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藏了紹興味的黃酒,原來這麼好喝。《圖+文》

最近偶然看了一部美食紀錄片叫《味裡故鄉》,明星介紹家鄉的酒食風土,第一期就提到了紹興。

思及此處,天冷了,可溫一杯黃暖暖身子了。

圖:來自網絡,《味裡故鄉》官宣海報

聊黃酒是繞不開紹興的。

無論李白的『玉碗盛來琥珀光』,還是蘭亭集序的『曲水流觴』,再到《紅樓夢》中的玲瑯滿目,黃酒歷史源遠流長,在這片大地上滋潤了無數華夏兒女,在中華文化裡占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來自網絡

南方的糯米黃酒,北方的黍米黃酒,山東、湖北等地的大米黃酒,福建、江浙的紅曲黃酒都獨具風土特色,但其中佼佼者還以紹興黃酒最為出名。

《調鼎集》中就有這麼一段提到紹興酒:『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飲之令人發渴,而紹酒獨無;天下酒甜者居多,飲之令人體中滿悶,而紹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為上品,非私評也』。

紹興酒的味甘、色清、氣香、力醇,實乃上品好酒。

圖:來自網絡

酒因紹興而名,紹興因酒而傳。

身居『黃酒之鄉』的紹興人,大約是泡在黃酒罐子裡長大的。

自幼便熟悉了日常這一幕:父輩們坐在擺滿家常菜的桌前,往碗裡倒上琥珀色的黃酒,酒香早就在開蓋時就四溢開來。

他們咪一口黃酒,夾一筷小菜,慢條斯理。

一小口一小口,酒碗見了底,而父親們臉上有了紅暈。

吳儂軟語處,烏篷船搖曳,紹興黃酒隨著水波蕩漾乘興而來,在這綿延的歷史長河裡微醺了千年。

圖:來自網絡

01

紹興黃酒是怎樣的?

有好山好水,才有好酒傳世。

紹興能被成為『黃酒之鄉』,地址風貌自有其獨到之處。

清人梁章鉅曾言,『蓋山陰,會稽山之間,水最宜酒,易地則不能為良,故他府皆有紹興人如法制釀,而水既不同,味即遠遜』。

紹興黃酒的好,是采用會稽山脈奔流而下清澈又富含礦物質的水,先天占盡了山川地理之勢。

圖:來自《地道風物》。

紹興古越龍山中央酒庫,藏著約1100萬壇原酒,重達26萬噸。

攝影/蔡敏

後天經過數代紹興人對釀酒技術的極致追求,早已掌握了黃酒的奧秘——順應時序,夏制酒母,秋做酒曲,立冬開釀,開春初榨。

兼具天時、地氣、材美、工竅四重要素,循季雕琢講究『天人共釀』,方能釀出甘酸苦辛鮮五味平衡的酒,成就著一壇壇紹興黃酒的美名。

圖:來自網絡

紹興黃酒呈琥珀色,清澈澄明,通透如鏡,流滑如綢。

恰如詩人筆下的『琥珀月光』。

印象裡的紹興黃酒,性溫和、味香冽,溫婉的口感如江南的柔情。

其實它可按甜度《含糖量低到高》細分為四大品類,即元紅、加飯、善釀、香雪,每一款都別有一番風味。

★元紅:因舊時裝酒的壇壁外塗刷朱紅色漆而得名。

酒液橙黃,透明發亮,酒米發酵完全,殘糖少味爽微苦。

適宜配蔬菜類、海鮮蝦、蟹類菜肴和海蜇皮等冷盤。

★加飯:加飯酒釀造之初要先做成元紅,再額外加料二次發酵,所以稱為『加飯酒』。

酒質好風味佳,苦澀辛鮮酸甜六味融合,甘醇芳美,久貯香醇。

為紹興酒中之上品。

適宜配肉食、大閘蟹等濃味菜肴。

★善釀:善釀發酵時不再加水,而以三年陳的元紅酒代替,因為用釀好的酒再來釀酒,所以稱之為『善釀』。

酒體橙黃《褐紅》透亮,味甜質厚,風味芳馥。

搭配葷素都可,尤其是雞鴨類白肉最宜。

★香雪:用黃酒酒糟蒸餾成45度的『糟燒』烈酒來替代元紅作為釀造用水,因酒色白如雪,糟香怡人,得名。

甜潤芳醇,可搭配甜菜類菜肴。

圖:來自網絡

黃酒大有用途。

入菜,江浙一派的『糟』、『醉』烹飪技法聞名遐邇;入藥,也被《本草綱目》記下了一筆,氣通血脈、厚腸胃,禦寒等。

真正做到百搭,溫飲冷飲皆宜,小酌微醺,酒韻溫和,輕嘬慢醉。

喝黃酒不重豪飲,輕嘬隻取甘酸苦辛鮮五味的平衡,興致落在情調上。

如今雪落的光景,盡可溫一壺黃酒,享受冬日圍爐的趣意。

02

食酒不分家,好酒成就好食

紹興人的飲食習慣是幾千年沿襲下來,具有明顯的越地習俗。

《史記·貨殖列傳》有記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多以淡水魚蝦、河鮮及家禽、當地蔬菜為烹調主料,註重香酥綿糯、汁味濃重,而且常用鮮料配以醃臘食品同蒸同燉,配上紹興黃酒,醇香甘甜,回味無窮……

然而在這座酒香四溢的古城裡,黃酒除了喝,人們還有很多『吃老酒』的行為。

紹興菜裡各式的醉菜最是饞人,從北魏《夢梁錄》中記載以糟入饌,到清代袁牧《隨園食單》中對於醉制食物的詳盡記錄,醉蝦、醉蟹、醉雞、醉麻蛤……起罐開封時的滿屋酒肉香使人垂涎欲滴。

圖:來自網絡。

醉蝦。

一般的醉制美食,都是將食材浸入醬油與黃酒調和的料汁中進行鹵制。

這樣處理,既保留了黃酒的香氣,又在酒的作用下突出了食物本身的鮮甜味道。

一壇完美的生醉蟹,便是一場黃酒與蟹共醉的食味浪漫。

買好的蟹泡水過夜,讓其吐出泥沙白沫,洗刷幹凈後,開始醃制的環節。

取蟹放入酒中嗆制,待得活蟹漸漸醉暈,再倒入醃制好的花雕料汁封缸醃制一夜即可。

上乘的醉蟹,蟹黃已在醃漬中變成誘人的金黃色,其肉身的肉質也變得透亮細膩,入口極鮮還夾雜著一絲微甜。

圖:來源網絡。

醉蟹。

在紹興,黃酒本身可以『醉』菜外,連酒糟也能入食。

酒糟能去油脂入酒厚醇香,使食物更加鮮美。

古越糟雞,就是紹興『糟』食的代表之一。

選用的是紹興當地的越雞和上好的香糟為主要原料,經白煮、醃制、醉糟等工藝精制而成。

有酒的清香卻無酒的霸道,糟已鹵香入骨,雞肉嬌嫩淡雅,入口韻味十足,回味綿長。

圖:來自網絡。

古越糟雞。

黃酒在菜肴界稱霸之外,在紹興甜品界,也占有一席之地。

打光棍的黃酒棒冰,被吸溜的黃酒奶茶,夠絲滑的黃酒佈丁,愛粘人的黃酒牛軋糖等等……隻有想不到的,沒有黃酒不能融入的。

圖:來自網絡。

左圖,黃酒佈丁;右圖,黃酒棒冰

有人說,到過了紹興,便知道那裡人過的是滋味日子。

咪一口黃酒,吃一顆茴香豆,嗦一隻醉蟹,食的是一桌紹興煙火,質樸卻又不失浪漫,哪還有空為生活而煩憂。

03

紹興與黃酒的千年之緣

一座古城在歲月的褶皺裡溢散著酒香,背後是撲面而來的是人文歷史。

紹興與酒結緣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

有《呂氏春秋·順民》一書記載:『越王苦會稽之恥……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史稱『簞醪勞師』。

《嘉泰會稽志》更詳細一些:『勾踐……師行之日,有獻壺漿,跪受之,覆流水上,士卒承液而飲之,人百其勇,一戰而有吳國也。

勾踐以進獻之酒沉於河中,頗有幾分破釜沉舟的果決,士氣大漲,留下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歷史佳話。

此時紹興的酒彷佛多了幾分氣吞山河的豪氣與俠情。

圖:來自網絡。

紹興黃酒博物館內酒罐圖。

東漢永和五年,會稽太守馬臻發動民眾圍堤築成『鑒湖』,將會稽山的三十六股山泉集聚湖內,一舉奠定了紹興黃酒品質上佳的基礎。

到了魏晉時期,紹興名士雲集,飲酒之風盛行。

永和九年,王羲之與名士謝安等在會稽山蘭亭舉行『曲水流觴』的修禊盛會,乘著酒興寫下千古珍品《蘭亭集序》,成為紹興酒史中熠熠生輝的一頁。

書聖王羲之在『一觴一詠』間,道『足以暢敘幽情』。

圖:來自網絡。

永和九年的流觴曲水,留下了千古珍品《蘭亭集序》。

南北朝時期,紹興出產的黃酒已被列為貢品。

到了唐宋,紹興更是成為天下聞名的『酒鄉』。

元明清時期,紹興釀酒業呈現出快速發展之勢,康熙《會稽縣志》中有了『越酒行天下』之說。

而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贊美:『今海內動行紹興,然滄酒之清,潯酒之冽,川酒之鮮,豈在紹興下哉!』

紹興這座城市,數千年間諸事沉浮,所有積淀如同歷久彌香的陳釀,有著越地的俠義,有著墨客的文雅,也有著江南的柔情。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紹興的水土,孕育出了溫潤柔和的黃酒,黃酒又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紹興人。

一杯黃酒剛柔並濟,每一個喜好嚼茴香豆,食糟貨,嘬一口老酒紹興人,都有著江南的骨,黃酒的魂,溫和內斂中藏著的盡是鋒芒。

圖:來自網絡。

紹興黃酒,仿若一曲醇厚綿長的歌謠,它激蕩回響於紹興老城內的每一條溪流、每一塊青石板上、每一個街頭巷角……

隨著烏篷小船在河道中蕩開雙槳,漣漪波紋暈開河道兩岸的白墻黛瓦,酒香順流而下,飄香千裡,潤澤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