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黃酒還是中國的主流飲酒。
史料顯示,中國唐代已有蒸餾法,宋代基本普及。
蒸餾的酒叫清酒,清代叫燒酒,解放後叫白酒。
特點有兩個,一是清澈不渾;二是度數高。
所以,在宋代就是受歡迎的酒精類飲料。
接著的元代,統治者不是漢族,胡人。
他們更是喜歡高度酒。
還有證據說,蒸餾酒,也就是高度酒的釀造技術,是他們帶到中國的。
這個說法始作俑者是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裡直接說了,元朝以前中國沒有蒸餾技術,是元朝統治者帶來的。
所以,元代人們飲用高度酒成時髦,黃酒第一次被冷落。
到了明代,統治者有著鮮明的民族情節,不喝胡人喜歡的酒了,又大喝本民族傳統的黃酒。
全社會以喝黃酒顯示身份,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喝黃酒,窮人才喝白酒。
因為有錢人把黃酒喝貴了,窮人買不起,隻好喝便宜的燒酒。
於是,當時的黃酒成了如今的茅臺酒。
清代,黃酒又被冷落。
因為統治者還是胡人,愛喝高度酒,而且喝出規矩,必須62度才可以上市買賣,否則判你私酒,要罰款坐牢。
就這樣,黃酒被冷落直到如今,不得翻身。
我平時很少機會喝到黃酒,就一次偶然的機會,去到紹興的咸亨酒店,吃了一頓飯,開的一壇太雕黃酒,喝了難忘,太美了,這才對黃酒關注。
後來在上海一段時間,喝過一些當地牌子的黃酒,感覺不是那回事,比起咸亨的太雕,差了許多檔次。
不過價格也很低,合著幾塊十幾塊一斤。
再做進一步了解,黃酒不愧是老牌子酒精類飲料,比起白酒有很多的優勢。
白酒宣稱的所有好處,都不敵黃酒。
一句話總結,中國的酒文化,源於黃酒不是白酒。
古文獻裡,但是提到酒的,都是黃酒,不是白酒。
黃酒因為亙古不變的釀造技術,顯得幹練簡單,所以造價最低,再好的酒也沒很高的成本,賣著就便宜。
至於像花雕太雕一類的黃酒,之所以相對比較貴,也是跟白酒學的漲價,成本並不很高。
所以,十幾塊的黃酒才是公道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