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 | 原來包裹茅台老酒的紙大有來歷。《圖+文》

構皮紙的古老造紙工藝

研究了這麼久的茅台,你能說出包裹茅台酒的紙的名字嗎?

讓大國之釀告訴你,這種紙叫構皮紙,是中國古法造紙的一種,成型於唐朝,以構樹皮為原料,經過十餘道工序制作而成。

因構樹的廣泛分佈,構皮紙至今仍散見於很多偏僻的鄉村,尤其是貴州、雲南和廣西三省區。

在現代化紙業的強力沖擊下,這些的造紙古法不知能否在穿越千年的風霜後仍然在丹寨延續下去……

正在消失的中國文化

當華夏民族已經使用薄而輕的紙寫字的時候,歐洲人還在利用泥磚、蠟板、莎草、羊皮來記事。

當中國紙傳播到西方的時候,歐洲人曾感到吃驚:中國人是怎麼生產出這種紙來的?

就好像當初電子計算機剛傳入中國的時候,我們曾經困惑過:電腦是怎麼被他們想出來的?

中國紙,通常是指用手工撈出來的『土紙』,即手工紙;歐洲紙,一般是指用機器抄出來的『洋紙』,即機制紙。

造紙工藝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生產流程和操作方法不同。

中國手工造紙傳到歐洲之後,歐洲人仿制過程中,覺得體力消耗大,加上歐洲人口少,勞動力不足以及社會對紙日益高漲的需求等原因,於是他們千方百計地想要用機器和動力來代替人力。

以後,在客觀條件的影響下,通過不斷地努力便發明了造紙機和制漿設備等。

所謂『紙壽千年』,中國手工紙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

五千年的文化發展過程中,紙是中國文化不可比擬或替代的文明標志。

而今天的中國,無人能完整地說出中國還有多少手工紙。

遺存的手工紙中,由於生產的季節性、間斷性,加上不斷消失卻少人關注,我們雖已整合了大量專家、記載和實地調查研究者提供的信息,卻仍不能清晰地描述它們的現狀……如今中國每年紙生產總量中99%以上是機制紙,隻有不足1%是手工紙,且還在不斷縮減中。

1982年,有關部門組織一個包括傳統造紙技術在內的《中國古代傳統技術展覽》,在世界聞名的加拿大多倫多科學中心表演,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稱贊造紙表演『就像變魔術』,把造紙工人譽為『魔術師』。

這位造紙工人和設備正是來自苗族聚居的丹寨縣石橋村。

古法造紙之鄉——丹寨縣石橋村。

唐朝飄來的暗香

構皮紙,是古法造紙的一種。

因構樹的廣泛分佈,以構樹皮為原料的構皮紙至今仍散見於很多偏僻的鄉村,尤其是貴州、雲南和廣西三省區。

《世說新語》稱,『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紙似革而修也』所謂蠶繭紙,並非蠶繭所造的紙,而是構樹皮加工制成,其紙色淺黃類似繭絲。

苗族女子在未幹的紙漿上鋪就花草,經特殊處理及自然烘幹而成。

晉代蠶繭紙已無從查考,但從宋、明兩代留存的蠶繭紙觀之,堅實平整,薄且光滑,為百分之百構樹皮所造,其性能已趨近後來所造的宣紙。

故蔡希綜言:『陶隱居雲:’右軍此數帖,皆筆力鮮媚,紙墨精新,不可復得』

據可靠記載表明,在唐朝,構皮紙的制作正式成型。

因此,如果我們把構皮紙稱作唐朝飄來的暗香,並不是一種誇張,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構皮紙得名於制作這種紙的原料:構皮麻。

構皮麻是當地的俗名,它的學名叫楮樹。

在權威的《古代漢語辭典》裡,對楮的解釋有以下幾層意思:其一,樹名,樹皮可造紙;其二,紙的代稱;其三,紙幣的代稱。

可見無論那層意思,都和這種貴州,尤其是丹寨一帶滿山遍野生長的植物能夠用作造紙原料的特點密切相關。

搶救手工造紙古法

《本草綱目》載:『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楮樹即構樹,用構樹皮造紙,須經十餘道工序,用專業術語來說是:剮皮、曬幹、蒸煮、河漚、漂白、漂洗、選料、揚清、碓打、袋洗、兌水、打槽、兌料、抄紙、榨幹、曬紙、揭紙、打捆。

其中多道工序離不開水。

石橋村使用的水碓、碓桿、水輪、曲柄軸,與《天工開物》所繪之圖像如出一轍。

苗族民間流傳的《造紙歌》、《找書找紙歌》,歌唱歷史上苗族先民制造『竹紙』、『綿紙』《白皮紙》 及造紙工具、工藝等,是客觀歷史的真實反映。

古法造紙流程——焙紙

古法造紙流程——『抄紙』

古法造紙流程——『曬紙』

按行業內的劃分,用草本植物制成的紙叫竹紙,用木本植物制成的紙叫皮紙,顯然,構皮紙屬於皮紙。

貴州的許多地區仍然保留著傳統皮紙制作的古老技藝,貴州皮紙制作技藝於2009年已列入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中尤以丹寨縣石橋《苗族》的制作技藝最為傑出。

丹寨縣生產白皮紙的原料除了構皮麻,不添加其它材料。

丹寨縣另外還生產彩色紙,包括雲龍皺褶、凹凸、壓平、花草、麻紙六個品種。

在制白皮紙的過程中,需要一種重要的輔助材料,稱為『滑藥』。

能夠做滑藥的植物種類很多,其中有巖杉樹根、野棉花根、彌猴桃藤、滑樹、糯葉等,但主要使用的還是巖杉樹根。

這種植物在石橋堡的山坡上就有生長,該縣巖杉樹資源也很豐富,一般都是現采現用。

手工紙品對原料、水質、工藝均有嚴格要求,技藝的傳承全靠口傳心授,與制造相伴,產生了豐富的紙業習俗,每年都要祭祀造紙宗師蔡倫。

從這些情形來看,相關的竹紙、皮紙制造技藝已成為文化多樣性和民族認同的重要證物。

但在現代化紙業的強力沖擊下,這些復雜難學的造紙古法傳承已成問題,需要加以搶救、保護。

同時,手工造紙每道工序幾乎都靠手工操作,是件體力活,願意做這種工作的年輕人已經是少之又少。

周而復始的傳統造紙生活,不知能否在穿越千年的風霜後仍然繼續在丹寨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