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酒的爆發是微醺經濟的體現,那醬酒呢。《圖+文》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中國酒類消費出現一些有意思的變化,我們從幾個大的品類裡來看看。

一般情況來說,啤酒、紅酒、白酒、洋酒《烈性蒸餾酒、清酒等》是大眾消費的主要品類,而對應的消費場景也各有不同。

首先說啤酒,國家統計局2013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啤酒產量 5061.5萬千升,到2020年,產量是3411.1萬千升,已經多年連續下滑。

2021年啤酒產量雖然有所回升,但是大勢仍舊難以扭轉。

值得留意的是,『精釀啤酒』概念在啤酒消費中不斷在擴大,高端啤酒品牌也出現了不少,這說明大眾對啤酒消費的觀念逐漸想回歸啤酒的品質,這其中有消費升級的因素,也有餐飲業的艱難,工業啤酒的衰退,預調酒的出現等等,但整體來看,啤酒消費還處於頹勢。

再說紅酒,國內紅酒的產量已經是斷崖式的下跌,而對於進口紅酒,也逐漸萎縮,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國內紅酒2017年產 能 為100.1萬千升,到2020年41.3萬千升;進口紅酒2017年為78.7萬千升,2020年為47.1萬千升。

業內人士認為,紅酒消費的銳減,是一部分紅酒消費者轉為白酒消費者的陣營,『紅轉白』的趨勢明顯,對白酒市場來說,是一個利好的消息。

但洋酒近兩年的數據卻是另一番景象,數據顯示,近兩年威士忌的增幅達到了77%;而清酒近十年進口量增長了26倍,銷量增長了13倍。

相對於中國白酒來說,洋酒、清酒的度數通常在40一下,口感的友好度和場景的多元化是其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在如今『微醺經濟』的大背景下,大眾更願意在喝法上、社交上、感覺上、預算上有更多選擇。

我們以微醺經濟的角度來看酒類消費會發現,整個低度酒領域一片繁榮,這其中是資本的推動以及市場的迎合,低度意味著『好喝、不貴、喝少』,符合年輕一代的酒類消費者。

但低度酒在如今的酒類市場中,已經不再是資本+代工+種草這麼簡單了,回歸到生產和渠道才能走的更遠。

反觀白酒,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白酒從2016年開始,產量已經連續下滑,這也與消費大環境有關,但與此同時,白酒利潤卻在上升,尤其對醬香型白酒而言,臺式不斷爬升。

在飲酒頻次、飲酒量、飲酒人數下滑的情況下,白酒行業已經開始不斷優化,產能下降,意味著優勝劣汰,雖然白酒再也回不到過去的『黃金十年』,但能看到白酒頭部企業正憑借自身的綜合實力,下沉市場、優化供應鏈、提升價格、優化產品等舉措搶占中小酒企的市場份額,利潤的快速增長是白酒品類細分的結果,也是在白酒難以實現結構性增長的情況下,自然發生的事情。

對醬香白酒而言,在保證品質口碑的情況下,如何能提升文化格調,加快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融合,是未來重要的課題,也成為醬酒可持續發展的必然。

醬香型白酒在中國白酒品類中工藝最為復雜、時間最為漫長,這種天然的『基因』在消費者心裡,變成一種品質的代名詞,要喝就喝好的,那麼,以大曲工藝為代表的各類香型白酒,是未來的消費趨勢,醬香品類的競爭也勢必更加激烈殘酷,但品質永遠是發展的前提。

關注【莊酒】,了解更多醬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