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名酒的前身,看來都是有故事的主兒!。《圖+文》

所謂酒文化,包括酒的釀造文化、習俗文化、飲用文化、傳承文化。

中國大部分白酒,都有著底蘊深厚的傳承故事,從先祖艱辛創造的釀酒老字號老作坊,一步步發展壯大。

這些故事為酒文化註入了一抹色彩,也讓人感受到白酒的浪漫。

今天一塊來看一看這些名酒的前身吧!

一、茅臺

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戰亂等原因,茅臺鎮僅剩三家酒坊生產茅臺酒,即華姓開辦的『成義酒坊』、王姓開辦的『榮和酒坊』和賴姓開辦的『恒興酒坊』。

即茅臺酒的前身:王茅、賴茅和華茅。

茅臺酒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青睞。

根據《人民政協報》報道:『1949年10月1日晚上,毛澤東主席在北京飯店舉行開國第一宴,周恩來總理專門安排用庫存於北京飯店的100多瓶‘賴茅’款待中外嘉賓』

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代表『茅臺酒』參賽的『華茅』與『王茅』獲得金獎,『茅臺酒』與英國『蘇格蘭威士忌』及法國『柯涅克白蘭地』並列為世界三大名酒,從此奠定了茅臺酒在烈酒領域的世界地位。

民國初年,孫全泰退股,燒房改名為『榮和』。

1949年又落到王秉乾之手,其酒俗稱『王茅』。

『恒興燒房』前身為『衡昌燒房』,由貴陽人周秉衡創辦,後賣給賴永初,於1941年更名為『恒興燒房』,其酒俗稱『賴茅』。

1951年後,政府將這三家燒坊改造合並組建『國營茅臺酒廠』,在它們的工藝基礎上生產出名噪一時的茅臺酒。

二、劍南春

劍南春,是始源於清朝初年當地酒坊釀制的『綿竹大曲』。

當時綿竹最早的酒坊名叫『朱天益』,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它的老窖池還保留至今,是劍南春酒坊遺址中的活文物。

後來,該地又陸續出現『朱、楊、白、趙』四大酒坊,直至上世紀40年代綿竹酒坊已有38家。

『四川綿竹地方國營酒廠』正是在這些老酒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三、西鳳

西鳳酒產於陜西鳳翔地區,此處自古便是聞名天下的『酒鄉』。

周朝的秦飲、漢朝的秦州春酒、唐朝的柳林酒、宋元橐泉到明清的鳳翔燒酒,都非常有名氣。

西鳳酒是在當地7家酒坊的基礎上合並創建的,如原昌順振酒坊、新民酒坊等。

四、瀘州老窖

中國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濃香鼻祖,酒中泰鬥』。

1952年,瀘州老窖大曲酒在第一屆國家評酒會上被評選為『中國四大名酒』之一,成為最古老的四大名酒。

50年代中期產的『白塔牌』商標瀘州大曲酒,酒為木塞封口。

當時還未像如今分特曲,頭曲和二曲。

『白塔牌』瀘州老窖大曲酒(塑蓋)

除了『白塔牌』之外,還有『麥穗牌』大曲酒。

『麥穗牌』主要為外銷瀘州老窖大曲使用的商標。

66-87年:圓柱玻瓶、『工農牌』

1966年,采用『工農牌』註冊商標,『白塔牌』更換為『工農牌』,該商標一直沿用到1987年12月。

80年代:『瀘州牌』

1981年,瀘州老窖將其傳統釀造技藝與傳統陶瓷包裝結合起來,推出陶瓷裝特曲——瓦罐瀘州老窖特曲酒。

同時,『瀘州牌』商標於1982 年開始使用,特曲酒在整個80年代推出了多款包裝。

從明末清初的鼎豐恒,到康乾盛世的永興誠、永生祥……在瀘州老窖繼承的十幾家酒坊中,以溫聚源糟坊最為知名《後改名為:溫永盛》。

1955年,以『溫永盛』為首的多家老酒坊合營成立瀘州市私營曲酒釀造廠,與四川省專賣公司第一釀酒廠合並組建『公私合營瀘州市曲酒廠』。

後經多次更名成為現在的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五、汾酒

如今的山西杏花村酒廠,是在當地老酒坊『寶泉益』『崇盛永』『德厚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這是1875年當地較大的制酒作坊,後相繼並入更名為『義泉泳』。

民國時期,山西都督閻錫山大力促進成立中國史上第一個股份制釀酒企業——晉裕汾酒有限公司。

六、五糧液

1.1950~1965年手▎▎榴▎▎彈瓶『交杯牌』五糧液

2.1966~1973年『紅旗牌』五糧液

3.1973~1980年『長江大橋牌』五糧液

五糧液註冊商標由『交杯牌』到『紅旗牌』再到『長江大橋』,從瓶身到酒標一直在變化;

五糧液也是在當地酒坊『長發升』、『利永川』、『全恒昌』、『萬利源』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中特別有名的老酒坊是——利永川。

酒坊傳人鄧子均著力恢復與改進雜糧酒,生產出五糧液的雛形——高粱、玉米、大米、蕎子、糯米釀制的雜糧 美酒,被文人雅士取名為『姚子雪曲』。

五糧液延續著『利永川』的技藝,還傳承了『長發升』的老窖池。

長發升也是始於 清 朝 年間的老酒坊,在它的 遺 址 內有16口明代酒窖,是釀制優質基酒的關鍵,如今被命名為『宜賓五糧液501車間』。

七、郎酒

郎酒的前身始於『絮志酒坊』。

1904年,四川人鄧惠川在二郎灘開設『絮志酒坊』;1924年『絮志酒坊』更名為『恵川糟坊』,經茅臺榮和酒坊酒師張子興指導,開始用茅臺工藝釀造回沙郎酒,時僅一個窖池;1933年雷紹清創辦『集義糟房』,按照茅臺酒的傳統工藝生產回沙郎酒,產品正式命名為『郎酒』。

解放戰爭時期,兩家糟房皆散夥解體,郎酒一度絕跡。

1957年,周恩來總理在視察四川時,指示恢復郎酒生產。

在原『集義糟房』的基礎上,成立『地方國營郎酒廠』,郎酒廠集聚了恵川和集義的釀酒技師,按照傳統工藝,恢復了郎酒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