域遼闊,西部氣候幹旱,日照充足,葡萄一般糖多、酸低、果香偏弱,而東部降雨較多,葡萄常常酸多糖少、色澤淺淡、酒香不足,這一重要的栽培特點必須通過品種選擇和栽培技術來進行調節,也可以根據葡萄特點釀造最適合的葡萄酒類別。

比如酸多糖低的葡萄品種就非常適合釀造起泡酒,可以模仿香檳的釀造方法。

但目前這一方面的研究和應用仍十分欠缺,也正因如此,從整體上看中國釀酒葡萄的栽培水平和產品質量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相當的差距。

四、過於盲從國際葡萄酒風格

中國葡萄酒開始產業化和規模化的早期,國際上流行什麼、甚至國內人首先聽說什麼,就一股腦兒的種植什麼,生產什麼。

比如說上一世紀八十年代的全國『幹白熱』,九十年代的『赤霞珠幹紅熱』,一直到今天的『酒莊酒』、『冰酒』鋪天蓋地……葡萄品種選擇、酒種開發的盲目性這一問題至今並未得到真正的解決。

我們當然要學習和借鑒成功的經驗和科學方法,但絕不能盲目照搬和牽強模仿。

赤霞珠幹紅在國際上大紅大紫,那麼,全國都開始種赤霞珠,全國都在生產幹紅,甚至連西部一些低溫地區也在發展需積溫較高的赤霞珠,而東部一些溫暖地區甚至南方卻在生產『冰酒』,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品種區域化和酒種區域化是科學發展葡萄酒產業的必由之路,背離了因地制宜、實行品種區域化這條正確的指導思想,隻能陷入惡性循環的困境。

因地制宜,釀造出帶有中國本土特色的葡萄酒,才是提升中國葡萄酒在國際上地位和聲譽的正道。

比如阿根廷,僅僅憑借『馬爾貝克《Melbec》』這種法國人當年沒有放在眼裡的小品種,就登上了世界主要葡萄酒生產國的『大舞臺』。

阿根廷的馬爾貝克現在在各種高級餐廳的酒單上已經是必不可少的葡萄酒,並且越來越受歡迎,在英國已經成為餐廳裡第三受歡迎的葡萄酒了。

『獨特』是王道

阿根廷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阿根廷人發現了他們國家的風土條件最適合種植的葡萄品種就是馬爾貝克,雖然當時馬爾貝克還不是『明星』,在法國隻是一個不被看好的『配角』,然而,在各種葡萄酒鋪天蓋地的今天,『獨特』是王道,世界其他國家很難釀造出與阿根廷的馬爾貝克相同風格的葡萄酒,因為即便能夠種植出相同的葡萄品種、即便可以效仿相同的釀酒方法,但風土、氣候是模仿不來的。

中國地域遼闊,葡萄種植范圍非常廣泛,葡萄品種也相當多樣,其實未必就一定非要完全效仿國際葡萄酒的葡萄品種進行種植,能夠挖掘並實踐出獨具中國特色的葡萄品種或獨一無二的葡萄酒風格,用『與眾不同』來作為進軍國際葡萄酒市場的王牌。

比如,德國強項是雷司令,加拿大王牌是冰酒,西班牙肯定是波特,智利性價比第一,新西蘭均衡高品質…..中國葡萄酒的特色是什麼?

在國際上的定位將是什麼?

這是需要中國葡萄酒人士認真思考的。

除了上述幾點以外,對於品質的高標準追求和對釀制葡萄酒發自內心的熱愛也是必不可少的。

記得在一個葡萄酒紀錄片裡看到過對一位法國著名酒莊擁有者的采訪,他深情的說:『我一出生就在酒莊裡,我熱愛釀酒,有人說我連血液裡都流淌著葡萄酒,而事實是我的葡萄酒裡流淌著我的血液』 這種對釀酒發自內心的熱愛,是讓這類名莊能夠釀制出高品質好酒的內在因素。

釀出的酒不符合預期的要求,他們寧願倒掉,甚至有的頂級酒莊如果某年的天氣條件不理想,葡萄不達標,這一年可能一瓶酒都不生產,也不願意為了追求產量與銷量去降低標準勉強裝瓶、貼標,進而破壞了酒莊的聲譽。

當然,我並不是說中國的每一個酒莊也一定要完全這樣做,但這種對高品質的追求精神和理念,是值得我們中國葡萄酒生產者學習的。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的一些品牌的葡萄酒已經在國際葡萄酒市場上露面,而且開始受到了葡萄酒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

在前段時間的一個品酒會上,主持人提到了中國葡萄酒,說中國葡萄酒已經開始打入國際市場了。

當時在場的參與者都驚訝的說:『what?

Chinese wine?

”,以為自己聽錯了,主講人《我的老師》放慢語速,非常認真的說:『Yes,Chinese wine,they’re coming』。

當時在場的隻有我一個中國人,大家都自然的把目光投向了我,我感覺真的很驕傲、很自豪。

中國地域遼闊,能產葡萄的地區相當廣泛,只要科學管理,因地制宜,一定能夠種植出很多可以釀造優質葡萄酒的葡萄園。

加上中國本身就是一個超級大市場,因此,中國葡萄酒的產量、銷量都不成問題,走向國際也是正在進行時,但絕不能因此而盲目樂觀。

客觀上說,中國葡萄酒從品質上要想真正獲得國際的認可,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以上的幾個問題不能解決,就很難實現。

國際葡萄酒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葡萄酒的品質要想趕超世界最先進水平,至少還需要150年。

我認為他們太低估中國葡萄酒的發展了,我有理由相信,如果能夠成功解決好上述幾個問題,中國葡萄酒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讓全世界震驚。

現在已經陸續有一些國產葡萄酒收到了國際酒評家的贊賞,但是,真正獲得國際廣泛的認可還需要時間。

這個問題上,必然會受到偏見的影響,品質的崛起不是最難的,打敗偏見則必定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