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茅台,這5家醬酒百年老字號你聽過嗎?《圖+文》

隨著茅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後來的人幾乎把茅台與醬酒劃上了等號。

似乎醬酒就是茅台才最正宗,不是茅台出品就不是好的醬酒。

事實上,除了茅台以外,歷史上還是湧現過許許多多知名的醬酒老字號。

1.百年老字號——恒興酒廠

1929年,貴陽市商人周秉衡在茅台村開辦『衡昌酒房』,並為生產的酒命名為『衡昌茅台』。

到了1941年,賴永初個人獨資收購他與周秉衡、賈文欽開設的『衡昌燒房』後,將茅台『衡昌燒房』改名為茅台『恒興燒房』,獨資經營生產恒興茅酒。

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茅酒贗品充斥市場,直接影響到茅酒的經營秩序。

為區分酒市場贗品,賴永初先生將自己的姓氏『賴』與產地茅台鎮的『茅』作為『賴茅』酒商標冠名註冊,成為恒興酒廠所產茅酒的名稱,並且註冊了大鵬圖案的『賴茅』酒標志,以示『恒興茅酒』之正。

自此,『賴茅酒』因其『醬醇厚』、入口豐滿、空杯留香、開瓶飄香滿堂的酒質特性,在海內外享賦盛名。

抗戰勝利後,賴永初將300多瓶『賴茅』酒帶到香港試銷,被海內外客商一槍而空,這是賴茅酒第一次通過香港走向國際市場,賴永初也成為將賴茅酒打入國際市場的第一人。

1953年,『恒興酒廠』被政府接管,與其他幾家燒坊合並轉為『地方國營茅台酒廠』,即現在的『貴州茅台酒廠』。

『恒興酒廠』至此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至今,貴州 『國酒文化城』塑有賴永初先生的塑像以示紀念。

而『恒興』作為茅酒歷史上第一大酒廠,成為了歷史文化上的一塊『瑰寶』。

2.百年老字號——成義燒坊

成義燒坊是由清末貴州首屈一指的大鹽商華聯輝一手創辦。

1854年,貴州黃、白號武裝起義的農民戰爭,延時10多年,戰火遍及全省,茅台成為激烈爭奪的戰場,基本上被毀掉了,茅酒的生產也中斷。

據華問渠在世時口述的資料記載,華聯輝待其長輩甚孝,當時華聯輝的祖母彭氏在一次閑談中,回憶起年輕時曾喝過茅台的酒,覺得味道很好,很想再嘗嘗這種酒,就令華聯輝前去采購。

華聯輝到茅台,買下已夷為平地的釀酒作坊,找到舊時的酒師,在原址上建起作坊試行釀制。

釀出的酒經彭氏品嘗,確定這正是她年輕時喝過的酒,於是中斷多年的茅酒生產恢復了。

最初大約10年間華氏的酒僅供家庭飲用和饋贈、款待親友。

誰知親友們交口稱贊,求酒者接踵而至,具有敏銳商業頭腦,善於捕捉商機的華聯輝立即決定將酒房擴建,正式對外營業,並將酒房定為『成義燒坊』,酒名定為『回沙茅酒』。

據《貴陽文史》等資料記載,起初年產茅台酒1750公斤。

後因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因『一擲』而『酒香四溢』一舉摘取金獎成為酒中之冠,年產擴大到8500一9000公斤。

也正是這一展覽『營銷』,創立了從那時至今『茅台』 的國酒地位。

從如過江之鯽的國內各種『老字號』、悠久名牌酒中脫穎而出,如果不是華氏的近代商業眼光有先見之明的話,『茅台』 很可能至今隻是中國國內眾多名酒中的一員,而不能達到酒中至尊——『國酒』 的地位。

後來到了1951年,華家成義燒房被收為國有,政府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國營貴州茅台酒廠。

醬酒老字號成義燒坊《華茅》也隨之成為歷史。

3.百年老字號——榮和燒坊

1879年《光緒五年》王榮《又名石榮霄》、孫全太、『天和號』老板合股,三方各取一字,命名並創建『榮太和《王茅》燒坊』於貴州茅台鎮。

1915年,『王茅』與『華茅』統稱『茅台酒』參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獎,使『茅台酒』一舉成名。

同年,股東孫全太退股,『榮太和《王茅》燒坊』更名為『榮和《王茅》燒坊』。

作為一家百年老字號,榮和燒坊與中國紅軍以及中國國家領導人之間亦有著不解之緣。

1935年紅軍長征四渡赤水途徑茅台鎮,王茅燒坊用美酒慰勞紅軍,周恩來等高級將領豪飲王茅酒,為紅軍長征浩歌壯行。

1949年周恩來在北京飯店欽定王茅酒為開國大典第一宴專用白酒;1950年毛澤東出訪前蘇聯會見斯大林,帶去的禮物中就有王茅燒坊酒……

到了上個世紀 50 年代初,政府公私合營,榮和燒坊與成義燒坊、恒興燒坊合並而成茅台酒廠,也就是今天人們所知道的王茅、華茅、賴茅。

這『三茅』既是茅台酒的主要生產者,又是從清嘉慶一直到 1949 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多年間,在鹽運、釀酒、圖書出版等領域創造了無數輝煌,在整個貴州乃至西南地區有著較大影響的三個家族。

其中,榮和燒坊《王茅》得風氣之先,最早開創了茅台酒的輝煌,被譽為『天下第一茅』。

4.百年老字號——惠川糟房

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榮昌商人鄧惠川攜家來到二郎鎮,在二郎開辦了『絮志酒廠』,所制的酒質地醇和、清香爽口。

到了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鄧惠川將『絮志酒廠』改名為『惠川糟房』,並聘請貴州茅台酒廠前身之一的『榮筆酒坊』的師傅張子興,采用茅台酒工藝並自己又在酒曲中加入多種草藥,在原『鳳曲法酒』的基礎上釀造出一種『開壇噴香、入口呈醬』的醬香型美酒,以工藝命名為『回沙郎酒』。

由於與茅台酒風格相近,開壇時香氣撲鼻,入口醬香更濃,獲得了巨大聲譽。

到了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雷紹清等生意人合股辦了『集義新糟坊』,以高薪聘請『成義糟坊』《茅台鎮較早的酒坊》的鄭銀安為總技師,『惠川糟坊』的莫紹成為總酒師,釀出一種融惠川、茅台風味為一體的,既有焦香、酯香、醇香,又略帶濃香的醬香酒,為彰顯此酒是用有優美傳說的郎泉水釀造的,命名為『郎酒』。

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郎酒的前身。

據《四川經濟志》記載,當時的郎酒因質優味珍而價格高昂,年產不過四五十噸,『每罐裝《郎》酒一斤,抗戰一年在當地之價,每罐大洋七八角,銷售重慶、成都等地則值一元』1956年在成都金牛壩會議上,周恩來總理說:『四川還有一個郎酒嘛,解放前就很有名,要加快發展!』當年,國營四川省古藺郎酒廠成立。

1999年,國家質量監督局、標準樣品委員會將39°醬香型郎酒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醬香型低度白酒標準樣酒,成為中國醬香白酒標準。

5.百年老字號——泰和酒廠

泰和酒廠是由民國時期貴州首富袁廷泰與其子袁祖銘共同創辦。

袁祖銘時任貴州省省長、五省聯軍總司令、北伐軍左翼總指揮,陸軍上將。

是黔貴地區有名的望族。

相傳袁廷泰生性好酒,尤其鐘情於茅台。

袁祖銘掌權黔貴後,得知父親心思後,為表孝心。

便於貴陽市次南門外新橋橋頭外的袁廷泰私人莊園內設立釀酒作坊,並嘗試仿制茅台酒。

期初,因水質和釀酒技術不合格,做出來的酒隻比土酒稍好,根本達不到茅台酒的標準。

後袁祖銘幾番親赴貴州茅台鎮,遍尋茅台鎮釀酒名師,並親自督釀,後釀造的酒色澤微黃,入口微甜,不辣口,酒香撲鼻,餘味持久,經袁父品嘗後,卻有茅台酒的韻味。

從此深得袁延泰喜愛。

名氣也漸漸在黔貴地區傳開。

一開始,袁祖銘的釀酒作坊所釀美酒僅供家庭飲用和饋贈、款待親友。

袁祖銘得勢後,時常會在泰和莊內大擺宴席,款待權貴,所用制酒,也是自家精釀。

誰知權貴親友們喝過後都贊不絕口,求酒者接踵而至,絡繹不絕。

具有敏銳商業頭腦,善於捕捉商機的袁延泰、袁祖銘父子兩立即決定擴大酒廠規模,並開始正式對外營業。

並將酒房定為『南明酒廠』,酒名定為『泰和莊茅酒』。

由於制法相同,水源相同,酒的質量與貴州茅台鎮茅台相比亦相差無幾。

深德百姓的喜愛。

到1943年前後,貴州巨富劉熙乙與林子賢、劉玩泉共同出資80萬元,後將酒廠更名為『泰和酒廠』,繼續生產茅台醬酒,所生產出的茅酒被人們稱為『劉茅』,並且以優異的品質,與當時的其他四家《分別是『華茅』、『賴茅』、『王茅』、『金茅』》並稱為『五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