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端
古漢語意為『始』、『初』
《風土記》裡說
『仲夏端午。
端者,初也』
端午即五月初五
作為仲夏之始
氣候愈加燥熱、毒蟲肆意
古人們即沐浴、插艾
紮五彩、飲黃酒···
用智慧和儀式
『辟邪、禳毒、驅除鬼魅』
這一天
註定是夏日裡最不平凡的一天
端午名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它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
端午起源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習俗
吃粽子迎端午
梁實秋說:
端午節,就是粽子節。
一提到五月五端午節
是不是馬上就想到了那誘人可口的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的必備食品
也是中華傳統美食之一
端午節【吃粽子】
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粽葉有蘆葦葉、箬葉
粽子形狀有三角、枕頭狀、竹筒···
內陷也有豆沙、蛋黃、肉餡···
每家的粽子都不一樣
但隻有記憶裡的那隻最好吃
佩戴五色線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蘇軾 《浣溪沙·端午》
端午清晨
太陽還未出來之時
大人便開始忙著【掛五彩】
青、白、紅、黑、黃
五種顏色的絲線合成縷索
系在手腕或腳脖
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
蘊含五方神力。
老人們告訴孩子
五色繩千萬不能任意扯斷或丟棄
隻有等端午節後的大雨時
讓它隨雨水沖走
能帶走疾病苦厄
千百年來對節日心懷敬意
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儀式感
端午插艾
五月五日午,
贈我一枝艾。
——文天祥《端午即事》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到了端午那天
家家戶戶都會把采來的艾草
菖蒲掛在門前
以求消疾病、驅鬼邪、避晦氣
給往後的日子帶來平安和好運
我們總擅長在自然中
找到令人心安的庇佑
飲雄黃酒
鵝兒黃似酒,
對酒愛鵝黃。
——杜甫《舟前小鵝》
中國人的節日,
怎麼能少了酒?
古人早有雲: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飲品
後來現代醫院證明
雄黃是一種含砷的硫化物
有毒,不宜服用
於是人們就以黃酒代替雄黃酒
中國的傳統民俗中,很多節令都給出了讓人飲酒的理由,而端午節的飲酒,則與養生密切相關。
端午又稱『端陽』,即仲夏季節的到來,人們喜歡用一杯暖酒來祛除身體裡殘存的寒邪之氣。
古人曾經曰過,煮酒論英雄,其實煮的就是黃酒,如果是端午,與友人溫一壺黃酒,那是極好的。
黃酒具有活血祛寒以及通經活絡的功效,現在夏天開空調是標配,黃酒溫經散寒,可抵禦寒邪的刺激,從而預防感冒。
另外,因為氣候炎熱,大家吃冷食比較多,容易傷胃。
在沿海城市,人們喜歡吃海鮮,海鮮味美但性寒,多吃容易造成胃寒,而黃酒性溫,可以暖胃。
在南方,夏天比較潮濕,濕氣重,喝黃酒能發散濕氣。
喝黃酒,選黃關
古法手釀300天
用千餘次的品測滿足懂酒人的味蕾
用品質驗證「老的,才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