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是如何成為全民飲品的?《圖+文》

烈酒與航海似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如果說是荷蘭的商船開辟了白蘭地的新世界,那麼威士忌又是如何隨著英國艦隊到達世界各地的呢?

愛爾蘭 VS 蘇格蘭

威士忌的發源地之爭

愛爾蘭和蘇格蘭都有著釀造威士忌的悠久傳統,可到底誰是威士忌的發源地卻是個令雙方爭論不休的話題。

歷史學家們在愛爾蘭1405年的年鑒上,找到了一條記錄了一個酋長因為過度飲用 aqua vitae 而導致死亡的語句。

而一條1494年的公文『付給修士約翰·柯爾8鬥麥子用於釀造蒸餾酒《To Friar John Cor,by order of the king,to make aquavitae》』則證明了當時蘇格蘭已經有了威士忌的釀造。

但是在這之前到底是誰先發明了蒸餾術目前無法考證。

但可以肯定的是,兩者都有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生命之水《拉丁語稱為aqua vitae,威爾士語稱為uisge beatha》,而在15世紀之前,威士忌的蒸餾已經開始傳播開來。

之後生命之水後來逐漸成為蘇格蘭威士忌《whisky,沒有e》和愛爾蘭威士忌《whiskey》。

現在,愛爾蘭威士忌大多以三重蒸餾作為其具有特色的生產風格。

另外,采用發芽大麥和未發芽大麥混合的單一罐式蒸餾則和英格蘭的統治有著緊密關系——當時為了應對英格蘭對發麥芽大麥征稅的政策,愛爾蘭釀酒者將未發芽的大麥與發芽大麥混合以降低成本。

這為其相對於蘇格蘭威士忌更加圓潤柔和的口感奠定了基礎。

相對於愛爾蘭威士忌,以雙重蒸餾的蘇格蘭威士忌則通常顯得更加醇厚、強勁,但它風格也很多樣化,而不僅限於泥煤味。

一般來說,按照產地將蘇格蘭威士忌分為斯佩塞、高地、艾雷島、島區、坎貝爾城和低地幾個地區。

在各產區有各自風格的同時,並不能將一種風格與一個產地固定地對應。

美國

波本威士忌是我們的驕傲

17世紀,英國人的艦隊來到北美大陸,也把威士忌文化傳到了美國,連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也涉及威士忌蒸餾廠的工作,1797-1798年冬春之際,他在弗吉尼亞州的弗農山莊《Mount Vernon》建立大型的威士忌蒸餾廠。

而說起美國波本威士忌的故鄉——塔基州的歷史則要追溯到1791年,當時過重的稅收迫使一些釀酒商遷移到了美國的內陸地區,適宜玉米種植的氣候以及當時肯塔基州只要種植玉米就能免費獲得土地的政策鼓勵了農民們在這裡大量種植玉米,釀酒商也嘗試把玉米作為主要原料來蒸餾威士忌,這樣就成為波本威士忌這種典型的美國威士忌風格。

波本威士忌要求原料的玉米含量不得低於51%;從貯藏槽中取出時的酒精度必須在40-62.5度之間,必須在烤焦的新白橡木桶中陳年2年。

因此波本威士忌通常帶有香草椰子的味道,相比蘇格蘭威士忌更甜。

田納西州也有自己的威士忌,盡管廣義上也被認為是波本威士忌,但是當地酒廠越來越傾向於用田納西威士忌的名稱建立自己的身份,並在一些細微的技術處理方面加以區分。

波本威士忌之於美國人就如同哈雷摩托一樣,已經是一種文化符號。

▲ 威士忌反叛 whiskey rebellion

加拿大

不再是美國威士忌的附屬品

1920年起長達13年的禁酒令打擊了美國酒業,卻為加拿大威士忌留出了空間。

一些美國農民來到了他們的鄰國加拿大開始自釀威士忌,並逐漸商業化。

而嚴苛的氣候環境使得黑麥成為加拿大威士忌的主要原料。

盡管美國也生產黑麥威士忌,風味較重的黑麥威士忌成為加拿大威士忌的主要風格。

直至十九世紀中葉,從英國引進連續式蒸餾器後,在加拿大本土才開始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清淡類型的威士忌。

日本

新世紀的大獎寵兒

隨著美國的崛起,傳遞威士忌的接力棒交到了美國人手裡。

1853年美國海軍東印度艦隊司令員佩裡率軍艦抵達日本,著名的黑船來航事件讓日本被迫打開國門,而威士忌作為舶來品借機進入了日本市場,一時之間成為了時髦品。

不過似乎較真的日本人更認可威士忌的發源地。

1923年,懷著想要釀造屬於本國威士忌的夢想,擁有豐富蘇格蘭威士忌釀造經驗的竹鶴政孝加入了由鳥井信治郎建造的日本第一個威士忌蒸餾廠——山崎蒸餾所《三得利酒廠的前生》,並在之後按照『東方人口味的威士忌』和『原汁原味的蘇格蘭威士忌』兩個理念而分化為兩家酒廠,最終形成今天日本兩大威士忌生產商:三得利和日果。

從本世紀初開始,日本威士忌逐漸獲得主流威士忌屆的認可,成了威士忌比賽榜單上的熟面孔。

由於成本原因,用於釀造日本威士忌的麥芽以及用於幹燥麥芽的泥煤全部從蘇格蘭進口。

但為了更加符合亞洲人的口味,麥芽汁的充分過濾,陳釀中日本特有的水楢桶或者雪莉桶的使用都使得日本威士忌的麥子味道較輕,更加甜美,果香豐富。

澳大利亞

威士忌的新世界?



現代澳大利亞威士忌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塔斯馬尼亞地區,這裡潔凈的天然水資源、泥煤沼澤以及高質量的麥芽都為蒸餾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塔斯馬尼亞威士忌的歷史同樣也離不開英國人。

1790年左右,英國人登陸該島;1825年,該島成為殖民地被用作流放地,在這裡關押著上千的犯人都需要掌握蒸餾技術,直至在1830年代,政府發現,島上的醉酒行為和非法蒸餾行為非常嚴重,因此威士忌蒸餾被迫中止。

直到1992年,現代蒸餾產業才開始發展起來,第一家現代蒸餾廠建立起來。

作為為威士忌中的後起之秀,澳大利亞主要釀造愛爾蘭風格的單一麥芽威士忌,美國風格的黑麥威士忌以及波本威士忌,口感較為新鮮、果味較重、幹凈細膩。

作為國民飲品,威士忌的生產國遠不止上面這些。

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都擁有著自己的威士忌蒸餾廠,生產帶有本國特色的威士忌作品。

而印度和中國,特別是中國臺灣地區出品的優質威士忌,不僅在近些年頻繁有好作品問世,也印證了炎熱產區也能出好酒,令威士忌的世界更加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