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文人墨客失意時借酒澆愁,
高興時又能酒助文興,
不管怎樣酒都能承載住各種各樣的情緒宣泄。
秋,
自古就是一個詩與酒的好時節。
或言『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
或曰『自古逢秋悲寂寥,便引詩情到碧霄』。
現在人也會說: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人生的煩惱是既要吃飯喝酒,
又想去追尋詩和遠方。
於是借酒澆愁,
文人墨客大詩人酒酣耳熱之際,
詩興大發做詩詞歌賦流傳千古。
尋常百姓普通人兩杯黃湯下肚,
心中壓抑爆發,
或厚古薄今,或鞭笞中外,
大醉一場,
夢醒後煙消雲散,一切照舊,
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
在智者和愚者眼中,
這件事情或許又是另一個角度,
愚者認為 有酒有飯才能活著,
人生應該去追尋真切實惠,
忘記不切實際的詩和遠方。
智者眼中,
酒飯與詩和遠方好像沒有太大差別,
酒的可口美味常讓人垂涎欲滴,
詩和遠方就藏在酒裡面。
酒、詩和遠方
唐代詩人李白,
多次到終南山下,
與朋友踏春賞秋共飲黃酒。
其詩《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中言: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 揮』;
《春歸終南山松龕舊隱》中有:
『且復命酒樽,獨酌陶永 夕』;
《山人勸酒》中說:
『稱是秦時避世人,勸酒相歡不知老』。
這些詩詞均顯示了詩人縱情山水、陶醉酒色、遠離世俗的心情。
詩人杜甫,
屢遊城西渼陂,
飲酒吟詩必不可少。
其《城西渼陂泛舟》寫有:
『不有小舟能蕩槳,百壺那送酒如泉 』 ;
又有《與鄠縣原大少府宴渼陂》:
『無計回船下,空愁避酒難 』 。
連杜甫這樣的豪飲者,
都感覺『空愁避酒難』,
可與『百壺那送酒如泉』相印證了。
詩人白居易在《宿紫閣山北村》的詩中,
更具體地寫道:
『晨遊紫閣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見餘喜,為餘開一樽』
描述了紫閣峰下的尋常百姓家,
能夠隨時拿出自釀黃酒來招待客人,
可見其時黃酒家家都是必備之物。
所以不論古今,
在這點上終是一樣的。
在詩和遠方中行走,
心裡總是懷念或感嘆還不如那酒那飯,
這時,這杯酒,
其實就是內心深處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