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時節秋意漸深 不如飲一杯清酒祛寒添暖。《圖+文》

今日寒露!今年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來了。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7個節氣,也是標志秋天的第5個節氣。

按傳統歷法,寒露是九月的節氣,亦是釀酒好時節,寒露時節秋意漸深,不如飲一杯小酒祛寒添暖。

露水先白而後寒,經過初秋潔白晶瑩的白露,涼意轉為深秋的幾絲寒意。

露水觸手冰涼,此時桂花飄香,五谷豐登。

農忙後釀造米酒是對自己辛勞一年的最高犒賞,伴著花香,沉吟心醉。

寒露時節秋收農忙後,產出多餘糧食用於造酒。

日本也有這樣的習俗,作為酒造原料的水稻種植,在日本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

從中國傳入的水稻種植文化,中路由長江下遊的江南地區直接跨海到九州,南方則是經由島嶼海上而來,北面從山東半島至朝鮮而至。

日本各地的酒造技術,也隨著水稻一並帶來日本,成為發展至今的源泉。

日本把酒精含量在1度以上的飲料都定義為酒。

根據制造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三大類:『釀造酒』,日本酒、啤酒、葡萄酒都屬於這一類;有所耳聞的燒酒、泡盛、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琴酒、朗姆酒是『蒸餾酒』,還有就是『混合酒』,包括味美思、利口酒、味醂等。

清酒是用米發酵而成的釀造酒,是日本傳統酒類中的一種,也被叫做日本酒,或酒《sake》。

清酒有著悠久而獨特的釀造文化,早從奈良時代開始,當時編著的《播磨風土記》中就說到,『敬神用糧幹竭,因有菌產生,或已醞釀成酒』,這是關於酒最早的記載。

大約千年前就已確立了幾乎與今無異的釀造方法,並誕生了多樣特色鮮明的酒品。

有自古傳承下來的民間釀酒『民族之酒』,還有『大和朝廷』確立後從中國引進的文化與技術而形成的『朝廷之酒』。

到了江戶時代,商品化後的『商人之酒』,是民間與宮廷釀酒技藝交匯所得,直至現今迎來『酒屋萬流』的時代。

清酒的釀造方法也相當特別,其一就是糖化與發酵同時進行的『並行復合發酵』的高難度釀造法,此種方法能產生為20度左右的酒精度。

在1800年中葉,法國化學家細菌學者Louis Pasteur發明了『殺菌法』。

早在室町時期就被應用於清酒的釀造上,經過濾後的清酒用65度高溫加熱,進行殺菌,阻止酒曲繼續發酵,釀成濃香的『入火』加工法就留有記載。

釀酒最主要的原料是米、水和酒曲,米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

將選取的玄米表層和胚芽去除,再洗掉白米表面的米糠,然後浸泡,使米芯內部吸水達大約25%的程度。

隨後進行蒸米的過程,使米外硬而內軟,不同用途的米,會因此冷卻至不同溫度。

接下來就要制酒曲,經過蒸米過程後,從中取1/5撒上酒曲菌,進行繁殖,這個過程在20小時後會急速膨脹,在48小時達到極值。

再進行揉搓,使表面層的米不結塊,狀態均勻。

加工酒母分傳統制法和現代制法,後者加工培育時日短,容易得到品質優良的酒母,而前者手工自然育成,優雜參半。

隨後將前面加工好的酒曲、蒸米、水和酒母添加至一起,做成酒糟。

經過充分攪拌,使酒精發酵出泡沫,把釀制出來的酒和酒粕進行分離,這時的酒還有白色懸浮物,經沉淀後,把上層清澈的酒進行抽離。

這時還需進行深層過濾,排除其中的微小雜質,此時多使用活性炭,脫色加工和調整香味。

『火入』的加工就要開始了,對清酒進行加熱、除菌,加工好的清酒儲存的管理也異常嚴格,通常選擇15~20度,溫度太高則會加速酒進一步發酵,雜味滋生。

各個酒罐釀出的酒,多少都有些差異,為了保證口感一致,還會進行調和,添加水進行酒精濃度調整。

此刻再次『火入』高溫消毒後,裝瓶封蓋貼標簽,才算是完成了釀酒的全過程。

我們還常常看到酒標上寫有『吟釀酒』的字樣,那又是什麼呢?

其實『吟釀酒』、『純米酒』和『本釀造酒』都是有著特定名稱的清酒,米含量在60%以下的精米,使用低溫發酵技術,釀造好的酒,有著令人沉吟其中的芳香,清爽的口感是最大特征。

吟釀酒通常是指米含量在60%以下,因釀制方法不同而劃分成:精米含量在50%以下的『大吟釀』和精米含量60%以下的『吟釀』,這兩種清酒除了日常釀酒所需的米、酒曲和水之外,還有釀造用酒精。

『純米大吟釀』的精米含量在50%以下,『純米吟釀』的精米含量是60%以下,此兩種酒不含釀造用酒精。

古時已有『吟造』、『吟制』這樣的詞匯,從江戶時代後期開始,酒樽的繪畫和燒制的陶飯印上,就有『謹造』、『謹制』的落款。

真正的『吟釀』這一詞語,是在1894年《明治27年》新瀉的酒造家『岸五郎』著作的《酒造的燈火》中初次出現,其後,又在1906年發行的《釀造協會志》和1909年發行的《釀造實驗所報告》中有所記述。

吟釀酒的誕生歷史並不長,屬於新酒。

明治時代舉行的清酒品評會上,各酒藏為了獲獎,在原料米的研磨以及吸水性上,以及釀造水的水質上,慢效低溫發酵管理上,暗自較勁破費苦功,由此才有了吟釀酒的誕生。

隨著『全國新酒鑒評會』進行的相關推廣和公開,才逐漸被普通消費者熟知。

清酒的飲用除常溫外,溫酒與冰酒也都很適宜。

濃香型的10~16度溫熱,可平衡酒中酸甜,輕爽型則更適宜6~10度的低溫,濃鬱型的飲用溫度就很多樣,10~45度都合適,可隨不同溫度品感其中變化之奧妙,而醇熟型也可7~25度來飲用。

其中對加熱和冰冷的表現,根據不同溫度所對應的表述尤為有意思。

30度左右是『日熱』,到了35度接近人體溫度,自然使用『肌熱』,40度時是『溫熱』,45度『上熱』,50度『熱熱』,55度幹脆直接『飛熱』。

對於冷也如此,5度是『雪冷』也情有可原,10度『花冷』有些摸不到頭腦,15度『涼冷』。

再去日本料理店,可以嘗試品味不同溫度清酒,感受別樣風味。

日本的四季分明,清酒的飲用也可愉悅身心。

春季櫻花盛開,在娛樂項目較少的江戶,賞花飲酒是最受歡迎的娛樂,花下邊飲邊舞快活。

到了盛夏六月,飲酒有著洗去半年來污穢的意思,此時也插秧完畢,消暑度夏。

金秋時節,賞月把酒言歡,感受清酒滋味。

嚴冬飄至,賞雪行樂享盡風流韻事,到了新年,還有飲用屠蘇酒的習俗。

桂花飄香的寒露時節,讓人聯想到『月桂冠』。

1637年,那時還是德川三代將軍家光的時代,作為月桂冠的前身,『笠置屋』於京都伏見創業。

當時使用酒銘『玉之泉』,小型酒屋,年生產量也僅有18000升左右。

進入明治時代,引進近代科技,迎來了全盛的時期。

開始發售不含防腐劑的小瓶罐裝酒,並在1910年的鐵道沿線車站售賣『帶有小盅的瓶裝酒』,一炮打響了名聲,成為全國的知名酒藏。

隨後又以『品質第一』為原則,在日本首次推出了全年四季可以釀造的系統,積極導入現代科技,釀造出優質的清酒。

不同於葡萄酒,清酒並不以悠長餘韻為上品。

甜也好,幹也罷,重也行,輕也可,但最終優品的清酒總是帶著徐志摩的境界離開,『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瞬間消失無影,你明知他來過,可他似乎又從未來過……

清酒的味覺評價,常以五味的酸苦甘辛咸來表現,卻與料理的概念大相徑庭。

四季變化風情迥異,人的情緒也隨著變換。

無論是獨影小酌,還是雙人對飲,又或眾人皆樂,人生五味,清酒五味,這酒中滋味隻有自己知曉,誰又說不是呢?

心中有禪意,事事見佛性,殊途同歸。

一壺香茗、一杯康帝、一盅吟釀,到最終,一旦開悟,便都能喝出哲學與佛學的境界。

在日本,清酒不僅僅是一種飲料,而是堅守在美感與物產上數百年的一種生活態度。

寒露已至,天氣轉冷。

和朋友小聚,溫一壺清酒,淺酌言歡,去去燥寒。

接下來的冬天,更要照顧好自己。

《文章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