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董酒味道壓茅台?今天圍繞這個話題談談消費者的口味偏好。《圖+文》

這段時間,我的平臺主要在講董酒品鑒,說到董酒品鑒,有個話題不得不談。

在董酒粉絲圈,有些酒友認為董酒的風味力壓茅台,在高端酒局唯有董酒能夠鎮住茅台。

這一觀點在外人看來非常誇張,而且像是一種營銷宣傳,但不少董粉卻深信這一點。

我身邊就有幾位董粉,因為感受到董酒的獨特風格後大量買入董酒,有些人甚至買幾百上千件董酒存入家中,如非親眼所見,我真的不敢相信他們有那麼愛董酒。

不過他們存入的董酒中有個共同特點,他們存的多為特點鮮明的董酒:有的朋友存了大量90年代及以前的老董酒,有的朋友存了不少15年前的國密董酒,至於15年開始的綿柔董酒,基本見不到人存。

對此我曾問過一些朋友,為什麼存這麼多董酒?

在他們看來,董酒獨特的風格是其消費的一大亮點,在一些聚會場合,這類酒也用的了。

我有一朋友喜歡紅董,因為其個性強烈、濃鬱且有沖擊力,於是收了不少,偶爾也將其用於商務接待。

在商務場合,他會將茅台酒放在前面,紅董放在後面。

這種飲酒順序也非常合理,主要在於紅董味道濃鬱,對比茅台酒,在濃鬱度上絲毫不輸,而其風味與茅台酒有顯著的區別;除此之外,紅董酒體較為粗糙,放在前面飲用會有一定的雜刺感。

但在喝了幾瓶茅台酒,大家舌頭麻木,身體愉悅之後,再喝紅董隻會感受其獨特的藥香及鮮明的個性,至於其略微的雜刺和不協調感,也基本感受不到了。

其實這也是老董酒價格最近被推高的一個原因,在很多商務局,大家隻是喝茅台酒,以商務洽談為主。

在開紅董之前,許多人也隻是無所謂、喝喝看的態度,畢竟其也是老酒,還是八大名酒,品質不會差。

然而在其品鑒完之後,紅董獨特的風味讓一些商務人士仿佛發現了新世界,一些商務人士的認可也推動了這種酒價值的水漲船高。

那麼在喝茅台酒的商務局裡會不會喝其他品牌酒?

當然也會,但喝同香型白酒難以給人深刻的印象,畢竟茅台在醬香酒中是王者的存在,其品質水平很高,一般醬酒比不了。

除此之外,即便拿出了檔次高於茅台的其他品牌醬酒,由於都是醬酒,風格區別不夠大,難以給商務人士形成鮮明且深刻的印象。

對於不同香型酒,清香、鳳香酒雖強勁,但酒味短且淡,高端商務局很少用清香、鳳香酒;濃香酒在商務局中運用較多,但由於品牌濃香酒知曉度高,也難以給人形成新的印象。

而兼香酒雖濃鬱度不輸醬香,特點也很鮮明,但現在的兼香酒沒落太過厲害,除了馥鬱香的酒鬼酒及陶香的仰韶高端酒,其他的兼香品牌目前都沒有批量出高端酒《因為沒有釀高端兼香酒,很多都是東北高粱,機械化釀造,刪減工藝,因此釀出的酒品質不高》。

也正是因為如此,董酒曾有一段時間表現出酒廠及地方沒怎麼推,但其老酒卻被民間及資本推動的現象,在當前白酒品牌都需要資本推動的大環境裡,董酒無異於撿到了一個大的寶貝。

其實除了老紅董,80年代老鴨溪窖酒、90年代老酒鬼酒也是如此,其除了有濃鬱的味道以外,還有完全不同於醬香酒的獨特個性。

除此之外,香氣大且獨特的酒也比較受一些商務人士的歡迎,80年代早期董酒、80年代福泉酒香氣都比較大且獨特,而這也成為一些玩家推崇的原因。

相比之下,當前的大多數品牌酒風格趨同嚴重,缺乏獨特的個性及辨識度,而這也成為了商務用酒越來越趨近於隻用茅台等幾大名酒的原因。

對於獨特風格董酒被追崇反應了一些消費者對白酒風味的追求,從上個世紀80年代老百姓開始大規模認知白酒以來,許多人對白酒的認知還是酒類飲料,而這也引導許多酒廠產品往低度綿柔的口感方向走。

隨著這些年醬酒的崛起,小眾香型酒被圈內熱捧,其代表了一部分消費者由飲用白酒到品鑒白酒的消費轉變。

而在當前,由於絕大多數酒廠是向傳統大眾提供酒類產品,因此其風格被嚴重趨同,在風格千篇一律的白酒大環境裡,獨特風格酒則受到了品酒愛好者的關注及推崇。

雖然當前不少消費者由飲用白酒轉變為品鑒白酒,但整個品鑒消費白酒的人群還是太少,以至於其還沒有形成一個規模的市場,而這也正是許多酒企並沒有為之釀造產品的原因。

在大眾眼中,白酒只要柔順易飲即可,而這也正是低度濃香和清香酒受大眾歡迎的原因。

畢竟低度濃香酒酒體偏甜、口感柔,易飲度好,而清香酒酒體幹凈、無雜味,沒有過多的發酵味道,在大眾眼中,這種酒幹凈,味道不怪。

對於大眾的口感偏好,影響最深的是酒廠,不少酒廠就是針對這種口感偏好設計酒體的。

我曾拜訪過一些酒廠,與他們的調酒師交流,我發現大多數調酒師把柔順、易飲作為酒體設計的目標。

對於我追求特點的品酒思維,大家都覺得很有意思,其實在酒廠眼中,是有我們這種認知的消費者太少,於是許多酒廠並沒有針對我們設計產品。

說到這裡,不少酒友可能都有同感,與酒圈外人喝酒,最好入鄉隨俗,我們喜歡的醬香酒、董香酒,拿再好檔次在別人眼中卻是難以下咽的怪異白酒,而我們總覺得加了酒精的低度低端酒,卻被不少人遵從為無上妙品。

畢竟對於大眾,喝酒還是註重在喝,因此其對酒體的柔和度、順喝感、上頭感及飲後體感非常註重,而這也是許多酒做柔做淡的一大原因。

不過在大眾白酒局,我們也可以引導他們喝醬酒及其他獨特風格酒,隻是我們需要用合適的方式。

記得我有一次帶了一瓶醬酒、兩瓶雪碧,將醬酒混入雪碧中飲用產生了不錯的效果。

混入之後,雪碧的重甜弱化了醬酒的焦苦,使之成為甜中帶點焦味的感覺;濃鬱的發酵氣息明顯弱化,更多的是雪碧的檸檬酸清香;除此之外,酒度也被明顯降低,完全沒有酒精的刺激。

在那一次酒局上,大家喝了不少兌飲料的醬酒,而其喝的也很開心,而這讓在座的不少朋友認識了醬酒的魅力。

其實在大眾眼中,不少人也好奇且想喝醬酒及其他風格酒,但他們確實很懼怕這些酒的高酒精度和濃鬱的發酵味道,畢竟很多人的飲酒習慣是大口飲用,這與我們品酒有很大的不同;除此之外,許多白酒怪異的發酵味道需要適應才能慢慢接受,對於不品酒的消費者來說,這個適應過程非常的長。

因此對於大眾,我們有時沒必要要求人家用品酒的習慣消費白酒,我們可以在他們飲酒習慣的基礎上進行一些調整,設計出適合他們飲酒習慣的白酒消費方式。

畢竟,上一輩的白酒人針對大眾降低了酒度,而我們其實可以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引導大眾享受白酒。

總的來說,消費者對白酒品質的理解是多角度的,一些酒在一群人心中認為是好酒,但可能在另外一群人心中就是很差的酒,在這種大眾認知基礎上,形成了多種酒體設計思路,其適宜於不同的消費者。

其實董酒味道力壓茅台的觀點也是少數人提出的,提出這種觀點的原因主要是董酒的獨特風味迎合他們的口感需求,在更大的消費人群中,有不少人並不認同這個觀點。

畢竟茅台酒醇厚、細膩、幽雅,在細節表現上比紅董好不少。

最後,關於我對消費者口感偏好的理解及解讀,作為酒友及行業的您怎麼看?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留言,我們一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