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葡萄酒?
這個問題我記得自己問過很多人,很多人很篤定,很多人從不清楚,但沒關系,這都不妨礙我們欣賞杯中打轉的美好體驗。
往簡單說葡萄酒是酒精發酵的產物,往復雜說這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偶然出現的產物。
作為一個工作十年的釀酒師,我經常覺得這家夥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我了解很多關於它的知識和釀造經驗,陌生是我覺得它從來不會像我想得那樣按部就班。
在葡萄酒的世界裡,也許變化,是唯一不會發生變化的東西。
你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也不會兩次喝到同一瓶葡萄酒。
每次工藝執行完畢,隔上一段時間去酒莊嘗酒時,無論儲酒罐還是橡木桶,變化的趨勢總是沒有想象的精準。
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為此苦惱不已,但隨著時間軸的延伸,那些你不喜歡的尖銳特質正慢慢變得柔和,就像自己慢慢舒展的緊張神經一般。
質變往往在經年累月的某一天,說是某一天,因為這個日子從來不是固定的多少多少月,多少多少天。
教科書式的數據化,並不適用於釀酒。
如果釀酒就像經典的物理和化學實驗一樣精準,那麼車間和酒窖裡出現更多的應該是白大褂,而不是牛仔褲。
事實上,卻是完全相反的。
葡萄酒,是一個橫跨農業、工業與文化藝術的復雜產品,它具有多重屬性。
首先,它是農產品,受產地的風土影響。
世界現已發現8000多種葡萄,常見釀酒葡萄就有幾百種,每個品種還有不同的品系與克隆。
同樣一個品種,在不同的產地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異也。
你從來不會要求新西蘭的黑皮諾會有勃艮第的味道,即使在勃艮第,不同等級的地塊兒和克裡馬,所產出的黑皮諾也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
農業種植條件的多樣性,讓這750毫升的世界,多了無限的變化。
然後,人的介入,讓這個本來已經復雜不已的棋局變得更加微妙起來。
種植走向,栽培密度,剪枝修枝,去頂摘葉,合理幹預還是生物動力,水泥罐還是不銹鋼,橡木桶還是陶器,說實話,葡萄,是沒得選的。
哪怕你在嘗試自然酒,你也是實際的控制者,因為真正的自然而為,最終,是會成醋的。
你看,這還是幹預了不是?
釀酒,人成了最不可預估的一種變量,是沒法通過科學計算的。
一些驚世駭俗的作品,總是那些做事讓人瞠目結舌的『瘋子』釀造出來的。
所以,人,給一瓶葡萄酒加入了一個最大的未知數,不到最後,沒人知道是好,還是壞。
這麼多未知,那麼葡萄酒,有標準嗎?
個人覺得,這個取決於飲者對於『標準』二字的定義。
有的人覺得符合品種特色是標準,有的人覺得好喝易飲是標準,還有的人覺得性價比高才是標準。
關於這個問題,展開寫,我估計能看得讀者懷疑人生。
其基本的質量檢測,如酒精度、酸度、揮發酸及微生物等,僅僅是它作為工業品的能夠出廠的標準。
然而作為食品,是否美味可口又決定著其價值幾何能否暢銷的依據,然後在憑借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的稀缺性最終影響著價格的走向,是成為物美價廉的消費品,還是淪為富豪們飯局上推杯換盞的社交奢侈品。
最重要作為被消費的產品,它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的商品。
從事其中的人,為了經營好生意,不光要了解如何品鑒,還得深入了解酒莊背後的文化歷史,技術團隊的核心背景,產區及品種特色,風土及釀造特點等等,雖然不敢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也得懂得一些常識,無論刀槍棍棒都耍得有模有樣。
為此,業內人士設計出一套紛繁復雜的認證體系,從種植到釀造,從侍酒到品鑒,從英國到法國,從低級到高級,總有一款適合你。
原來以為這個行業就是喝喝酒,聊聊天,站著就把錢掙了。
卻沒想到作為葡萄酒人,賺著不到其他行業零頭的收益,卻要考著這個世上最復雜的證書。
酒圈聚會調侃,國內葡萄酒行業的進步青年,不是在考證,就是在考證的路上。
所以,什麼是葡萄酒?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並不重要。
反正有一堆人拼死拼活研究它,經營它,數個世紀以來,讓它變得更好喝,讓它變得更優雅,並想盡辦法把它帶到你的餐桌上,用了幾百年。
你需要做的,隻是打開它,並且享用它,無論自斟自飲還是約上三五好友。
多少次我收到愛好者的私信,問酒莊招實習生不,我都婉拒了。
聽翔哥一句勸,不要成為從業者,原因我可以舉出一千條,但最紮心的一條,在下面。
葡萄酒於我,是職業,
而於你,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