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觚觶觛,中國古代酒具名稱集錦。《圖+文》

多年的文盲難根治,某日參觀博物館,不由得悲從中來:斝、瓿、觶、觛……無奈隻認得隔壁括號裡的洋文《Vessel》。

隻是此容器與彼容器究竟有什麼不同?

自此痛下決心,誓要走出文盲迷霾。

掃盲之路,從識字開始……

常見酒杯名

  • 觚《音從『孤』》

『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歌曲《送別》

▲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 前11世紀) 龍紋觚

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早期的飲酒容器,也用作禮器。

多為青銅制,形狀細長,口部和底部都呈喇叭狀。

  • 觶《音從『志』》

『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禮記·禮器篇》

▲ 青銅螭龍雷紋觶

同樣盛行於商末和西周,青銅為常見材質。

商朝時,觶為小瓶形狀,大多有蓋子,圓腹,侈口,圈足。

西周時,出現方柱形的觶。

春秋時,觶演變成長身,形狀像觚。

  • 角《音從『決』》

▲ 青銅角,河南信陽出土,西周時期。

由於角在當時並非貴族用品,現代出土的角數量很少,而如圖這樣有蓋的角更是十分難得

最初流行於夏商時期,在當時是下級官吏及平民使用的飲酒器。

在西周中期以後,青銅角就逐漸消失,而後來常被作酒杯所提及的『角』已較最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指宋代金廠學家對無流而具兩翼若尾的爵形器《什麼鬼!見圖》的習慣稱謂。

『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 青銅爵,杯口形裝不對稱,有雙柱

不僅發音相同,角和爵的外觀也很難分辨。

在歷史上,後者『出鏡率』更高一些,尺寸相對更加精致。

從外形判斷,可采用比直《粗》觀《暴》的標準——爵的杯口形狀往往不對稱,並且具有一對『柱』。

然而,到了今天,『爵』的應用更加廣泛,進而被用來作為一切古代酒杯的統稱。

  • 斝《音從『假』》

『二人歸坐,先是款酌慢飲,漸次談至興濃,不覺飛觥獻斝起來』——《紅樓夢》

▲ 商,公元前14至13世紀 青銅斝

斝,在古時又稱作散,容量大於上面提到的幾種。

形狀與爵相似,有雙柱,口呈喇叭形。

在商代被作為禦用酒杯。

初為青銅制,發展到後來,玉斝也漸漸出現。

在《紅樓夢》中出現的『飛觥獻斝』一詞被用作形容酒席上頻頻傳杯的情景。

古時,各類酒杯的容量有非常明確的限定,即,相應的名稱要對應其容積:『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古時的『升』約為今天的200ml。》這種度量標準一直沿用到清代。

常見盛酒器名

酒杯之外,盛酒容器在中國古代酒文化中也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四羊方尊』。

▲ 青銅犀牛尊

大型盛、溫酒器,盛行於商周時期,在春秋及之後也偶有出現。

尊的造型變化非常多,其中以『犧尊』為常見,除了經《小》常《學》提《課》起《本》的四羊方尊,還有象尊、年尊、虎尊等等眾多形象,既是實用器皿,又是藝術價值極高的工藝品。

  • 卮《音從『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

▲ 西漢朱雀銜環玉卮

形同爵,容量為四升。

作溫酒器,有時也作較大的酒杯。

商周時期多為青銅制,後出現玉卮。

  • 觛《音從『旦』》

圓形小酒器,也有解釋作小容量的卮。

『寡人《楚昭王》朝饑饉時酒二觛,重裘而立』

  • 瓿《音從『不』》

▲ 商饕餮紋青銅瓿

流行於商代至戰國。

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

材質從青銅發展到陶制。

今天,醫院常見的用於存放註射用藥品的玻璃小瓶《下圖》並不陌生,但它的名字著實高《坑》冷《爹》:安瓿瓶。

▲ 安瓿瓶

  • 彝《音從『夷』》

▲『盠』青銅方彝,西周中期

大型盛酒器,並作為禮器以其顯赫的地位和精美的造型著稱,亦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

為酒器中所謂的『廟堂之器』。

與鼎合稱『鼎彝』,泛指青銅禮器。

  • 斛《音從『胡』》

不!是!酒!具!

▲ 清代量器 校準府斛

最後是一條出於無限私心《不明真相的群眾請看屏幕最下方》的科普:斛,古代度量單位《或量器》,多用於米,十鬥為一斛。

『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漢書·食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