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沒有永恒的老大!『醬酒熱』、『茅台稱王』還能持續多久?《圖+文》

自去年以來,『醬酒熱』已經成為行業的高頻詞匯,受消費升級的影響和茅台對醬香酒消費群體的培育,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認同並接受『少喝酒、喝好酒』的理念。

而醬香酒獨特的釀造工藝決定了它無疑是『好酒』的一個象征。

江湖沒有永恒的老大,白酒行業老大也不是亙古不變,那行業風口自然也是不僅一個。

若論當下最熱的風口,那非醬香熱莫屬。

但這波醬香熱能持續多久呢?

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

醬香熱潮的前世今生

與數百年歷史的中國白酒相比,香型的歷史並不長,1979年第三屆評酒會之後,酒企們才開始重視香型的研究,也才有了此後百花齊放的白酒香型。

而在此之前,沒有香型的概念,一般稱之為瀘型酒、茅型酒、汾型酒等。

最戲劇性的一幕,莫過於西鳳酒錯失第三屆全國評酒會國酒名酒榮譽稱號的原因,竟然是被錯誤地按照清香的標準參評。

從香型誕生至今,已經在白酒行業『攪』起了三大波熱潮,並改變了行業發展進程。

第一波:清香熱

改革開放之後行業的第一波熱潮是由清香型引領的。

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計劃經濟時代,由於擔心白酒過多消耗糧食,白酒業一直是被嚴格控制的行業。

而清香型的工藝特點生產周期短、成本低、糧耗低、出酒率高,正好滿足了產品短缺時代背景下極速擴大的消費需求。

於是,在『汾老大』的帶領下,清香工藝迅速席卷全國,幾乎每個省都有清香酒廠,清香型白酒也順勢成為酒廠最多、分佈最廣、銷量最大的白酒香型。

而白酒年產量也實現了三級跳,從1952年的10.8萬噸、到1977年的95萬噸再到1980年的215萬噸,清香已經占香型總數的近70%。

汾酒更是如日中天,1986年銷售總量獨占行業前十名的45%,成為了行業第一個銷售額破億、利潤破千萬的酒企。

時至今日,在川黔及兩廣以濃香醬香米香為主的地區,還有大量的清香型白酒生產企業,而在全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小曲清香白酒仍有較大的銷售份額。

第二波:濃香熱

1984年是濃香型白酒取代清香型白酒成就行業第一的分水嶺。

這一年白酒年產量達到350萬噸,濃香型酒占55%。

改革開放以後,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尤其是農村聯產承包制的實施,糧食大獲豐收,並出現了大量的過剩糧,而在高利潤、高稅收、低門檻『引誘』下,『當縣長,辦酒廠』成了潮流,到1997年末,白酒產量已達到了801.3萬噸。

短短18年間,白酒的產量增長了近6倍。

所以,清香型生產周期短、成本低、出酒率高的工藝優勢不復存在。

此消彼長,濃香的優勢卻逐漸凸顯出來。

從上世紀60年代,瀘州老窖的生產工藝就在舉國體制下向全國推廣,相應濃香型口感也開始在全國擴散,培養了最初的消費習慣。

1964年評選出的『老八大』,濃香包攬了前4席,而1984年、1989年兩次全國名酒評選,濃香也都以絕對入選數位居香型榜之首。

1992年,鄧公南巡之後,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消費類行業全面開啟了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名酒價格放開,五糧液,全興,古井,洋河等川蘇魯豫皖濃香主產區企業,抓住機會乘勢而上,在全國一路攻城略地,大步前行。

1994年五糧液超過汾酒成為行業新的領袖,再一次帶動了濃香型白酒的加速發展。

尤其是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酒類企業幾乎全面調整,但是五糧液卻逆勢增長,進一步強化了濃香白酒的優勢地位。

在濃香白酒不斷強勢的馬太效應下,西北地區清香企業和西南地區的醬香企業,紛紛轉型濃香,濃香白酒一騎絕塵,蔚然壯觀,出現了『地不分南北、廠不分東西、無酒不濃、濃香遍銷中國』盛景。

2000年前後,濃香銷售數量已經占到行業70%以上,年產量近450萬噸,並因其香艷的口感成為了最符合當時中國文化審美觀和大眾消費的風格口味,達到了香型的歷史高峰。

至今,濃香仍是第一大銷售數量香型和銷售價值香型。

但是隨著濃香企業的各自奮發努力,在『清香復興』、『醬香崛起』、『消費碎片化』、『淡化香型』等的夾擊之下,濃香型白酒太陽的正午已過,開始走下坡路了。

第三波:醬香熱

第三屆全國評選改用香型標準,跟茅台還多少有些關聯。

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首次制定了依據香、醇、甜、凈四個方面品質特點標準進行百分制評比的規則,香港大公報還進行了詳細報道。

由於當時資訊不發達,正在率隊訪問亞非歐14個國家的周恩來總理並不知道評酒會結果。

於是富有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晚宴時周總理說用中國最好的酒宴請大家,但媒體記者們卻指出沒有用中國最好的酒招待大家,現在中國最好的酒是五糧液。

其後,在周總理的關注下,促成了在中國白酒發展史上產生重大影響及推進作用的『兩期茅台試點』,促進第三屆全國評酒會白酒評比根據香型、生產工藝和糖化發酵劑分別編組。

茅台酒獨具一格的千古之謎也因此而被揭開。

而調研結果也證明了,第二次評選時送呈的隻能算普通醬香酒,而不是茅台酒。

因為茅台的地位和茅台酒的三種典型香味體的確定,上世紀70年代起,醬香型白酒開始在全國很多地區推廣,隻是進展十分緩慢,除湖南武陵,遼寧凌川(道光廿五前身)、龍濱,山東景芝等企業小有進展外,多數企業均無功而返不得不轉向濃香。

在1992年之前,有據可查的全國有150家左右的醬香酒企業,產量占比不到全國的3%。

而到2000年下降到50餘家左右,產量僅2.5萬噸,占行業的0.4%,而即使是醬酒生產企業,也多數有濃香產品。

正如清香的崛起是由汾酒帶動的,濃香的崛起五糧液起了很大的帶動作用,醬香的興盛也與茅台密不可分。

2009年茅台首次凈利潤超過了五糧液,成為白酒上市公司中『最賺錢』的白酒企業,而與五糧液在提價上的較量也就此趨於激烈。

早在2006年,茅台終端零售價首次超越了五糧液,到2009年茅台已經牢牢掌控住了漲價的主動權,53度飛天茅台作為高端白酒價格標桿的地位也得到完全確立。

至此,在茅台的帶動下,2010年醬香型生產企業上升到近300家,銷售量達到5萬噸占行業的1%,平均價格為行業的6.5倍,利潤占行業的12%,引發了資本的瘋狂進入。

在2013年茅台營業收入首次超越五糧液成為行業新的領袖後,尤其是2016年行業的復蘇茅台行業優勢地位更加凸顯以後,習酒、郎酒、國臺、武陵、丹泉均轉向醬酒為主並擴大醬香白酒生產與銷售,並出現了幾個新特征:第一,醬酒生產企業第一次大面積地跨過赤水河、躍過長江,直至跨過黃河到達河南山東地區;第二,許多企業攜重金到貴州仁懷與四川瀘州興建擴建醬香白酒產能;第三,醬香酒消費熱已經逐漸在全國高端人群中普及開來,形成了大范圍的醬香消費熱。

到2018年茅台銷售收入已接近排名第2、3、4的白酒企業之和後,醬酒生產企業數量已上升1000多家,銷售量超過13萬噸,占行業的2.5%,並以行業平均價格12倍的出廠價占行業銷售額的27.5%,骨幹企業利潤的47.5%,奪得了第一利潤香型桂冠。

更影響深遠的是,繼茅台之後,還出現了一大批在全國都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企業,使整個香型的熱度得到了極大提升。

目前年產醬酒5千噸、銷售額5億元以上企業有茅台、郎酒、習酒、丹泉、國臺5家,醬香酒年產量在1千噸以上的企業也達到了15家以上。

那麼醬酒熱到底熱在哪裡呢?

這裡我簡單梳理以下幾條:

首先醬酒熱在消費分級:醬酒是白酒重度消費群的終極選擇

不管什麼香型的白酒消費者,最後隨著年齡變化味覺衰退對於醬酒的依賴會越來越重,因為醬酒的口味比較重,所以更容易刺激中老年人的味蕾,這對於白酒消費者來說,隨著年齡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一旦嘗過醬酒後,就很難會到清香或濃香酒,這個不僅僅是行業普遍的共識,而且從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的技術專家王旭亮交流中,他也是從科學角度分析中老年人為什麼更加依賴醬酒,為什麼國家領導都願意喝53度醬酒,其實根源在這裡。

因此,50、60、70後這個三群體是醬酒當前主力消費人群,50後2.03億、60後2.4億、70後2.17億,總共有6.5億群體的消費群體,從主力人群來說,醬酒可以收割的群體和時間最少有3億人和10年周期。

另外從消費分級來說,白酒作為成癮性食品,消費往往是從輕度消費者到中度消費者再到重度消費者的變化,是隨著飲用的次數和頻率不斷變化的,口味也有輕向重轉變,如果把清香型比喻成白酒輕度入門型產品,那麼濃香型就是中度消費者普及型消費,而醬酒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產品形態註定是重度專業型消費。

其次醬酒熱在釀造工藝:醬酒是白酒稀缺型品類的代表作品

醬酒獨特的釀造工藝,使得醬酒整個品類成為了白酒行業稀缺型品類的表表,其他名酒廠和香型都有稀缺型產品,但是醬酒是整個品類的稀缺型,造就了醬酒當前的市場井噴期。

簡單來說,想喝好醬酒的人多了,但是真正的好醬酒卻並不多。

按照茅台鎮官方統計的,整個茅台鎮所有醬酒生產工廠加起來的釀造總量不超過30萬噸,這幾年因為查環保,還關停了一部分不達標的小作坊,因此真正純坤沙的醬酒產品根本不足以滿足市場銷售需求。

可以說,目前大多數的醬酒產品,尤其是低價的醬酒產品,大多數都是串燒、翻沙、碎沙工藝的醬酒,離真醬酒還有很長的品質距離。

從時間上來說,醬香酒一年一個生產周期,原酒儲存最少5年,因此整個從生產到出酒,一瓶純坤沙的醬酒,最少經歷了5年時間。

普通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周期28天,普通的濃香型的白酒一般以40-60天的發酵期為一個生產周期,因此造成了清香酒便宜,濃香酒中檔一點,醬香酒高檔一點,這是生產周期和決定的。

其他工藝特點我們在這裡不做比較,因文章來源於佳釀網為有很多專業的文章。

我們簡單從時間角度來說,純坤沙醬酒的稀缺性是有時間決定的,整個產區因此總量無法擴大,造成了醬酒產品的持續稀缺和未來持續的井噴。

再者醬酒熱在富裕階層:醬酒是富裕階層保值的不二之選

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造就了一大批富裕階層,截至2017年,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142萬億元人民幣,2007-2017年間增速達年均20%,高凈值近人群從39萬增長至244萬,其可投資資產從11萬億元增至63萬億元。

醬酒的保值增值能力,不僅從股票市場到銀行理財再到基酒儲藏和成本酒購買,都已經被市場充分論證了,越來越多的高凈值人群和高凈值人群投資公司,選擇醬酒作為市場保值增值的不二之選。

這麼龐大的資產規模,對於一個2000個億不到的醬酒市場的帶動不言而喻,而且富裕階層不斷擴大。

針對高凈值人群醬酒投資典型的有如貴釀酒業,從產品打造到資本利用,都是瞄準高凈值人群的投資。

再比如酒行業其他品類企業投資醬酒,如勁酒投資茅台鎮釀造醬酒,也是按照保值增值的模式在進入的。

而我們服務的貴州祥康酒業,茅台鎮7.5平方公裡核心產區官方認可的第二大釀造規模酒廠,其投資人從2012年開始佈局茅台鎮,每年將其他產業賺的錢投入到茅台鎮,就是基於資產保值的簡單邏輯,目前已經累計投資了30億,成為茅台鎮當之無愧的核心產區領軍企業之一。

高凈值人群不僅消費的起,而且投資的起,這更加奠定了醬酒未來發展的持續熱度。

醬香還能『熱』多久?

香型熱潮的本質是,香型品質及風格特點與時代消費變化和階段性消費需求的耦合。

短缺時代的清香熱,解決的是消費數量問題。

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階段,濃香白酒以其窖香濃鬱、香氣艷烈適應了這一時代的消費需求。

隨著中國進入重化工業與房地產經濟時代,醬香酒的香氣幽雅、回味悠長特點抓住了中國消費再一次大升級,占據了絕大部分高端白酒消費人群的味蕾。

在中國白酒中,醬香白酒工藝最有特色,即123789(一年周期,兩次投糧,三年陳釀,七次取酒,八次發酵,九次蒸煮,其用曲量(呈香物質主要來源)分別清香和濃香的2倍與3倍,釀造時長是清香與濃香的10倍數與5倍,綜合出酒率比清香、濃香低了許多。

所以,醬香酒是靠優秀品質特點與風格特點征服了中國高端白酒消費人群,並登上了世界酒業高峰之巔,而這也成為醬香白酒最大的優勢。

最後醬酒熱在茅台引領:醬酒是茅台集團稱王的持續熱度

剛剛茅台不僅股價超過900元而且市值已經破玩萬億,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股王和酒王,讓行業無不望其項背,連昔日酒王五糧液都不得不向茅台學習提升品牌價值,控制產品條碼和看掉影響形象的經銷商。

中國酒行業的領軍格局是,汾酒從改革開放後到1990年代二十年光陰,完成中國白酒市場入門級教育,隨後是五糧液為首的二十年普及型教育稱王階段,接下來中國白酒進入了當之無愧的『茅時代』最少二十年黃金周期,這是市場發展的基本規律,後續酒行業的發展和趨勢會根據市場發展和消費群體的變化發生深刻變化。

但是從過去到現在中國白酒行業經歷到茅台時代,也是六十年光陰奠定的,從汾老大到五糧液酒王再到茅台獨霸,這種產業稱王規律,剛好印證了清香到濃香再到醬香的消費及產品生產工藝,這是行業技術和產品特性奠定的,誰也無法改變這種迭代。

聰明的企業,就是順應這樣的潮流,在這種潮流下做適合自己產品特點和工藝特點的市場培育,不要去跨越這樣的規律,否則會被市場狠狠地教育。

醬酒熱在茅台酒持續稀缺和20年稱王的周期下,隨著茅台價格的上漲,茅台產品的稀缺難買,越來越多其他茅台鎮的醬酒產品和品牌,也將迎來自己的黃金發展20年,所以未來投資醬酒,有茅台這個王的引領,醬酒將持續井噴。

最後我個人給醬酒行業的一個初步規模預測,未來中國醬酒的市場規模應該會超過2000個億,產區也會不斷擴大,中國醬酒的發展品類和產品,也會在醬酒的持續熱度下獲得不斷創新。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醬酒行業應該盡量控制串燒型醬酒,不要去搶入門級和普及型香型的市場,否則市場規模做的越大,這種串出來的產品,將大大消減醬酒的市場魅力,對於整個醬酒品類來說,是巨大的傷害和最大的風險。

放眼未來,我認為,目前醬酒熱僅僅是一個開端,在今後較長時間內,醬酒都是中國白酒最熱的板塊,而這波熱潮至少可以延續到2030年,屆時醬香白酒的銷售數量可能達到30-40萬噸,占到行業產量7%-8%,占行業銷售額35%左右,其平均出廠價格則仍會保持在行業平均水平5-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