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括一切酒類知識,走進微醺酒類世界!
關注微信公眾號:酒百科《baikejiu》
—-
前些天,我們公司采購小妹看報價的時候突然問出一句:這佈赫拉迪的 10 年怎麼比 26 年還貴這麼多?
仔細一問,原來是 2 個 IB 的產品,原酒都是佈赫拉迪《Bruichladdich》的,IB 比較牛比的,價格自然也會高一些。
PS. 關於 OB 和 IB 的區別,還不了解的童鞋可以戳這裡復習:威士忌 OB、IB 哪家強?
教你這樣選。
這種問題是不是很耳熟?
其實我們後臺就有好多這樣的留言,為什麼這款 XX 品牌 20 年比網上其它的 XX 牌 20 年貴那麼多?
麥卡倫 25 年和波摩 25 年價格相差數倍
確實,對於道行不深的酒友來說,他們隻能依據最直白的年份來進行價格判斷。
但其實這是個特別普遍的誤解,連我們采購小妹都這麼以為,可想而知掰扯清楚這事兒得有多費口舌。
但是今天小編就豁出去了把它給掰扯清楚——為什麼年份一樣的威士忌,價格能差那麼多?
以年份來判斷一款酒價值的人,無非都覺得威士忌就是越老越好,所以首先,我們先來討論一下:
01
威士忌的年份為什麼不是越老越好?
我們說品威士忌,其實很多時候品的是原廠的 New Make《就是剛蒸餾出來的透明的新酒》和桶味之間的平衡。
過桶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橡木桶可以賦予 New Make 更多的層次和味道;但是對於高年份的威士忌來說,也要注意不要出現過於張揚的桶味。
有句話說「蒸餾器形狀決定酒廠風格」,這裡的風格指的就是 New Make 的風格。
對於很多威士忌來說,18 年是一個轉折點。
18 年之前,威士忌酒廠的特征要大於桶陳特征,經過 18 年的陳年,威士忌的酒廠特征逐漸弱化,桶陳特征明顯突出,酒液風味較為復雜的同時,還能保留不錯的活力。
常喝威士忌的酒友普遍都同意,18 年才是威士忌的最黃金年齡段。
18 年之後,威士忌酒廠的特征逐漸弱化,桶陳特征越來越突出,風味還在變化,但是不一定都是往好的方向變化,也有可能喝起來隻剩一股木頭味了。
橡木桶的倉儲位置也有很大影響,酒窖所在地的緯度、氣候等等都會影響天使之享《Angel’s Share》的比例。
蘇格蘭氣候比較潮濕寒冷,天使之享大部分就在 3% 上下,臺灣是亞熱帶氣候,天使之享高達 12%-15%,這就是為啥臺灣威士忌陳年 3-4 年就能頂別的酒廠陳 10 年了。
所以說,通過年份來判斷威士忌的價格是根本不靠譜的事。
那麼——
02
威士忌的價格究竟由什麼決定?
先說結論,生產成本和供求關系共同決定了威士忌的價格,或者說白了就是市場。
威士忌的價格還是非常符合經濟學規律的,處處都體現著「物以稀為貴」。
近幾十年來,蘇格蘭 OB 的威士忌價格一直非常穩定,如果考慮到通貨膨脹,價格甚至還有些下降了。
然而,IB 和稀有威士忌的價格正在上漲。
對於 OB 來說,威士忌的價格和年份大體上還是呈正相關的,但並不成正比。
先來看一張圖:
圖源:whisky.com
- 橫軸是威士忌的酒齡,縱軸是價格。
- 紅點:代表 60 瓶最暢銷的單一麥芽威士忌;
- 綠線:連接著每個酒齡最便宜的威士忌;
- 藍線:連接著每個酒齡最貴的威士忌;
- 黑線:是各酒齡段的平均價格。
這些威士忌容量均為 700ml,ABV 為 40-46%。
當然,每個酒齡都有更貴和更便宜的威士忌,但這個圖表隻選取了最暢銷的那些品牌。
仔細看表格,你會發現事實可能跟你之前以為的有一些出入。
年輕的比老的貴是挺普遍的現象,甚至 10 年的平均價格都要高於 12 年的,每一個年份都有價格高於更老年份的品牌。
即使是 21 年往上的,也沒有出現像奢侈品市場那樣很極端的增長。
為什麼 12 年的平均價格比 10 年還便宜?
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
1890 年,芝華士《Chivas》12 年橫空出世,在此之前威士忌都隻標 XX 年蒸餾,XX 年裝瓶,這是第一瓶標明酒齡數字的。
所以從此之後「12 年」就成了一種經典符號。
20 世紀 60 年代,因為調和威士忌市場競爭激烈,各大品牌都減少了對威士忌蒸餾廠的原酒采購量,搞得這些蒸餾廠庫存壓力山大,不得不自謀生路,開始直接將原酒裝瓶。
1963 年,格蘭菲迪推出了現代意義上的第 1 款單一麥芽威士忌,之後其他蒸餾廠紛紛效仿,而且為了省去宣傳成本,也都不約而同地選定了12 年。
但是這樣一來,12 年單麥威士忌的市場供給量蹭地變大了,供大於求,又導致了競爭激烈,於是價格戰打起來,大家誰都別想賣得貴了。
最終就弄得 12 年還沒 10 年值錢。
從圖中還可以看出來,12-15 年價格漲幅還比較平緩,但是 15-18 年漲幅陡然增大了 1 倍還多。
剛才說過,18 年是大多數人都贊同的威士忌黃金年齡段,自然需求高,這個年份的威士忌,酒廠在定價上比較占優勢地位,所以 18 年與 12 年的價格當然是不成比例的。
酒齡再往上的威士忌受眾就開始變窄了,價格越來越貴,主要還是因為產量少、成本高。
威士忌存放的時間越久,人工成本、倉儲成本、橡木桶成本和天使之享的損失就越多,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成本,當然都要給你加到價格裡去。
產量少,一方面是天使之享的損失;另一方面,老年份威士忌可能會因為桶味過重或儲存不當影響了風味,而被拿去當了無年份或者低年份威士忌的基酒。
隻有極少數優質的高年份威士忌才能獨立裝瓶上市。
一般 21 年以上的威士忌,除了用來喝,還具備了收藏價值。
尤其是那些名牌大酒出的極老或者極稀有的年份,價格已經完全超出了威士忌這一產品本身的價值。
03
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威士忌的價格?
把威士忌想成招聘,就很容易理解這個事兒了。
打個比方,一個有 10 年工作經驗的求職者一定比 5 年的工資高嗎?
當然不一定吧,萬一 5 年的那個是清華的呢?
那麼,如果倆人學歷一樣,工作經驗一個 10 年一個 5 年呢?
這也不一定,因為 5 年的時間看著短,但是人家可能是剛畢了業就去了投行,短短幾年就升成中層管理了,而 10 年的那個可能隻是在一家不錯的公司做成了小組長而已。
換成威士忌的語言,如果年份=工作經驗年數,那麼可能蒸餾廠=畢業院校,桶中熟成=做過哪些實習、考了哪個專業的研,IB=畢業後去了哪家公司,單桶=直接被內推的優秀畢業生。
此外,若有名師指點《著名釀酒師、調酒師、挑桶達人等》,又是一層鍍金。
如果個人還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比如是桶強、非冷凝、無添加等》,當然身價又得往上漲。
此外,多個證書傍身《比如在競賽中獲獎》、有行業權威推薦《專業酒評家打出高分》甚至長得好看《有特別的酒標或酒瓶設計》等,都是加分項……這麼想想是不是豁然開朗了?
工資不光與工作經驗年數有關,威士忌的價格當然也有許多年份之外的影響因素。
我們在講單桶威士忌的那篇文章《復習請戳這裡:我花幾萬塊上了一堂全球首發的單桶威士忌課,幫忙看看坑不坑?
》中說過,單桶威士忌的價格同時受到微觀因素和宏觀因素的影響,其實不管是不是單桶,價格都受到這些因素影響。
- 微觀因素就是指酒廠和酒本身相關的各種因素
比如出自哪個蒸餾廠或哪個 IB、酒齡多少、用的是什麼桶、有沒有泥煤風味等等,也就是上面說的那些因素。
其他都很好理解,但是 OB 和 IB 的事情經常有讀者繞不過來,所以再來詳細說說。
首先要知道,一旦一桶酒被 IB 買入,它就跟原蒸餾廠沒啥關系了。
因為威士忌 70% 的風味都來自於橡木桶,桶不一樣風味就不同。
即使出於同一家蒸餾廠,留在原 OB 的酒、賣到 IB 1號的酒、賣到 IB 2號的酒……喝起來肯定不一樣。
IB 酒沒有原 OB 的 DNA,他們挑酒時也無需考慮 OB 的 DNA,因為 IB 不需要維持所謂的酒廠風格,你買一瓶 IB 的酒,大概率也是喝不出來原 OB 風格的。
所以作為消費者,在購買 IB 的時候其實不用太執著於來自哪個蒸餾廠。
另外,IB 有自己的名氣,還會自己設計威士忌的酒瓶、酒標,這些都是加價的點。
如果 IB 比較牛比,賣出比別的 IB 更貴的價格也是很正常的。
打個比方,樂花酒商也會從別的葡萄農手裡買葡萄釀酒,但是樂花的酒和從同一家葡萄農手裡買葡萄的別的酒莊的酒價格也會差不少啊。
說完微觀因素,再說宏觀因素。
- 宏觀因素就是指大環境
就好像如果整個就業環境不好,那麼大家的工資都高不起來;不僅如此,同樣是十年寒窗苦讀,有的行業就是比其他行業賺得多。
威士忌也是一樣,全球或地區性的經濟波動、重大政治事件、法規的變動等等人力不可幹預的事情,都會對威士忌的價格產生巨大影響。
舉個例子,現在日威為啥這麼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幾十年前日本經濟蕭條,導致許多酒廠關閉,老酒沒能保存下來,這個影響過了幾十年才體現出來。
等到經濟好起來,消費者開始懂得威士忌、想買日威的時候,人家已經沒了!
總而言之,除了年份,蒸餾廠聲譽、IB 品牌聲譽、生產成本、市場環境、歷史背景等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一瓶威士忌的價格。
從威士忌的價格上能看出來很多信息,但是唯獨看不出來它合不合你的口味。
所以,與其執著於年份的高低,不如去追尋自己真正喜歡的那款威士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