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之前,英軍長期保有『每天給每位士兵發放3升啤酒』的慣例。
直到1802年麥芽收稅、酒價暴漲,負擔不起免費酒的英軍徹底放開監管,由著士兵自行喝酒,能喝多少看自身的經濟水準。
之前每天3升啤酒續著,士兵們個個酒癮爆棚,為了盡興,手頭拮據的士兵偏愛喝便宜的劣質稞麥酒,還秉持著『只要不喝死,就往死裡喝』的態度豪飲。
長時間泡在酒裡的英軍就連打仗都找不回自己。
1809年的科倫納之戰,撤退中的英軍還在找幾乎喝酒,不少人喝得人事不省,全然不給追殺他們的法軍面子。
『他們喝醉後躺在雪上沉睡不醒,或者踉踉蹌蹌地跟在隊伍後面,被殘忍地法國士兵追趕上並無情地砍倒』一位老兵回憶。
死亡並沒有引起英軍的恐懼,看到酒的他們就像是看到屎的蒼蠅,奮不顧身的湧上去。
『有大約800人闖進了一間酒窖,把自己灌得爛醉,迷迷糊糊就成為敵人騎兵的刀下鬼』在撤退過程中遇到酒的英軍,大都沒命回去。
英軍高層曾嘗試過無數方式禁酒,在遭遇了集體抵制與部分兵變後,承認了堵不如通。
二戰期間,英國的啤酒廠商成立『啤酒軍隊』委員會,向所有盟國軍隊有償提供啤酒。
英軍地勤人員向戰鬥機副油箱中灌裝啤酒。
在諾曼底登陸期間,盟軍剛占領灘頭,頭頂上的運輸機就立馬把啤酒桶丟下來。
這些曾在上萬英尺高空中飛行的啤酒擁有更勁爽的口感,士兵們非常喜歡。
眼看著戰爭形勢逐漸明確,英國皇家海軍卻被酒精蒙蔽了雙眼。
1944年,為了喝到更新鮮的酒,他們啟動了一項『空前絕後』的計劃——改建兩艘專用釀酒船,建立海上啤酒供應站。
可惜,計劃沒有變化快,日本在挨了兩顆原子彈後選擇投降,兩艘釀酒船剛下水就又被拆成了零件。
按照英軍的調性,只要酒管夠,他們可以和任何國家的軍隊耗上十年。
但蘇聯軍隊覺得不行。
相比於英軍小打小鬧的冰鎮啤酒,蘇軍更愛高度數的伏特加。
英軍不過是拖住了德軍的進攻,蘇軍喝上頭之後卻是一路把德軍打崩。
在動輒幾百萬大軍互毆的蘇德戰場上,蘇軍統帥部曾下達一份特別的命令:『前線每名士兵每天配發100克伏特加,坦克兵加倍,但禁止在戰前過量飲用』
不讓戰前過量飲用,幹仗又是九死一生,搞的戰士們總在沖鋒前來個一口悶。
酒精上頭的蘇軍戰士一瞬間成為了西伯利亞的狼,跳出戰壕便把帽子往地上一摔,高喊著『烏拉烏拉』就玩命往上扛。
這種『喝多了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的沖動,給一貫所向披靡的德軍帶來了終生難忘的恐怖陰影。
『左手伏特加,右手波波沙,腿斷往前爬,頭掉還抖兩下』的不屈形象一直維持到蘇聯解體。
『挎著波波沙,喝著伏特加』
僅1942年1年,蘇軍西方面軍就喝掉了100萬升的伏特加。
在塞瓦斯托波爾,城市在爆炸中顫抖,水兵、工人和市民堅守到1942年7月,為表彰他們的英勇,斯大林特意命令用軍艦運送伏特加。
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最激烈的時候,蘇軍的運輸機仍舊冒險往包圍圈裡空投酒水。
不論身體受傷還是心理受傷的,兩口伏特加下肚,立馬沖出去換掉兩個德軍。
在大後方,新兵的訓練周期由3個月壓縮到6周,每天100克的酒精是幫他們熬過高強度訓練的物質支柱。
那時,蘇軍士兵間流傳著一種說法:我們不需要精良的武器,也不需要錢,有槍和足夠喝的點伏特加,我們就上前線。
可以這麼說,只要伏特加不中斷,蘇軍的戰鬥力就始終在線。
哪怕二戰結束,蘇軍仍舊延續喝酒的習慣。
上世紀80年代戈爾巴喬夫禁酒時,連米格戰鬥機中含有乙二醇的防凍液都被飛行員吸出來喝個精光。
而在車臣戰爭時期,武裝分子炸掉了存放數萬瓶伏特加的俄軍倉庫,戰士們傷心欲絕,為了給『慘死』的伏特加報仇,僅用兩天的時間就把附近的武裝分子全數消滅。
喝酒在戰爭時期賦予了蘇聯強大的戰鬥力,卻在和平年代成為難以擺脫的痼疾。
縱使讓將軍解甲,也要先把這瓶80度的伏特加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