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酒薦酒(下):大年小年又一年。《圖+文》

2min

劉琳

M

酒評

2019年波爾多期酒

在葡萄酒的語境中,大年,小年,不僅意指產量的豐盛程度,也高度籠統概括了品質的好壞。

貌似簡明,實則粗暴。

像極了被高度籠統概括的『地域殺』:上海人小氣、北京人嘴貧,以致於見到慷慨大方的上海人,之類的,都會唏噓到懷疑人生。

不同葡萄品種、不同土壤、不同朝向、不同采摘時間、不同釀酒細節,等等,都會造就獨立於『籠統』之外的個案。

關於天氣對品質的影響,我們應該關心的重點,是其對成熟度的影響《糖分積累、以及酚類成熟度,尤其是二者的同步或者平衡》,可能帶來的病害,降雨量的大小和時機。

然後是各酒莊如何面對現實,作出采摘的決定,以及如何處理果實的細節。

木桐酒莊采收

說到大年小年,無法回避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尤其是近年來,氣候變化對葡萄品質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首先,氣候變化並不僅僅是『暖化』,而是不規則並且災難性天氣增多。

霜凍、冰雹、山火等 等自然災害也都可能會給年份早早加一層定義;

其次,大熱大旱年份並不隻是帶來過熟的果實、或者過高的酒精度,還有可能讓果實成熟停滯,以致於葡萄酒同時兼備『過熟』和『生青』的特質;

再次,酒精度走高的同時,也許酚類物質的成熟並沒有跟上節奏,葡萄酒會有不融合的灼熱感,並且缺少得體的單寧和果實萃取與之相匹配。

波爾多霜凍,圖片來自:Decanter

這些復雜性,都給從簡處理的『大年和小年』概念埋下了許多深坑,也對傳統意義上的『大年』定義提出挑戰。

以近年來的波爾多為例,2009被定義為世紀大年,因為成熟度高,病蟲害少,酒莊得有一連串的人禍才能釀出『難喝』的葡萄酒。

但是2009卻未必如2010那麼『凍齡』,陳年潛力並不是那麼卓越,有悖於波爾多傳統『大酒』的基本質素。

近兩年喝到的大部分2009波爾多,或者正在適飲窗口,慷慨順飲;或者並未顯示其會『優雅老去』的端倪,混沌一團。

而2010,同樣被譽為本世紀頻頻出現的『世紀大年』,卻盡顯其優雅復雜之能事。

十年之後的今天,許多酒仍然體格挺拔,風姿綽約。

收藏人手中有『女兒紅』的,大可安心等到女兒出嫁時。

波爾多的”世紀大年”2015年和2016年也是有意思的一組對比,2015在風格上更接近2009,2016更偏向於2010的風格。

2008和2014,並沒有被作為酒莊或媒體大鳴大放的對象。

今日喝來,卻有很多酒能在優雅中取勝,甚至有不少超越了一些『世紀年份』的表現力。

坊間也盛行機智的生意人發明的年份哲學:大年買小酒,小年買大酒;或者,小年要挑釀酒師。

這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得住腳的。

但是,有一些極端天氣,即便Bacchus上身,也是扳不動大地母親的。

比如2013年份。

『青心寡譽』是相當一部分2013的註腳。

順便提一句,其實對於葡萄酒初學者來說,2013倒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價格不高,瞬間能頓悟到下限的坐標,從此能夠更完整具像地體會人間起伏、世事蹉跎。

不僅僅是波爾多,法國大部分產區都未能逃過2013的魔怔。

這種時候,就別再難為釀酒師了。

有一種錯,真不是ta的錯。

波爾多的2013,是對酒莊經濟實力的大考驗:能放棄多少不合格的果實,有多少昂貴的設備能力挽狂瀾。

消費者需要做足調研,才能做到不踩雷。

即便把年份如上略作細化,還有很多前文提過的其他變量。

葡萄品種、土壤種類、朝向、采摘時間、釀酒細節等等,都會將大年和小年的釋義變得像fractal theory《分形理論》一樣復雜。

僅僅拿采收期的降雨來說事,就有許多講究。

降雨加分還是減分都是相對的。

大自然並不是農科院的試驗田,保持一堆常量、單列出一個變量來求索其各種閾值表現。

在實際案例中,科研成果隻能成為非常粗線條的參考。

拿雨水舉例來說:

  • 如果采收前的果實已經比較飽足平衡,采收期間的降雨量有可能會沖淡果味,當然有多大影響還要看具體指數以及葡萄本身的其他特質發展;
  • 如果果實顆粒比較小,采收前的雨水有可能讓果實迅速膨脹後破皮而出,不及時采收會引發果實變質;
  • 如果久旱逢甘霖,下雨又下得正是時候,之後又恰好有清風吹幹果實表面,果實不會有黴菌侵蝕的危險,那簡直就是天作之合;

等等,諸如此類。

回到2019年的波爾多期酒,這個年份的最大特點,就是不能一概而論。

《註:具體請參讀之前寫的期酒報告 》

除了期酒薦酒《上》 和期酒薦酒《中》 中列舉的酒款,很好地展現了其可圈可點之處,這裡我也繼續解讀幾支我個人覺得具備年份特點、或酒莊特色的酒。

0 1

Petrus (98/100分)

果味充沛,酸度清爽,萃取相當輕盈。

質地平整,單寧細幼絲滑,口感線性,新鮮度和易飲度是最大特色。

點評:作為100%的右岸美樂,2019的最大挑戰是糖分及酒精度過高、酚類物質成熟滯後。

Petrus作了略早采摘的決定,並成功地在萃取環節作了精確把控。

整支酒沒有酒精度遊離或者果實過熟的痕跡,反而相當漂亮地展現了純美樂在種種挑戰下,仍然能夠企及的高超水準。

要提一句的是,酒莊認為此酒有相當的陳年能力,對此我持保留意見,因為果實萃取的厚度略欠。

02

Château Figeac (97/100分)

構架宏大,卻舒展優雅。

粉狀單寧、細密緊致,果味並不直接凸顯,沉靜中暗藏力量,於無聲處輕擊人心。

有極高陳年潛力。

點評:混釀占盡優勢,品麗珠和赤霞珠成為美樂的優秀隊友。

風格上Figeac一直堅持做自己,不同年份中都能彰顯酒莊的美好特質,值得嘉許。

03

Château de Pressac (95/100分)

質地優美順滑,酸度飄逸靈動,清脆又密實濃鬱的果味,鑄就一支討喜又有內容和延展度的酒。

架構並不龐大,卻精致工整,即飲度高,陳年也會帶來精細。

點評:將年度的特點最大化,彰顯其新鮮度以及果味,並極好地把控了萃取環節。

04

Château Soutard (93/100分)

沒有過多的復雜度,但各種元素得體相宜,平衡中有靈動。

果味濃鬱鮮美,嘎蹦兒脆,非常真誠、大方又具有表現力的一款酒。

點評 : 揚長 避短、量體裁衣,感官表現雖相對簡單,卻相當平衡。

05

Le Petit Mouton (94/100分)

中段豐滿,集中在濃鬱果味的密實展現。

輕松易飲,慷慨奔放,且清新生津。

雖然酸度明顯、果味濃鬱,但結構表現並未呈現復雜層次。

適飲期較早,即飲度高,年輕時頗為輕松愉悅的一款酒。

點評: 相當易飲,果味有厚度並且慷慨呈現,同生津的酸度一起,表現出年份特色。

06

Château Potensac (93/100分)

萃取輕巧,中段果味突出。

沒有過多復雜度,但結構紮實,粉狀單寧,構架立體且有相當的果實填充。

點評:又一款誠意滿滿的『小』酒,立意明確,並清晰呈現:相對簡單卻有一定架構和內容。

接下來,來兩款白的。

07

Domaine de Chevalier (96/100分)

一如既往,穩坐產區白酒性價比翹楚的地位。

果實完美成熟,沒有早采長相思的青氣。

酒體有型,緊致又不乏精致,輪廓分明,酸度鮮美。

木桶味尚未整合,但用量適度,與豐厚酒體相得益彰。

是具有陳年潛力的大酒。

點評:在采摘時間上始終把握得精妙,並沒有過多地強調品種的一級香氣。

在釀酒環節中始終如一地收放自如。

08

Château Haut Brion Blanc (96/100分)

酸度如弧線樣舒展,香氣結構優雅而溫婉,完美成熟的長相思和賽美蓉相得益彰。

橡木桶的使用非常貼切。

精工出細活,有相當優越的陳年潛力。

點評:酒莊歷史上,第一次采摘賽美蓉早於長相思。

從酒的品鑒觀察,采摘的時間點掐得精準。

最後列兩款體制外選手,不參加期酒發售的滴金和拉圖。

09

Les Forts de Latour (2014)《96/100分》

三級香氣已經占主導,皮革、動物、菌菇等,相當復雜。

入口這種復雜繼續延續,並有飄逸的酸度和絲滑單寧,繾綣綿長。

具備超越『二軍酒』自定義的實力。

酒已經在易飲期,適飲窗口有至少2年。

點評:在一個相對冷涼的年份裡,反而做出了大氣、紮實又優雅復雜,平衡度極好,各元素和諧共處,喝來相當享受。

10

Château d’Yquem (2017)《99/100分》

橙皮、果醬、蜂蜜、丁香、藏紅花和龍眼等香氣馥鬱且精致,錯落有致地構建出香氣上的層次感。

入口也連綿不絕,挺拔鮮脆的酸度將圓潤復雜的果味拉出線條感,非常有沖擊力。

點評:堅持使用原生酵母,成功保持了滴金精致且復雜的香氣結構;並充分詮釋了蘇黛產區的這一大好年份,雖受霜凍影響減產,卻有適宜貴腐菌生長的秋季救場。

預告

本次期酒品鑒所有推薦酒款《230款,90分及以上》的完整品鑒詞,將在下周為付費項目推出。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平臺立場無關

劉琳MW

祖籍杭州,現居住在香貝古堡《Château de Chambert 》。

她有出眾的味蕾,以及豐富的品鑒經驗,並熟稔酒莊實踐和管理。

劉琳MW擁有浙江大學的文學士學位,及阿伯丁商學院的MBA學位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她也是奧地利葡萄酒學院的最高分畢業生,是第一位中國籍的『葡萄酒學者《Weinakademiker》』。

在進入葡萄酒行業之前,她在投資咨詢領域以及威士忌行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