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漢到現在,這6個醬香酒的小歷史,你知道幾個?《圖+文》

中國的酒文化傳承幾千年,廣泛滲透於醫藥保健、飲食烹飪、政治交流、娛樂休閑、文學創作等領域。

醬香酒作為白酒的一種,也由來已久,『風來隔壁三家醉,雨後開瓶十裡香』就是清末民間對仁懷茅臺一帶醬酒盛況的描述。

茅臺醬香酒馳名中外,幾乎人人都知道茅臺出好酒。

醬酒已融入了古鎮的靈魂,沿襲古法釀制,恪守時令傳統,釀得糧食精華,香味獨特出眾,讓人回味無窮。

下面的6個茅臺醬酒發展至今的歷史故事,帶你走進醬香世界,領略醬酒文化。

1.醬酒源於西漢

《史記》記載,西漢武帝時期,今仁懷一帶已有了『枸醬酒』,這是醬香型白酒的雛形。

公元135年《西漢建元6年》,漢武帝劉徹派遣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廣州》,在南越王宴席上,唐蒙嘗到了今仁懷一帶產的佳釀—枸醬酒。

為取悅漢武帝,唐蒙繞道鳛部《今仁懷一帶》取酒獻供,漢武帝飲之大贊『甘美之』,因此有『唐蒙飲枸醬而使西域』一說。

清朝仁懷詩人陳晉熙有詩為證『漢家枸醬為何物,賺得唐蒙鳛部來』。

大詩人鄭珍也有『橡蠶不自烏江渡,枸醬還從鳛部來』,都證實了早在漢朝時期仁懷已盛產美酒。

在如今茅臺鎮中國酒文化城內,還有漢武帝立馬的霸氣雕塑,可見唐蒙此行和武帝此贊對於彼時的醬酒來說是很是重要。

2.釀酒之風盛行

唐宋時期,貴州已是酒鄉,境內各少數民族皆有飲酒習俗,並熟諳釀酒之道。

《舊唐書》、《新唐書》、《通典》等史學著作均有記載,貴州的『東謝蠻』、『牂牁蠻』均有較發達的農業,土宜五谷、稻粟再熟,釀酒普遍。

《舊唐書·西南蠻傳》中也記載,『東謝蠻婚姻之禮,以牛酒為聘……宴則擊銅鼓』意思就是,談婚論嫁以牛和酒為聘禮,這一習俗直到今天仍然在貴州境內廣大的苗族中盛行。

宋代,知名學士黃庭堅被貶至貴州和廣西交界處,他和好友飲貴州產的『牂《聲同臟》牁《聲同科》《黔北遵義一帶》酒』,並盛贊『殊可飲』。

北宋時,茅臺鎮釀制的優質大曲酒『風曲法酒』盛行於世。

3.回沙釀制工藝

元明之際,茅臺鎮一帶就出現了回沙工藝,此工藝對於醬香酒的釀制技藝、酒體風格都有革命性的意義。

在之後的回沙技藝實踐中,醬香酒的工藝特點逐步形成:端午踩曲,高溫堆曲,重陽下沙、沙投兩道,大量用曲,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以酒勾酒。

此為醬酒傳統釀制技藝,古樸神秘,渾然天成,區別於其他香型白酒。

4.清代酒業興盛

到清朝,茅臺燒、茅臺春、茅臺燒春等酒名聲名鵲起,清代西南巨儒鄭珍途徑懷仁,贊嘆當地的美酒佳釀,寫下『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的名句。

清代酒興與乾隆年間開修赤水河,茅臺鎮成為川鹽入黔的集散地有很大關系。

清道光《遵義府志》引《田居蠶室錄》記載說:『茅臺酒,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黔省稱第一……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此時的『茅臺酒』,跟今天的茅臺酒概念不一樣,指的是『茅臺造的酒』。

此時,黔北地區所產的酒,就已頗負盛名。

5.茅臺聞名中外

1915年,『茅臺酒』代表中國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以『怒擲酒壇震國威』而舉世聞名。

『茅臺酒』由於品質極佳,攬獲金獎,並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白蘭地同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

6.與新中國結緣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第三度就是在茅臺鎮,紅軍將士利用本地醬酒療傷解乏,至此茅臺醬酒與紅軍和新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2年,當地最大的三家燒坊,成義燒坊、榮和燒坊、恒興燒坊合並成立地方國營茅臺酒廠,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

醬香酒經歷千百年的發展,孕育了許多名酒佳釀,比如今天家喻戶曉的飛天茅臺酒、華茅1862等,均是沿襲茅臺傳統工藝釀制而成,是天地人和、時間醞釀的精華,以它神秘而獨特的韻味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