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釀黃酒又飄香,糯米造才是好黃酒!。《圖+文》

每年的立冬到來年的立春,是黃酒傳統『冬釀』的時間。

黃酒選擇在冬天釀造是因為這段時間水體清冽,氣候濕冷,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確保發酵順利進行,成酒風味醇厚柔和。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冬釀』。

歷史悠久的陜西黃關黃酒依舊保留著古法釀造技藝:三伏培養酒藥,八月踏制麥曲,立冬投料發酵,立春開榨煎酒,講究的是『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

看似簡單的『浸米』也有講究,要使糯米完全吃水,米漿水達到一定酸度和濃度可作為『大酵頭』的培養液;蒸飯要做到『酥而不爛,內無白芯』,糯米飯采用攤飯法進行自然冷卻,保持米粒的完整度。

將糯米飯倒入大缸內,加入磨成粉末的酒藥丸,拌在糯米飯內,不斷翻動糯米直至形成窩狀,搭窩發酵,從小陶土鋼盆到中缸,分級培養成『大酵頭』,再放入大缸生產,帶酒繆成熟後開耙。

冬釀最關鍵、最神秘的環節非『開耙』莫屬。

上好的糯米浸泡之後蒸熟、拌進麥曲,被倒入大缸裡開始發酵。

發酵過程中缸內原料的溫度會發生微妙變化,當溫度上升過快時,需要釀酒師傅及時幹預攪拌冷卻,俗稱『開耙』。

其作用是調節發酵醪的溫度,補充新鮮空氣,以利於微生物生長繁殖。

開耙技術的好壞關系到成品酒的品質高低,它是整個釀酒工藝中最難控制的關鍵性技術,通常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把關。

將糯米飯、陳年糯米黃酒代替醅水與麥曲混合後接入培養好的『大酵頭』進行混合發酵,灌入陶壇置室外露天自然發酵,在低溫環境下繼續完成60天左右的發酵,過了立春才開始壓榨、煎制、裝壇。

後發酵過程中,氣候的過冷過熱都會對酒質產生影響。

手工釀酒講求『天時、地利、人和』,一個個陶壇整齊的排列在廠區內,瑞雪降臨,適宜的低溫預示著開春將收獲一壇壇玉液瓊漿。

隻有經歷過冬釀、順應自然規律的黃酒才最醇美,手工釀酒就像是農民散養的土雞,釀制周期長,很多關鍵環節都要依靠自然條件和釀酒師傅的手藝完成,成品酒菌種多樣,口味豐滿。

好的手工冬釀酒可以儲存多年,而且越陳越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