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卡塔爾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盡管卡塔爾當地是不允許飲酒的,但相信很多沒有去到現場的球迷們,都會選擇倒上一杯啤酒,在屏幕前感受足球的熱情。
那麼,我們要怎麼能倒出一杯完美的啤酒?
接下來我們從科學角度探討下這個問題。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01
最完美的啤酒風味
由氣泡決定
啤酒的口感來源於兩個因素:
入口的飲料中 CO2 含量越高,帶走的熱量越多,清爽感更強,即 CO2 的含量與保存程度越高,口感越好;
飲料內部的風味物質流失程度越低,飲料口味越濃鬱,口感更好,CO2 泡沫可覆蓋於飲料液面表層,減少易揮發的風味物質的流失,即氣泡越多越好。
上述兩個口感因素均與 CO2 流失情況相關,卻又相互矛盾:CO2 要有較高的保留程度,則需要盡可能減少倒入杯中時產生的氣泡;而為減少風味物質的揮發、流失,要求增加氣泡的產生。
因此,如下面的啤酒口味火山圖所示,適當的 CO2 氣泡數量是一杯啤酒口感的關鍵。
倒出的啤酒氣泡數量與口味火山圖
02
控制氣泡數量
杯子是關鍵
杯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倒入啤酒時產生氣泡的多少。
一個比較直接的篩選杯子的思路,是根據杯壁與 CO2 分子的相互作用強弱來選擇杯子材料。
遺憾的是,根據國家標準 GB/T 4927-2008《啤酒》的規定,啤酒中的 CO2 質量分數達到 0.35%-0.65% 即為合格。
啤酒中的 CO2 含量如此之低,在倒入杯子時直接與杯壁接觸的 CO2 分子數量會很少,難以真正影響到 CO2 氣泡的產生。
另一方面,水分子與器壁的相互撞擊會影響 CO2 的分子運動,進而影響到 CO2 氣泡的產生。
如果你試著將啤酒分別倒入一次性塑料杯子和幹燥的玻璃杯子,會發現在塑料杯子產生的氣泡數量遠大於玻璃杯。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塑料杯子往往由疏水的高分子材料組成,比如聚丙烯、聚酯等,這些材料具有強烈的疏水性,會導致水分子運動速度變快。
而水分子的運動加速,會撞擊啤酒中的 CO2 分子,造成 CO2 分子聚集成氣泡溢出體系,形成泡沫覆蓋於啤酒液面之上。
而對於玻璃杯,其表面的化學組成決定了 CO2氣泡產生比較緩慢:可以親水,但隻能親一點點。
如下圖所示,因為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我們可以假設玻璃杯表面主要由矽-氧《Si-O》鍵組成。
一個洗刷幹凈、幹燥的杯子,玻璃杯表面主要是懸浮在外的氧原子《-O》。
隨著玻璃杯表面潤濕程度的增加,懸浮在外的氧原子會逐漸轉化為羥基《-OH鍵》。
隨著氧原子逐漸被潤濕變為羥基,由於羥基與水分子可以形成足夠的氫鍵,杯壁的親水性逐漸增加。
玻璃杯表面的矽-氧鍵決定了其親水性
玻璃表面越親水,則啤酒倒入時水分子與杯壁的相互吸引作用越強,水分子自身的運動不會顯著增強,也就難以撞擊出大量的 CO2 分子。
因此,玻璃杯相對塑料杯更容易控制泡沫數量,獲得優異的啤酒口感與風味。
03
第二杯啤酒最完美
中國有句古話:小酌怡情,喝醉傷身。
事實上,由於玻璃杯的親水性會隨著潤濕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杯啤酒往往是口感最好的那一杯:
幹燥的玻璃杯親水性不夠,會產生過多氣泡,完全潤濕的杯壁產生的氣泡則太少,唯有部分潤濕的杯子可以獲得『適度』的氣泡。
第二杯啤酒時,杯壁已經經歷了第一次潤濕,表面的羥基密度大概為每平方納米 5 個,具有最為合適的疏水性。
我在實驗室考察了塑料、玻璃表面的親水性變化,從下圖可以看出,《a》圖為塑料表面,具有明顯的疏水特性,《b-d》為幹燥的、潤濕一次、潤濕兩次的玻璃表面,可以明顯觀察到隨著潤濕次數的增加,玻璃表面的親水性逐漸增加。
隨著潤濕次數增加,玻璃表面的親水性逐漸增加。
圖片來源:李存璞
04
倒出一杯完美啤酒的實踐攻略
盡管由於啤酒成分各異,酵母、蛋白等含量的不同,均會影響到最終的啤酒口感和泡沫綿密程度,但我們也可以給出最佳的倒酒方法,讓每一杯啤酒都展現出最優秀的口感。
首先,不要選擇塑料杯。
如前所述,塑料杯子會產生太多的氣泡,而且儀式感不夠。
其次,認真清洗玻璃杯。
啤酒內部含有蛋白質等有機分子,每次喝完啤酒一定要認真清洗幹凈,以免疏水性的油脂等有機物覆蓋於玻璃表面,增加杯壁的疏水性,造成氣泡過多。
第三,喝第一杯之前用純凈水潤濕杯子。
每一杯啤酒都應當被尊重,對杯子預先的潤濕可以保證第一杯啤酒也有最佳的氣泡數量,給我們最完美的口感。
第四,貼著杯壁倒酒。
貼著杯壁倒酒可以盡可能減少啤酒液受到的擾動,從而減少氣泡迅速、大量產生。
最後,請大家注意,每一滴酒精都會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害,請適量飲酒,以及未成年人禁止飲酒。
作者|李存璞 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