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制曲、重陽下沙,茅台釀酒工藝順應天地間最本質的道理。《圖+文》

點擊上方↑↑關注,了解更多酒知識、酒文化

作為醬香型白酒的代表,茅台的的生產工藝不僅在茅台鎮本地被發揚光大,甚至影響到了貴州以外的一些醬香酒。

比如湖北的武陵酒、山東的雲門陳釀、河北的迎春酒等,基本都有茅台工藝的影子。

可以說茅台酒生產工藝是中國白酒工藝的活化石。

茅台生產工藝被總結為幾個數字『一二九八七』,以一年為一個生產周期,經過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糧食中的淀粉被轉換為糖、再轉化為酒精。

然後經過七次取酒,慢慢逼出糧食中的精華和其他有機物,這就是茅台型醬香酒與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

茅台的釀酒工藝還要順應天時地利。

『端午制曲、重陽下沙』就是契合這一規律的真實寫照,

每年端午後,酒師們開始制造曲藥。

曲藥以小麥為原料,先將小麥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攪拌,放在木盒子裡,工人站在盒子裡用腳不停地踩,踩踏出龜背狀、中間高、四周低的塊狀酒曲。

之所以選在夏天端午時節制曲,是因為高溫是制作上好酒曲必備的條件。

高溫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端午時節,制曲車間裡的溫度經常高達40攝氏度。

在高溫的環境中,制曲所必需的微生物混入曲塊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質等轉化為糖分。

酒曲制成後會用谷草包起來,像磚放進窯洞一樣,放到曲倉裡進行高溫發酵,謂之『裝倉』。

曲倉中將近60的高溫烘烤著酒曲,而且經10天左右要進行翻倉,就是把曲塊進行上下翻轉,讓每面都能充分接觸微生物和高溫。

而且炎夏裡還有一種神奇的生物——曲蚊。

這種小蟲子遍佈整個制曲車間,在曲倉裡,曲蚊鉆進酒曲中,生長、產卵、繁殖,在加速曲塊發酵的同時,也留下了神秘的生香物質。

經過前後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曲塊就做好可以出倉了。

儲存一個多月後,曲塊就可以使用,通常是打碎之後將曲塊切成粉末袋裝備用。

經過這樣一番工序, 生產一塊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到5個月。

制好酒曲,時間已從初夏轉入仲秋重陽節,在此時開始第二個關鍵步驟『 重陽下沙』。

『沙』的意思就是指紅梁,即本地紅纓子糯高梁。

因為本地產高梁細小而色紅,所以稱為『沙』。

『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梁。

之所以選在重陽時節下沙,一是因為此時赤水河水由黃轉清,水質適用於釀酒;

第二就是本地的紅纓子糯高粱已經準備完畢,等待水火考驗。

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產出不同品質的酒。

投入的是比較完整的高粱,產的酒為『坤沙酒』;

用磨碎的高梁產出的酒名為『碎沙酒”;

用最後9次蒸煮後丟棄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梁和新曲藥後產出的酒為『翻沙酒』。

下沙之後則是第一次蒸煮和發酵,茅台工藝中發酵分兩個環節。

一個是露天的收堆發酵,也叫有氧發酵、陽發酵;

具體操作是將蒸煮後酒糟堆成一個兩米多高的圓堆,圓堆裡的糧食由內部開始發熱,逐漸傳遞到外邊。

這種發酵講究高溫,一般外層溫度達到五六十攝氏度才結束這環節。

另一個環節則是在窖池中封藏發酵,也叫無氧發酵、陰發酵:

在收堆發酵達到一定程度後,要將酒糟鏟進3、4米深的泥底石窖中,在表層鋪上一層麩皮,然後用黃泥封口,時常灑水防止泥土幹裂進氣。

發酵完成之後,再把酒糟上甄蒸煮,開始新的輪回。

這種釀酒輪回工藝就是所謂的回沙工藝,從蒸煮到攤涼到收堆再到下窖,需要進行八次輪回。

在蒸煮到第三次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取酒,此後每輪次蒸煮、發酵、蒸餾都要取一次酒,每次取的酒分輪次存放。

總共歷經七次取酒後,釀酒才算完成一個周期。

工藝雖然繁復而冗長,卻是無法精簡的傳統釀酒之道。

前人總結了釀酒的經驗,結合環境影響,總結出了一定的規律。

他們認為釀酒要符合天地之道,工藝要順應天時地利,發酵要講究陰陽平衡,端午制曲、重陽下沙,『一二九八七』正是前人的精華所在。

在順應天時的生產活動中,在陰和陽的交替之際,糧食逐漸糖化、再轉變為酒精,通過水火交濟蒸餾出其中的精華,聞一口沁人心脾,飲一杯身心俱醉。

這就是茅台釀酒工藝的魅力所在。

我是癡心釀酒人cxjiushi,關注了解更多酒知識、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