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認為,飲酒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其實則不然,飲酒實際上是一種境界頗高的藝術享受,有許多學問。
特別是在古代,人們不僅註重酒的質量和強調節制飲酒,而且還十分講究飲酒的環境和方法,如什麼時候能飲、什麼時候不宜飲、在什麼地方飲酒、飲什麼酒、如何飲酒等,都有許多規矩和講究。
比如關於飲酒的理想環境,就曾做過如下概括: 飲人:高雅、衰俠、直率、忘機、知己、故交、玉人、可兒。
飲地:花下、竹林、高間、畫舫、幽館、曲石間、平嘻、荷亭。
另,春飲宜庭, 夏飲宜效,秋飲宜舟,冬飲宜室,夜飲宜月。
飲候:春效、花時、情秋、瓣綠、寸霧、積雪、新月、晚涼。
飲趣:清淡、妙今、聯吟、焚香、傳花、度曲、返棹、圍爐。
飲禁:華誕、座宵、苦勸、爭執、避酒、惡譫、唷穢、佯醉。
飲闌:散步、歌枕、踞石、分匏、垂釣、岸岸、煮泉、投壺
飲酒時心境要好
古人認為,酒不能亂飲,隻有在身體和情緒正常的情況下才能飲用。
身體不適、過分憂愁或盛怒之時不能飲酒。
否則會損害身體健康。
按中醫的理論說,人在發怒時,肝氣上逆,面紅耳赤,頭痛頭暈,如再飲酒,加上乙醇的作用,勢如火上澆油,更宜失控,以致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溫酒而喝
古人飲酒多溫熱了喝。
商周時期的溫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證明。
酒為什麼要溫了喝呢?
在古代,人們喝的都是黃酒,黃酒性溫,在冬天加熱後飲用更能達到祛寒取暖的效果,同時,在酒加熱的過程中,酒精也會隨之揮發一些,這樣,酒中的有害成分也就少許多,對人體的損害也就少些。
當然,酒的溫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酒過熱了飲用,一是傷身體,二是乙醇揮發的太多,再好的酒也沒味了。
飲必小飲
我們現代的許多人飲酒常講究幹杯,似乎一杯杯的幹才覺得痛怏,才顯得豪爽。
其實這樣飲酒是不科學的,正確的飲法應該是輕酌慢飲。
《呂氏春秋》說:『凡養生,……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明龍遵釵在《飲食紳言》中說:『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則會損傷腸胃和肺。
肺是心、肝、脾、腎、肺五臟中最重要的部分,好比帝王車子的車蓋,特別不能損傷』徐坷也認為:『急盥非所宜』,吃飯、飲酒都應慢慢地來,這樣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於消化,不致於給脾胃造成過量的負擔。
《調鼎集》中更明確地說:酒『忌速飲流飲』。
勿混飲
各種不同的酒中除都含有乙醇外,還含有其他一些互不相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雜。
多種酒混雜飲用會產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會使人感覺胃不舒服、頭痛等。
《清升錄》曾行誠人們:』酒不可雜飲。
飲之,雖善酒者亦醉,乃飲家所深。
『 另外,藥酒也不宜用作飲宴用酒。
藥酒中一般合有多種中草藥成分,如作飲宴用酒,某些藥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發生矛盾,令人不適。
空腹勿飲
中國有句古語叫『空腹盛怒,切勿飲酒』,認為飲酒必佐佳肴。
唐孫思邈《幹金食治》中也提醒人們忌空腹飲酒。
因為酒進入人體後,乙醇是靠肝臟分解的。
肝臟在分解過程中又需要各種維生素來維持輔助,如果此時胃腸中空無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調、肝臟受損。
因此,飲酒時應佐以營養價值比較高的菜肴、水果,這也是飲酒養生的一個竅門。
勿強飲
飲酒時不能強逼硬勸別人,自己也不能賭氣爭勝,不能喝硬要往肚裡灌。
張潮在黃九個《酒社芻吉》小引中說:『飲酒之人,有三種,其善飲者不待勸,其絕飲者不能勸。
惟有一種能飲而故不飲者宜用勸,然能飲而故不飲,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為勸之哉。
故恩謂不問作主作客,惟當率喜稱量而飲,人我皆不須勸』 君子飲酒,率真量情。
文人懦雅,概有斯致。
夫惟府井仆役,以通為恭敬,以譫為慷慨,以大醉為歡樂』言語中雖然合有輕侮勞動群泉之意,但他說的不要勸人醉是極為可取的。
酒後少飲茶
自古以來,不少飲酒之人常常喜歡酒後喝茶,以為喝茶可以解酒。
其實則不然。
酒後喝茶對身體極為有害。
李時珍說:『酒後飲茶,傷腎臟,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孿痛之疾』現代科學已證實了酒後飲茶對腎臟的損害。
據古人的養生之道,酒後宜以水果解酒,或以甘蔗與白蘿熬湯解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