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其中最普遍的傳說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河南省南陽》人,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
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相傳他告老還鄉時,行至白河兩岸,見鄉親父老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叫弟子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鄉親們舍藥治傷。
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稱為『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鄉親們。
鄉親們吃下『祛寒嬌耳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
就這樣一直從冬至吃到除夕,不僅抵禦了傷寒,還治好了凍耳。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便學著『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稱為『餃耳』 或『餃子』,在冬至和年初一早上吃,慢慢地就演變成了一種習俗。
餃子來歷還有另一種說法:『女媧造人說』。
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囤』狀態世界,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便在人的耳朵上紮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諧音:線》,用嘴咬著吃,現在南方不少地區常吃的餛飩《 諧音:混囤》,估計與此有關吧。
餃子來歷的第三種說法與過年有關系。
據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餃子諧音『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過春節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
另外餃子形狀像古時候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
好酒百科baike.9918.tv/
有文獻記錄表示,餃子是在宋代的時候傳到了蒙古,餃子在蒙古語中讀音類似於『匾食』;受到了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響,餃子的樣式也由原來餡小皮薄變成了餡大皮厚。
隨著蒙古帝國向世界各地的征伐,『匾食』也傳到了世界各地。
出現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斯坦餃子、朝鮮餃子等多個變種,可以說蒙古帝國給中國餃子向全世界的傳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餃子就酒,越喝越有』,目前餃子在中國已經演變成一種文化的象征,我收藏了一套三種不同規格的德聚源餃子酒,可以說是中國傳統餃子與酒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