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被譽為『國酒』的黃酒,為啥會被白酒擠出市場,淪為調味品
『黃酒』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是經由數千年中華文化孕育而生的產物。
其獨特的釀造技術不僅占據了『世界三大釀造酒之一』的席位,更是東方釀造界之楷模,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民族特色、甚至在100年前民國時期還被譽為『國酒』的酒類。
如今,居然已經開始慢慢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即便看見了,大概率也是在廚房的調味品堆裡。
要知道,古時的黃酒可是『禦酒』所在,更是富含糖、醋、氨基酸、維生素等多種物質,再反觀市場上僅盛行百年,卻鬥爭火熱的白酒,不禁令人唏噓,黃酒為啥會被擠出市場,淪為調味品?
原因太現實了,下面咱們一起來看看:
①生產成本太高
黃酒的釀造工藝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過程中對原料的消耗巨大。
建國初期,中國國民經濟落後,加上連年天災農作物產量不高,大部分地區都面臨著『溫飽問題』,而黃酒的釀造原料《大米、黍米、粟等》又是主要糧食來源,大家自然也就舍不得拿出來釀酒。
而白酒大都以高粱為原料,此作物抗旱、抗蟲生命力極強,不僅可以當作糧食,秸稈更是可以作為飼料、肥料、燒柴,關鍵其出酒率是所有作物當中最高的,可以說高粱本身『性價比極高』。
自然而然地,市面上的釀酒工藝和飲酒人士也就逐漸偏向白酒。
②口感過於單一
黃酒雖然釀造歷史悠久,但一直都隻能是低度釀造酒,消耗群體不乏是些愛懷舊的老酒友們。
而隨著工業時代的發展,白酒獨特的蒸餾技術和各式釀造工藝,不僅成就了國內各種香型的問世,酒精濃度的區間更是寬闊,可供人們按用途、場合、心情等隨意挑選。
如此對比下來,白酒多樣的種類、繽紛的口感自然足夠誘人,也難免能夠迅速崛起,甚至是把黃酒擠出了酒品市場。
③市場定位模糊
商品最重要的就是明確『自身價值定位』,隻有能夠吸引到屬於自己特定的粉絲人群才可以更好的發展。
可在如今的市場上,黃酒即是曾經名貴的宮廷用酒,又是功效微弱的保健酒,甚至還是能夠為菜品增味的烹飪調料。
給人的印象仿佛是用力過猛了一樣,各行各業都想沾點邊,但又不是足夠專業,以至於許多消費者不能在某方面有需要的時候,可以立馬想起它。
總而言之,在如今這信息流高速籠罩的時代當中,光靠自身文化底蘊、精妙釀酒工藝已經無法支撐起整個產品的向上發展了。
隻有順應時代規律、大力宣傳才能提高知名度,黃酒是如此,白酒亦是如此,隻可惜還有許多小眾品類仍未醒悟,就比如下面這款,明明是100%純糧釀造的優質好酒,卻隻為當地人熟知。
風雲醬父 封藏
產自中國四大酒鄉之一的貴州醬酒核心產區,這款獨具『茅香風味』的正宗大曲坤沙工藝醬酒,不僅品質優級,更是憑借親民低廉的價格,榮成為當地老酒友們的『口糧寶』。
此酒工藝出自茅臺終身榮譽廠長李興發大師,及其兒子李長壽《茅臺特級釀酒師》之手。
要知道,醬香酒能有今日的大火,離不開李興發當年確立的『醬酒三大典型體』,不僅憑借自身高超的釀酒技藝解決了茅臺酒體不穩的難題,更是為醬酒行業開辟了新領域,並被業內奉為『醬香之父』。
所以,此酒不僅沿用12987工藝,選用優質紅纓子高粱,與茅臺同標準釀制,甚至為了提升酒質,所有新酒進行5年陳放後,還需與12年老酒悉心勾調。
開瓶時醬香味瞬間湧進鼻腔,嘗上一口,爆香突出,優雅細膩,酒液入喉順滑舒暢,中段還有淡淡的花果香,讓人飲之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