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霜降前,柿子成熟。
人們將柿子從樹上摘回用木槌砸碎投進缸或池子內,加入酒麯每天不斷用木拐搗攪促其發酵。
發酵完成後就封缸封池兩個月。
進入滴水成冰的冬季,人們開始挖『嘭爐』因投入柴禾燃燒時會發出『嘭、嘭』有節奏的聲響,故人們把這種爐子叫作『嘭爐』。
爐子挖好,燒鍋支起,人們會從發酵缸內挖出作料拌上『擦草』將麥秸或豆梗用鍘刀鍘成一寸長,進行蒸餾。
『擦草』的好壞也會決定酒的味道,故『擦草』不能發黴。
蒸餾出酒後,在沒有測量器具的情況下,人們鑒別酒的度數和質量有傳統兩法:品嘗,口感是否甘醇,回味是否綿長……;觀酒花,將新酒從壺中倒進酒杯時,杯中的小氣泡叫酒花。
滿花疊起時是高度《七十度左右》,滿花《六十度以上》,半花《四五十度》,圈花《杯內僅剩周邊沿有花,三十五度左右》……。
沒花的就叫尾子酒,還是有酒味便加入下一鍋燒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