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裡兌水? 在外國受歡迎。《圖+文》

GIF

常見的白酒,大都是53度左右;而西方的洋酒,大多是40度上下。

白酒的度數范圍,從30度到70度都有,但以52-53度最為常見。

不過無論53度還是40度,本質上都是水與酒的混合與調控。

但是,往酒裡兌水,並沒那麼簡單。

關於度數

53度的酒,最醇厚

以茅臺酒為例,經過發酵蒸餾得出的原漿,大約是60度,但此時的酒度數太高,直接飲用口感也不佳,需要陳放三年以上。

在這個過程中,酒精會少量揮發,因此度數也會降低,待到出品時,酒精度數基本也就降為52-53度。

53度,這個數也不是隨便定的,而是源自中國人對白酒獨特的審美標準。

中國人喝白酒,有一個重要指標,叫做『口感醇厚』。

那怎樣算是醇厚呢?

或許可以用『粘度』來進行衡量。

粘度,取決於液體中分子的種類及之間相互吸引力。

所以,酒的粘度就決定於其中水和酒精分子的比例和相互作用。

不同酒精體積比與酒水的總體粘度之間,呈現出『倒U型』曲線的關系。

最大的粘度值所對應的酒精體積,就是53%左右。

所以,53度的白酒,具有最大的粘度,因此呈現出最醇厚的口感。

▲酒精度數與酒粘度關系

40度的酒,最有味

同樣作為蒸餾酒,西方來的洋酒們似乎在度數上低了一頭。

因為,他們兌水了。

以威士忌為例,剛蒸餾出的威士忌酒精含量大約是70%。

同樣經過三年以上的陳放,讓酒精部分蒸發,將酒精量降到60%。

但是,在裝瓶出貨前,廠家會特意在裡面加水,將威士忌稀釋至約40度。

為什麼是40度?

主要是40度能更好地發揮酒的風味。

酒中98%以上是水和酒精,不同酒的味道差異來自於2%的其他成分,比如醛類、酯類和芳香族類。

當酒精的濃度降到45%以下時,愈創木酚分子在酒水與空氣的界面處更為穩定。

也就是說,在40度的威士忌中,愈創木酚傾向於浮在酒的表面,從而釋放出更多的烈酒香氣。

而如果酒精度數太高(>59%),那麼,這些愈創木酚分子會被酒精分子包裹,而會被『壓入』溶液內部,意味著酒的香氣發散不出來。

所以,對威士忌加水稀釋,可以讓愈創木酚和類似的小分子更充分地暴露出來,提升酒的口感和風味。

研究人員還表示,這項研究成果也適用於其他的烈酒。

▲酒的成分比例

酒裡兌水中西有別

在中國,往酒裡兌水這種行為一直遭受鄙夷。

摻水的白酒,通常代表著廉價且低劣。

魯迅的《孔乙己》中,做工的人們要親眼看著酒從壇子舀出,沒有摻水,才願意掏四文錢買上一碗。

武俠世界裡,不知道有多少店小二,因為酒裡加水,被大俠們打斷了肋骨或者奪去了性命。

▲小說《孔乙己》插圖

然而,在西方,『兌水』的行為倒是常見。

英語中甚至有個專門詞,表示『摻水烈酒《Grog》』。

Grog,起源於英國海軍。

18世紀時,為了避免士兵將船上儲備的酒一口氣喝完,船長會在酒裡摻水,然後定額發配下去。

有的時候,他們也會向酒中加些果汁,以補充維生素C,預防壞血病。

加水,也是西方烈酒品鑒的重要環節。

初聞烈酒時,濃烈的酒精攜帶著大量小分子物質撲鼻而來,讓人無法分辨酒裡到底都有些什麼香氣。

此時,專業的品酒師會摻一些水,讓原本擠在一起小分子團分散出來。

套用品酒的術語,加水可以讓酒的香氣變得『更有層次感』。

基於類似的道理,鄰邦日本對『酒中兌水』也持接受態度。

在燒酒盛行的九州地區,如有貴客來訪,主人家往往會提前一周開始準備』兌水酒』。

大體上,是將燒酒和水按『酒六水四』的比例進行勾兌,然後要將其存放數日。

這種兌水的方式,可以充分釋放酒的香氣,極大降低酒精的刺激性,從而避免了烈酒對菜肴口味的沖擊。

客人來時,將『兌水酒』啟封暢飲,杯盤狼藉,賓主俱歡。

總之,兌不兌水,兌多少水,並無好壞之分,也沒有個恒定的標準。

況且,不止是水,酒精配果汁、烈酒加可樂等五花八門的選擇也俯拾皆是。

不過,如此一來,酒雖然變得好喝了些,但無形中也增加了醉酒的風險。

兌了再多的水,酒終歸是酒。

小酌怡情,貪杯誤事,飲多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