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請您關注酩閱
高粱,作糧食難吃至極,直到明朝時蒸餾酒出現,才找到它真正的價值。
文、整理:酩閱團隊
酩閱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客服:xi910209
酩閱ID:mingyue-cn
高粱酒指的是,用高粱為唯一或主要原料釀造的蒸餾酒。
醬香型的茅臺,清香型的汾酒,老白幹型白酒…等都是純粹的高粱酒。
而五糧液,瀘州老窖這樣濃香型白酒也是以高粱為最主要原料的雜糧酒。
在目前的白酒市場上,絕大多數都是高粱酒。
高粱,是釀造谷物中的絕對王者。
從黃酒,到蒸餾酒,再到高粱酒,中國酒種的變化有一條清晰的脈絡。
中國最早的釀酒原料並不是高粱。
古時候,北方以粟或者黍,南方以稻米,作為原料釀造,這樣的酒叫黃酒。
黃酒因為工藝的緣故,出酒率比較低,成本比較高,並且喝完容易上頭,後勁還比較大。
釀黃酒無需蒸餾,而高粱釀酒,要用蒸餾法。
追溯高粱酒的起源,先得討論蒸餾酒的起源。
目前最早的發現關於蒸餾酒釀造方法的記錄,是1301年編成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的『南番燒酒法』。
文中提到蒸餾法用於『不拘酸甜淡薄,一切口味不正之酒』。
同時代元朝《詠酒露次解恕齋韻·序》也有類似的記載:『世以水火酊煉酒,最露氣,烈而清……雖敗酒亦可為其法』
可知,蒸餾法最初是用來處理一些有問題的酒,把酒提純。
除此之外,在元朝,許多酒都用蒸餾法提煉,如葡萄酒,棗酒。
元人熊夢祥曾在描述北京山川地理風物的《析津志》提到:『葡萄酒……復有取此酒燒作哈剌吉,尤毒人』,『棗酒……燒作哈剌吉,微煙氣,甚甘,能飽人』。
哈剌吉,是燒酒的阿拉伯語音譯。
而燒酒,這個詞是民間對蒸餾酒的統稱。
這說明在當時北京,有用葡萄酒和棗酒蒸餾來制成高度數的燒酒。
那元代蒸餾酒是什麼樣的呢?
從第一家元代固體發酵蒸餾酒酒廠,江西李渡的『元代燒酒作坊』可見一斑。
從考古資料上看,該遺址隻有酒窖,水井和陶制地缸是元代;而爐灶等是明代的。
結合酒窖泥和酒糟看,這可能是一個稻谷為原料固體發酵的黃酒作坊,然後蒸餾取酒《 《從李渡遺址看中國白酒史》,《釀酒科技》2003年03期 》。
現有資料又表明,李渡及周邊地區,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以小曲稻谷燒為原料。
因此元代的蒸餾酒,多是成品酒蒸餾而成,後期用酒糟釀酒,原料單一,釀造簡單,成酒顏色透明,口感辛烈,並沒有高粱酒。
到了明朝,蒸餾酒技術有了新的變化。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稱:『燒酒非古法也。
自元時始創其法』
這印證蒸餾法制成的燒酒始於元代,並用於解決酒的酸敗問題;其次,在李時珍身處的時代,蒸餾法釀酒原料開始多元化;最後,提到的釀酒技法已經與元代有所差異,是用谷物蒸熟,加曲,入甕發酵再蒸取酒液的固體發酵技術。
那麼到了明代,高粱有沒有用作蒸餾酒的原料呢?
答案是有的。
蜀黍,就是高粱的古名。
在1300年王禎的《農書》中這樣記載,『蜀黍,蜀秫,春月種,不宜用下地。
莖高丈餘,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
熟時收割成束,攢而立之。
其子作米可食,餘及牛、馬,又可濟荒。
其梢可作洗帚,秸稈可以織箔、夾籬…』。
而在1596年的《本草綱目》中有,『蜀黍,俗名蜀秫、蘆穄、高粱,不甚經見,而今北方最多;莖高丈許,狀似蘆荻而內實,葉亦似蘆,穗大如帚,粒大如椒(花椒),紅黑色,米性堅實,黃赤色。
有二種:粘者可和糯秫釀酒作餌,不粘者可以作糕煮粥…其谷殼浸水色紅,可以紅酒』
對比下來,其中有兩個區別。
其一是發現了紅高粱,其二是粘高粱可以釀酒和作餌。
可以確定在明代,高粱可以釀酒了。
但是李時珍寫到高粱時,說它不甚經見。
明代關於高粱酒的記錄也並不多見,僅有的《食物本草》和《農政全書》中的記載也是轉自《本草綱目》。
可見當時高粱酒仍不普及。
相較於元代,明朝高粱蒸餾酒的技術有何變化呢?
雖然明代沒有高粱酒的工藝沒有詳細記錄,但與之類似的紅薯釀酒技術有記錄。
徐有榘在《種薯譜》中記錄了徐光啟的紅薯酒釀造法:『若造燒酒,即用薯酒入鍋,蓋以錫兜鍪蒸煮,滴糟成頭子燒酒。
或用薯糟造成常用燒酒,亦與米酒糟造燒酒同法』
用紅薯發酵好的酒糟,加上谷糠進行蒸餾制得紅薯酒。
從中可以推斷出,先用原料做出低度的酒醅,再蒸出燒酒。
或者用酒糟釀燒酒,是明代蒸餾酒的做法。
綜合元代、明代諸多燒酒和高粱酒的資料,高粱酒最晚始創於明朝中葉,但地點等詳細信息難以得出。
在蒸餾酒興起之後,高粱和其他雜糧一起成為了釀酒新原料。
在這個過程中,高粱釀酒的優越性逐漸突出,廉價、易於栽種、釀酒品質高,逐步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蒸餾酒。
微醺人生,有酒有故事
酩閱與志趣者同行,投稿、約稿、交流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小酩同學》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酩閱原創發佈,轉載請註明出處
進酩閱酒友交流群加微信:xi9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