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醬酒這8年:生存、發展、崛起。《圖+文》

仁懷醬酒8年間的冷暖之變,體現的是醬酒乃至白酒產業的邏輯與韌性。

文|雲酒頭條醬酒之心組

『2014年,組織上讓我擔任仁懷市酒業協會會長。

轉眼間,從事協會工作已8個年頭』

9月7日,仁懷市酒業協會第三屆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在貴州仁懷舉行。

連任仁懷市酒業協會會長的呂雲懷,在述職演講中提到了關於醬酒市場發展的信心,和應對市場發展要做出的改變,以及仁懷酒企抱團發展、增強凝聚力、樹立產區品牌的重要性。

在醬酒市場理性回歸的背景下,一系列周期性波動和變化逐漸顯現。

以時間為坐標軸,翻開塵封的歷史,看一看醬酒這8年的發展,探索醬酒長期向好的核心,歸納醬酒企業面對變化的新生之道。

寒冬2014

2014年,在醬酒的發展歷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於很多醬酒企業而言,這一年可謂產業的『寒冬』。

那一個冬天,很多酒廠的鍋爐下沒有高溫,有的隻是一個又一個的空窖池,以及站在窖池邊,猶豫是否繼續做醬酒的酒廠負責人。

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1至10月,仁懷規模以上白酒工業增加值完成355.22億元,完成白酒總產值累計達383.86億元,其中茅臺集團291.88億元;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白酒產量累計達29.25萬噸,茅臺集團完成產量5.8萬噸,地方規模白酒企業完成白酒產量23.45萬噸。

仁懷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07年,仁懷白酒產量為8萬噸;2008年,增至10萬噸;2012年,增至25.3萬噸《增幅30.7%》;2013年再漲18%至30萬噸。

從數量來看,2014年仁懷醬酒產量下降並不多,但從醬酒品類發展的歷史來看,2014年卻是實實在在的轉折之年。

2014年下半年起,仁懷醬酒主產區面臨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停產風潮。

大片的中小酒廠門庭緊閉,貴州國威酒業董事長梁明峰在回顧這段歷史時直言,當時仁懷大大小小一千餘家酒廠,『隻有五家的煙囪還在冒煙』。

『停產潮』席卷仁懷,很多酒廠的基酒賣不出去,沒有錢買高粱,難以投糧釀酒,釀酒工人隻得離鄉打工。

有的酒廠從當地信用社和銀行貸款上千萬用於購買高粱,最後卻隻能將基酒以低價抵押給銀行。

故而也出現了相當一部分酒廠免費將窖坑暫時讓給別人經營。

有媒體這樣記載——在靠馬路的一些大型不銹鋼儲酒罐上,不時還能看到窖坑出租的信息,『窖坑出租/手續齊全/18個/價格面議/不收水費』。

2015年由於行業調整持續,中小醬酒企業資金鏈脆弱導致大幅停產或減產,醬酒產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

資料顯示,仁懷市2016年實現白酒產值278.87億元,同比增長12%;規模企業完成白酒產量15.39萬噸,相較2014年幾乎銳減了一半。

這股寒意在市場的表現更明顯,高端醬酒的銷售都十分困難,中小酒企更是寸步難行。

三渡酒業總經理秦波回憶,自己當時在哈爾濱時常提上幾瓶酒挨個走訪銷售終端,在冰天雪地的哈爾濱租快遞車送貨,一年多的時間裡,走訪的超市和煙酒店幾百家,『即使這樣跑終端,送出去的產品很多也隻能在貨架上堆灰』。

顯然,那年醬酒的冬天比哈爾濱的冬天更寒冷。

毫不誇張地說,2014年下半年起醬酒真正進入了寒冬,限制『三公消費』等政策的相繼發佈,『塑化劑風波』的影響,每一位仁懷醬酒從業者都感受到了涼意。

8年回春

面對凜冬,有的企業不得不選擇停業、停工,有的企業卻在逆勢前行。

大危機時代必存有大發展機遇,熬過寒冬,走過低谷,便能迎來希望的暖陽。

而仁懷醬酒企業的希望,毫無疑問是貴州茅臺的持續上升。

2014年,貴州茅臺共生產茅臺酒及系列產品基酒5.87萬噸,同比增長11.9%;營業收入315.73億元,同比增長2.11%;凈利潤153.19億元,同比增長1.41%。

2015年,貴州茅臺生產茅臺酒及系列產品基酒5.08萬噸;茅臺酒產品實現營收315.46億元,增長2.96%;其他系列酒實現營收11.08億元,增長18.49%。

連續兩年營業收入上漲,凈利潤保持相對穩定,貴州茅臺為當時還在堅持的醬酒企業提供了信心。

茅臺營業收入和利潤並沒有降低,也讓行業意識到了,消費品質的升級和轉化將成為一個趨勢,消費者追求品質消費的時代將會到來。

與此同時,仁懷之外的醬酒品牌也在逐步升溫,紅花郎、習酒·窖藏1988、珍酒·珍十五等醬酒品牌加緊拓展醬酒中高端市場,消費者認知度和認同度越來越高。

2017年下半年起,仁懷醬酒產業逐步回暖。

產區內的346家白酒生產企業創造了高達580億元的產值和610億元的銷售額。

同年,茅臺集團實現營收764億元,一舉超越了帝亞吉歐。

從這個時候起,醬酒進入高增速發展階段。

國臺、釣魚臺持續穩步增長;懷莊、酒中酒、金醬、夜郎古、酣客、肆拾玖坊等企業快速崛起;2018年開始,黔酒股份、無憂、大唐、黃金醬酒等企業更是發揮了後發優勢,快速拓展市場,打造品牌;文中、波波匠酒、三渡酒業等特色企業紮堆出現。

在此過程中,仁懷市酒業協會不斷抓行業自律、抓產區宣傳推介、抓文化品牌鑄造、抓人才隊伍建設、抓原料生產、抓反哺社會、抓自身建設和對外聯誼,仁懷產區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得到全面提高。

2021年9月,在全國輕工業科技創新與發展大會上,仁懷市更是獲得了『中國醬香白酒核心產區《仁懷》』稱號。

2020年,仁懷地方酒企實現產量25.6萬噸,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上繳稅收33.07億元,比2019年增加4.29億元,增長15%;2021年,仁懷地方酒企實現產量30.6萬噸,營業收入超過400億元,上繳稅款59.36億元,比2020年增加26.29億元,增長79.5%。

仁懷醬酒8年間的冷暖之變,體現的是醬酒乃至白酒產業的邏輯與韌性。

正如呂雲懷所說『醬酒的周期,我們又不是沒有經歷過』在新的發展階段下,市場及行情的波動,並不足以構成對產業發展信心的挑戰。

往後8年,醬酒怎麼走?

『作為貴州傳統優勢產業之首的醬酒產業,特別是2022年新國發2號文件出臺以來,既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產品升級、產業發展、產區博弈等嚴峻挑戰』

呂雲懷表示,仁懷的產品認知、產業基礎、產區條件,獨特而優越。

但品牌建設與產區發展問題、標準建設等問題仍然困擾著仁懷醬酒的發展。

『搭平臺、促交流,當好行業宣傳員;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統籌組織優勢,以推進核心產區建設為抓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搶占消費市場為目標;增強品牌意識,創新合作交流模式,團結帶領全市白酒企業做宣傳、搶市場』

關於仁懷市酒業協會未來的工作方向,仁懷市政協主席王強講話中重點提到『講政治、顧大局』『守初心、優服務』『搭平臺、促交流』『守底線、強管理』等四個方面。

在仁懷市酒業協會未來的工作方向中,也體現了產區未來發展的幾點走向。

一是產業升級,優化服務。

升級不僅僅是產品質量、產品包裝的升級,更是人才架構、產業結構、經銷商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

二是走出去。

走出去不單是銷售人員走出去,更重要的是企業走出去、產區走出去、產區文化走出去。

『參照其他產業的發展規律、對標發達地區的發展路徑,我們走出去的步伐,才剛剛開始。

走出去,走得還不夠徹底。

當然,走出去的代價很高,但把醬酒當資源、當煤炭賣,註定是沒有未來的!』

『不走出去,仁懷醬酒沒有未來』在呂雲懷看來,從市場角度看,醬酒市場已經不再是前幾年坐在酒廠等經銷商過來的『撿錢』時代,醬酒企業應該趁著醬酒熱的餘溫走出去,完善醬酒消費者培育,建立消費者對於醬酒產區的認知。

同時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要讓傳統醬酒文化與時代接軌、與市場接軌、與消費者接軌。

三是仁懷需要一批有特色的中小企業。

從產區發展的角度來說,規模化發展更便於環境治理與市場監督管理,但從品類發展的角度來說,規模化發展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寡頭壟斷、行業活力下降,產區需要一批有特色文化和個性的滿足環保要求的企業和品牌,為仁懷醬酒添彩。

四是仁懷產區需要深入挖掘文化。

從產區發展的角度來說,與波爾多、波爾圖等世界級葡萄酒產區相比,雖然仁懷醬酒核心產區的銷售數據不低,但產區認知度仍有不足。

其主要原因便是產區文化的挖掘和表達不夠完善,傳統文化與醬酒文化的結合不足。

五是創新。

創新不是簡單地尋找新名詞冠給酒體,而是探索回歸技術、回歸消費者層面,探索酒體新的口感表達,貼近消費者,尤其要貼近年輕消費群體的喜好,拓展市場邊界。

以及探索文化、包裝的創新表達,讓產品、品牌能夠在千篇一律的酒類市場脫穎而出。

如今,醬酒正處於品類紅利向品牌紅利轉折發展的過渡階段,仁懷醬酒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技術傳承,更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風口,在優化自身發展結構的同時不斷完善品牌培育,提高產區知名度與美譽度。

在更為完善的政策支持與規范下、在行業協會和企業的通力配合下,仁懷產區的下一個8年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