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20世紀90年代前,茅台酒發展速度慢,有這幾個原因!。《圖+文》

過去,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

茅台為什麼發展的速度這麼慢?

我認為幾個因素曾經嚴肅制約和影響茅台的發展速度:

地理位置因素

茅台在貴州西北部,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交通都非常不便,1964年我從江蘇到茅台一共走了9天,其中從遵義到茅台鎮就走了四天。

當時遵義到茅台隻有一條三級公路,人口流動很少。

一直到1992年,茅台在做新增產能2000噸規劃的時候,另外修建了一條三級公路,但這樣的交通環境還是很不利於茅台酒廠的發展。

全國17家名酒企業我大部分都去過了,客觀地講,除了郎酒廠所在的古藺縣比可能比茅台鎮更為偏遠之外,其他名酒廠的交通環境都是好於茅台的。

工藝原因

茅台酒是醬香型白酒,產酒很難的工藝決定了從投料生產到最後出場要經過五年的時間,但是五年間市場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對於一個企業,特別是剛進入市場經濟的企業來說,做這樣具有前瞻性的決策是很難的,這讓我們也不敢很快地去發展。

有些企業當年就可以出酒,如果趕上企業好銷,加快生產,當年就能產生效益,但是茅台當年的產量都要五年以後才能產生效益。

醬香型白酒投資成本高

還有一個影響就是,看起來醬香型酒好,但是也有很多毛病,例如五斤糧食一斤酒,解放前是六斤,現在我們也需要五斤,在計劃經濟的時候,貴州是個缺糧的省份,要靠外面調糧來保證人民生活用量,在糧食緊張的時候要發展很快,很大,是很難的。

另外一個一頓酒投資的成本很高,是濃香型酒投資的兩倍多,沒有那麼多資金來投,來擴建。

生產周期長,資金積壓的就多,本來1000噸的,因為周期長,庫房裡面有四五千噸放著,資金占用多,周轉慢。

另外醬香型酒勞動生產率低,糧食消耗大,生產成本太高,這些都影響到了茅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