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社會持續發展進步。
在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啤酒行業在產量、裝備、會展等方面實現了驕人的業績。
但是相比一些發達國家,在行業集團化、工廠大型化、設備高效化、精釀繁榮化發展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
中國有巨大的人口基數,加之日新月異的社會進步,如果充分發揮後發優勢,把握第四次技術革命機遇,在產量大國的基礎上,定能穩步建成全球啤酒業強國。
一、中國啤酒行業的發展現狀
《一》規模產量
2017年中國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產量約4600萬噸,銷售收入約1800億,利潤約130億。
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1900俄羅斯人在哈爾濱建立首個啤酒廠,1903年德國人在青島建了一個,這是啤酒生產在中國的開始,此時歐洲已經有了幾百年的啤酒釀造歷史和大批企業。
至1949年,再加上煙臺、廣州、北京等地,全國一共有小啤酒廠七八個,全年合計產量7千多噸。
全國平均下來,每人隻消費十多克,不到一小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建國後,引進了一些技術、培養了一批人才、建設了若幹工廠,但是發展緩慢,到1978年產量才41萬噸。
之後乘改革的春風,迅猛發展,1988年全國業界規模以上企業產量650萬噸,在美國、德國之後,位列第三。
1992年突破1000萬噸,超過德國。
2002年以2400萬噸成為全球第一,樹立了一座新的裡程碑。
隨後幾年仍保持較高發展速度,直到達到並穩定在這幾年的4500至5000萬噸,已經把產量第二名的美國遠遠地甩在後面。
世界各國啤酒產量占比示意圖《2017年》
《二》裝備制造
改革之初,中國業界的設備制造能力幾乎空白。
各類設備幾乎都要進口,一批拆卸自日本、德國甚至東歐的已經使用多年的二手設備都大受歡迎。
業界企業從測繪、仿制軸套、墊條等最簡單技術起步,裝配組件,進而組裝簡單的設備,發展到現在的幾乎全產業鏈的自主研發、制造。
高速灌裝、在線檢測,這兩塊技術短板,這幾年也明顯補上。
誕生並崛起了一批優秀企業,達到數億元的銷售收入,最大的幾家已經上市,並發展到10億元的銷售收入。
精釀設備已經達到全球先進水平。
國產設備已經基本替代了進口,並以較高的性價比,拉開了大量出口的序幕。
相反,美國由於產業空心化,早在20世紀80、90年代就退出啤酒裝備領域。
受中國企業競爭壓力,一批歐洲、日本企業逐步萎縮並退出國際市場。
另外,因市場潛力等因素吸引,全球重點企業基本上都在中國或獨立或聯合設立了工廠,從事修配服務,組件組裝,到一些種類的整機生產,不斷加大加重在中國的業務。
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閥門、傳感器、電器組件等基礎件,質量不如國外品牌。
創新能力、綜合實力,與克朗斯、KHS等全球頂尖企業還有較大差距。
《三》裝備集群
裝備制造能力突飛猛進的同時,產業集群化趨勢明顯。
安徽績溪的鏈條、鏈板,河北景縣、山東德州的塑料配件,浙江杭州的過濾設備和濾材,浙江溫州的泵、閥、管、管件,浙江象山、山東濟南的糖化、發酵和精釀設備,江蘇南京、廣東廣州的灌裝設備及配件,占有很大的比重。
這些地區已經形成明顯的產業集群,有十幾家、幾十家相關企業聚集,發揮了明顯的協同效應。
山東豪魯500L精釀啤酒設備
《四》設備展會
1995年,中國國際酒、飲料制造技術及設備展覽會《CBB》在北京應運而生,展商120家,面積6千平方米。
中國啤酒和技術行業有了專業展會和大型國際交流平臺,從此技術進步明顯提速。
展會每兩年一屆,展覽面積以每屆近1萬平方米的速度增長,展商及觀眾數量等指標也同步增長。
為便於比較集中於江浙等經濟核心地帶一帶的展商,從2016起移至上海新博覽中心。
2018年已發展成9萬平方米、30個國家的展商900家、70個國家觀眾6萬人次的全球業界第二大展會。
雖然第一大展會慕尼黑drinktec歷史悠久,有很強的影響力,但是規模多年沒有明顯增長,大體穩定在13萬平方米。
二者的差距,越來越小,我們還需10至15年,即可趕超。
《五》協會院所
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啤酒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核能物理研究所、江南大學、山東齊魯工業大學中德啤酒技術中心、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中德啤酒學院,中科院生物研究所、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中國計量科學院、北京輕工設計院,大型集團的國家技術中心等一批相關機構、院所,對調查、研究,數據統計、發佈,論壇、座談、研討,培訓、教育、資格鑒定,品鑒、評獎,理論研究、技術交流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發表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每年大批學生畢業,加入到中國業界。
《六》技術雜志
雖然紙質媒體整體形勢不樂觀,多家國際同行業雜志停刊,但是《酒·飲料技術裝備》《中國聯合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啤酒科技》《中國酒業協會主辦》、《中國啤酒》《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啤酒專業委員會主辦》、《今日啤酒》《廣東啤酒協會主辦》、《啤酒釀造》《山東啤酒協會主辦》等雜志,多年來以深度的分析、前沿的技術獲得業界贊譽,為推動中國業界進步和中外技術交流做出了應有貢獻。
但是原創投稿來源不夠廣泛,質量有待提高,采訪地基本局限在國內,與德國《BRAUWELT》等知名雜志的國際性影響力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七》原料基地
近年,新疆、內蒙古等地的大麥、酒花等原料基地建設,成效顯著。
但規模化和效率方面,還需要向美國的同行借鑒學習。
以美國華盛頓州亞基瑪酒花公司為例,公司是三四十個農場的聯合體。
其中一個私人酒花農場占地7000畝,年產酒花6000多噸。
正式員工隻有十多個,最忙的時候需再雇兩百多個臨時工即可。
采選、烘烤、打包等均為機械化,近期又投資2千萬美金更新了全部主要設備。
亞基瑪酒花工廠將旗下各農場的酒花制成各種成品,銷往全球。
《八》降耗減排
歐美日等西方國家,市場久已飽和,所以大量精力注意於降耗節能,因環保要求高,也非常重視減排。
糧、煤、水、電等降耗,酵母、二氧化碳、熱能、沼氣、廢水、冷凝水、爐渣、酒糟、瓶渣等回收再利用方面水平非常高,有些已經做到接近理論極限。
中國一些高起點新建的大型工廠相關指標能達到國際較先進水平,但對於大多數工廠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
《九》工藝創新
目前生產的純生、黑啤、白啤、無醇、小麥、IPA、煙熏、冰啤等品類,技術基本上都是從國外引進的。
相關企業也研發了人參、苦瓜、玫瑰等口味新型產品,以及荔枝等一些果味類的,但是市場表現大多不佳,沒能大規模生產。
現在各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越來越重視產品創新,相信會不斷推陳出新,推出市場認可的創新產品。
《十》節日慶典
青島、燕京、大連、哈爾濱、西安、天津、廣州、上海、沈陽、淄博等啤酒節,百花齊放,助推了當地經濟發展,豐富了群眾生活。
但是比起德國慕尼黑、美國丹佛、英國倫敦等三大國際性啤酒節,從規模到影響力,差距還較大。
尤其是慕尼黑啤酒節有200多年歷史,每屆有全球600萬遊客,現場感受『啤酒王國』的魅力。
《十一》文化建設
歐洲是現代啤酒的發源地,啤酒文化底蘊深厚。
美國因早期英國、德國等歐洲移民較多,啤酒文化得到較好的繼承。
這方面是我們的欠缺,現在國內大型啤酒集團已經形成共識,開始著手啤酒的品類文化的建設,立志要建設中國特色的啤酒文化體系。
《十二》博物場館
青島啤酒、珠江啤酒、哈爾濱啤酒等企業利用老舊廠房興建的啤酒博物館,融知識、趣味、休閑等為一體,比國際知名的荷蘭喜力啤酒博物館不相上下。
因建設較晚,充分借鑒了喜力啤酒博物館等場館經驗,在歷史文物保護、展示,啤酒品鑒、紀念品購物等方面或略有勝出。
《十三》品牌擴張
百威、米勒、康勝銀子彈、喜力、嘉士伯等品牌風靡世界。
尤其是百威在中國業務全面擴張,占據中國高檔啤酒市場較大比例。
而中國啤酒隻有少量出口美國,就是因為經過多年的激烈競爭,這些國際公司有很強的品牌能力。
近年各類進口啤酒大幅增長,2017年達71萬噸,佈滿各大超市,相比於2012年增長了十多倍。
這也需要注意。
《十四》行業集團化
行業集團化、工廠大型化、設備高效化,這是啤酒強國的3個重要指標。
緊密相關、相互促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均產量、人均利潤、噸酒成本、節能減排等其他多項指標。
中國行業集團化進程已經進行了30年。
目前,五大集團合計產量3200萬噸,占比全國的70%。
前十大集團合計3600萬噸,占比約80%。
各大集團的優勢區已經明晰,集團化大體完成。
目前,全國有規模以上生產廠500個,五大集團占有其中的300個。
工廠大型化也在不斷實現,平均產量不斷提高,從30年前平均1萬噸,到目前已經達到10萬噸。
大集團的主力廠大多為二三十萬噸以上,且在沈陽、青島、平度、蒙陰、北京、桂林、四平、莆田、武漢、廣州等地,出現了產量60萬噸以上的生產廠。
即便如此,與美國大型啤酒生產企業的規模相比,差距還很大。
各大集團主力廠一般糖化設備為60至100噸,發酵為300至600噸,較為合適。
但是包裝差距明顯,大量3.6萬,甚至2.4萬瓶/時玻璃瓶線使用,明顯落後。
《十五》精釀發展
雖然精釀企業規模較小,產量占比有限,但是精釀繁榮發展能極大地豐富口味,促進啤酒文化建設,也是啤酒強國的重要指標。
美國精釀根據產量等標準,分成小型啤酒廠、微型啤酒廠、啤酒坊三類,進行相應的稅收優惠。
目前共約4500家,合計產量200萬噸,占比美國總產量的12.7%。
因美國從事酒類生產等,需要酒牌《營業許可》,所以精釀協會能進行準確統計。
中國因達不到2000萬元的主營業務收入,不算規模以上企業,所以沒有精釀酒廠的準確數據。
隻能大致估計,目前大約有1000多家。
合計產量約為四、五十萬噸,大致占比行業總產量的1%。
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中國精釀啤酒得到規范化監管並取得市場地位之後,將迎來繁榮大發展,這一天不會太久。
二、世界啤酒產業領先國家的發展路徑
行業高度集團化、工廠大型化、設備高效化,加之精釀繁榮化,這四項是全球業界的共同趨勢,也是啤酒強國的主要指標。
為了準確預測中國業界走勢,需要以全球的視野,了解先進國家的行業演化過程,以及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全球業界的大致走向。
美國是當今最大的發達國家,雖然總產量已被中國超越。
但這四個方面均做到了極致,樹立了樣板,成為我們乃至全球各國學習的最好榜樣。
了解美國的業界演化過程,有助於我們理解行業發展規律,指導企業建設。
20世紀後半頁,大致是美國啤酒業完成集團化並實現工廠大型化的五十年。
1946年,二戰後第二年。
AB、米勒、康勝、柏斯特藍帶等前幾大公司達到了二十多萬噸產量,在當時全美各地八百家啤酒廠中,展開並購。
拉開全美范圍內行業大規模並購的序幕。
這也是全美各行業,乃至全球各行業並購的先河。
初期主要是在經濟富裕、人口密集的東部沿海地區。
大量小型企業被淘汰或被並購。
有價值的小廠被收購殆盡後,各集團在改擴建的同時,開始在全美范圍內選址建新廠,優化行業佈局。
有些實力較強的子公司還建立了孫公司,整個局面是互相交錯,為爭奪市場,大型集團都努力地形成自己的優勢區,以提高效益。
集團之間的並購,亦時有發生。
到1986年,各大型集團的優勢區域明晰。
前五大集團占比2000萬噸總產量的80%,前十大集團占比93%,集團化基本完成。
這時各大集團感到經營不利、地理位置不利的小廠,如果在別人的勢力范圍內無利可圖,如果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則不利於提高效率,於是大量關閉。
大型工廠迅速膨脹規模,填補市場。
數目減至30多座,平均產能50多萬噸。
那時,中國還是800個工廠各自為政、各自為戰,規模大多為幾千噸,最大的也才10萬噸,5萬噸級別的就可以進入前十名。
面對美國如此格局,中國業界隻能望洋興嘆。
隨著集團化發展,最後幾次集團之間的大規模兼並完成。
1999年,第四大集團柏斯特藍帶將密爾沃基總廠在內的幾個工廠,一並出售給AB,退出行業。
AB、米勒、康勝三大集團壟斷了全美97%的產量。
高度集團化實現,工廠格局基本定型。
2008年,AB公司被英博以520億美元現金並購,成為百威英博的美國部分。
不久,米勒、康勝聯手,將北美業務合並為米勒康勝以應對。
從此,美國進入百威英博、米勒康勝兩大巨頭壟斷的時代。
21世紀初,大型工廠減少至20座,這一格局也已經達到極致,今後也不會再有大的變化。
這20個工廠位於聖路易斯、紐約、丹佛、休斯頓、洛杉磯、傑克遜維爾、密爾沃基等大型城市郊區,一般距市區30至50公裡。
這些城市分別是美國中部、東部、西部、南部、西南、東南、東北的最大城市。
除洛杉磯地區兩大巨頭各有一座工廠外,真正做到了200至300公裡銷售半徑之內沒有第二家大型工廠。
這20個工廠共計年產量1800萬噸,平均90萬噸,平均員工500人。
規模最大的是米勒康勝集團的丹佛工廠。
丹佛工廠始建於19世紀70年代,目前年產220萬噸,員工1200名。
在2010年墨西哥薩卡特卡斯300萬噸工廠建成前的數十年時間內,丹佛工廠一直是全球最大工廠。
大型啤酒工廠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
高資產、高效率、低用工。
設備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用工數量、人均利潤、各項消耗、占地面積等。
美國大型工廠各有千秋,但是對設備的配置,大同小異,都是大型、高速、高自動化的。
不算銷售,人均產量一般可以達到2千噸,最高可達3千噸,以70萬噸的米勒洛杉磯廠為例,員工460人。
糖化為130噸,發酵為500至1000噸。
包裝是3條瓶裝、1條桶裝、3條罐裝線。
其中1條330毫升易拉罐線已經使用多年,為12萬罐/時。
青啤二廠同等規模,為800人,還有一定差距,這已經是國內較好水平。
有些國內工廠則需要兩三千人。
人均利潤更是可想而知。
差距還是不小的。
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普遍認為,大集團旗下的大型工廠最終壟斷全行業的產量。
這種格局能將全行業的運行成本降到極至,這是最完美的,也是最終的定型格局。
這種觀點基本正確,雖然精釀的興起修正了格局。
美國政府出於增加就業、豐富市場等考慮,20世紀80年代放寬了行業門檻,小型、微型啤酒廠,尤其是啤酒吧大量創立。
美國人敢於創新,他們嘗試了各種材料、工藝,創新出了大量新口味,並根據歷史記載,復活了許多早已停產的風味。
許多小酒廠以獨特的風味,占據著越來越大的當地市場,其中一些規模不斷擴大,有幾家已經達到了5萬噸級別的水平,出口全球,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一些美國精釀酒廠,甚至到德國、比利時、英國等傳統啤酒強國開設分廠。
在這些美國精釀榜樣的帶動下,這十多來年,精釀小廠在全球各地興起。
目前,目前美國精釀零售額240億美元,占比近1000億美元總零售額的23.4%。
精釀產量達到200多萬噸,占比總產量的12.7%,這些年把大型工廠的產量,平均每家擠掉了10多萬噸。
目前新開張的和倒閉的已經大體持平,也就是說,美國精釀的發展已經接近上限,達到了極致。
精釀繁榮化的進程已經在美國結束,但正在其它各地重演,不計其數的精釀工廠在全球各地開張,甚至在一些偏僻山區和偏遠島國。
美國業界高度集團化的進程已經結束,但是其全球放大版,正在形成。
幾大集團基本壟斷全球產量的終極格局,雛形已現。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不計其數的業界並購在全球各地發生,規模越來越大,金額越來越多。
一系列的大規模跨洲並購已經完成。
以下是其中比較知名的並購案例。
1999年,佈哈馬收購南極洲,組建為南美第一、全球第五大集團安貝夫。
2002年,南非釀造集團《SAB》出資56億美元,並購美國米勒,組建為SAB米勒。
2004年,比利時英特佈魯與巴西安貝夫合並,組建為全球第一大集團英特佈魯安貝夫,簡稱英博。
2005年,美國康勝與加拿大摩森合並為摩森康勝。
2008年,英博以520億美元現金兼並美國AB,組建為AB英博《中文翻譯為百威英博》。
2008年,SAB米勒和摩森康勝將北美業務合並為米勒康勝。
2015年,第一大集團百威英博以1055億美元並購第二大集團SAB米勒後,營業收入達到550億美元,其中南美占比33%,北美29%,亞太14%,非洲9%,歐洲8%,墨西哥7%。
其在全球各地的300多座工廠完成產量5000多萬噸,占比全球1.9億噸產量的30%。
息稅折攤前利潤210億美元,占比全球的46%。
整個啤酒行業的全球發展史,就像是無數的小溪,穿過各種地形不斷改道、蒸發、交匯。
最終匯成幾條寬廣的大河,緩緩地匯入經濟全球化的浩瀚海洋。
豪魯2噸精釀啤酒廠設備
三、中國啤酒行業的結構調整
這30多年,中國業界幾乎是將美國行業集團化的過程重演了一遍。
1996年前後,前幾大企業的產量達到二三十萬噸規模,銷售覆蓋全國。
在當時800多家小廠中,華潤並購了大連渤海啤酒廠、青啤並購揚州啤酒廠、燕京並購華斯啤酒廠,AB並購武漢中德啤酒廠。
這四次並購標志著中國啤酒行業的並購大幕拉開,集團化進程開啟。
大量並購、擴建、新建事件讓人目不暇接,大量中小企業被淘汰或被收並。
隨著這些年集團化推進,哈爾濱哈啤、深圳金威、四川藍劍、甘肅黃河、江蘇大富豪、新疆烏蘇等企業集團先後被並購。
在集團化的同時,大批工廠改建、擴建。
城鎮化的同時,一大批工廠退城入園,搬遷至郊區工業園。
一大批規劃完備的20萬噸級別以上工廠拔地而起。
行業集團化其實質是原有的小、散、亂的行業格局,被大型集團整合後,在總部的集中統一管理之下,將產能逐步集中於人口集中、水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大型工廠,配以以大型、高效、高速設備,優化配置供應、生產、銷售、品牌、人事、資金、物資、技術等要素,以統一的經營管理機制、理念、模式、文化形成合力,規范行業運行,降低運行成本,最終利益消費者。
中國大型集團充分發揮總部的協調作用,統一旗下多個工廠的管理,已經產生了明顯的協同效應。
統一采購。
各總部對大宗原料、物資和設備等集中采購、統一調撥。
更有甚者,近期青啤集團總部正在進行大量的細致的梳理工作,在此基礎上嘗試對零散備品、備件以及輔料等的集中采購。
統一定價、市場定位和劃分,共享市場信息和銷售網絡,解決市場重合問題。
燕京廣東公司初期運轉不暢,由漓泉公司統籌運作兩廣市場後,產量由2006年的3萬噸,上升到2009年的30多萬噸,單廠增速創行業紀錄。
統一商標管理與使用,塑造市場形象,共享品牌。
幾大集團策略略有不同。
華潤前些年強力打造雪花品牌,使其占比集團90%的份額,打造出了千萬噸級別的單一品牌,令全球驚嘆。
雖然近期,在新的品牌策略下,華潤或加重培養另一些品牌。
青啤則是保留了大部分並購企業品牌,在市場競爭激烈之處,讓這些小品牌沖鋒在前,低價傾銷,不惜自毀。
給予對方品牌一定殺傷之後,地方主力品牌殺入。
最後是青啤品牌進入。
燕京則是主推燕京品牌,目前占比超過60%,加上漓泉、惠泉、雪鹿三個輔助品牌,合計占比超過93%。
統一高管調配,人才培養,輪崗培訓。
統一生產計劃。
統一資金使用。
統一調整工藝。
解決技術問題。
成立技術推廣小組,提煉各廠先進技術、經驗,迅速推廣。
這是原來諸多小廠各自為政時期,行業召開技術推廣會,所不可能達到的速度。
目前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百威英博(中國)、嘉士伯《中國》等前五大集團占比產量的70%。
加上珠江啤酒、金星集團、藍帶啤酒、生力啤酒、艾爾酒業等,前十大集團集團化占比全國80%,中國行業集團化已經基本實現。
四、中國啤酒行業發展分析展望
目前中國人均年消費量33升,隻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日本因為飲用清酒較多,啤酒大約人均40升,法國因為葡萄酒飲用較多,啤酒大約人均30升。
其他主要西方國家,這些年雖然人均消費量都略有下降,但都能穩定在七八十升。
甚至發展中國家巴西,都已升至60升。
考慮中國白酒文化底蘊深厚,飲用量較大。
啤酒人均消費按最保守估計,可達40升。
20年後,中國人口將達到並至少穩定在15億。
相應地,產量將至少能穩定在6000萬噸,約是美國的3倍。
另一人口大國印度,起點低,雖然發展也較迅速,目前產量達到300萬噸。
但是因貧困人口基數大,因宗教原因不飲酒的人亦占比很大,所以增長受限。
在可以預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都將是啤酒產銷量第一大國。
20年後,精釀按最樂觀估計,能占比總產量15%,約為1000萬噸。
按每十五萬人一家的樂觀估算,將有1萬家遍佈全國。
平均每家1000噸,少數大的可達幾萬噸,小的隻有幾百噸,甚至一兩百噸。
近期看,按目前大約40%的產量年增幅。
兩三年後,將達到140萬噸,占比總量的3%。
如果有關部門放寬政策,飯店、酒吧自釀啤酒隻能局限在本店消費的禁錮松動,一批酒吧將明顯擴大規模。
德國是現代啤酒的發源地,德式風味的下面發酵啤酒風靡全球,中國幾大集團的主流風味都是德式的。
德國有大量千噸級、萬噸級小廠。
許多小廠有上百年的,甚至兩三百年的歷史傳承。
悠久的歷史、精湛的工藝、迥異的口味,深厚的文化,讓各國遊客癡迷,被譽為啤酒王國。
正是因為工藝精湛,歷史悠久,各地的小廠有自己的當地傳統市場,沒能夠實現高度的集團化和工廠大型化,沒能出現大型企業集團。
幾大國際性集團中百威英博起源於比利時,喜力起源於荷蘭,就連幾百萬人口的小國丹麥也發展出個嘉士伯。
德國不但沒有一家大型啤酒集團,反而在在國際巨頭的沖擊下,啤酒企業大量倒閉。
20世紀80年代後期,全德有3000多家從業企業。
到21世紀初,隻剩下1000家。
而且其中規模較大的前幾十家,均被國際性啤酒集團並購,其中包括貝克、比特博格等知名企業。
我們應當深刻吸取德國的經驗教訓,加速推進集團化進程。
要進行前瞻性頂層設計,全面整合文化、品牌、市場、技術等各項經營要素,真正形成合力,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與國際巨頭的終極對決。
後發國家有多種後發優勢,可以充分利用。
但也要認識到,必然有多方面的後發劣勢不可避免。
啤酒行業的後發劣勢之一,就是全球各地的有價值工廠,大多已被先行者並購。
中國的相關企業形成合力,才能在穩住國內市場的基礎上,以強大實力伺機出擊東南亞、非洲等地的空隙,展開並購,逐步實現在相關區域的持續發展。
20年後,按樂觀估計中國業界高度集團化進程結束,屆時5000萬噸產量相對集中於幾家集團。
在此過程中經營不善、位置不利的中小型生產廠將成批關閉。
主力工廠的規模將明顯擴大。
競爭最殘酷的階段即將到來。
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95%的人口居住於昆明、蘭州、張家口、齊齊哈爾一線以東。
至多20個巨型工廠就完全可以覆蓋中東部這一半的國土。
20年後,這20個巨型工廠將全部形成,平均產量達到250萬噸。
行業主體格局定型。
屆時,全球200萬噸以上的巨型工廠,除了北美、西歐各有一兩處之外,其它20座將全部出現在我中華大地。
這20個工廠主要坐落在重點大型城市郊區,尤其是人口集中,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
這裡的大型城市郊區或城市群之中,將會出現三四百萬噸的超巨型工廠。
全球最大的工廠,一定是出現在中國。
要對這些工廠的設備進行的現代化前瞻配置,根據多年的經驗,糖化設備應選擇100噸的。
過大,將增加過濾等控制難度。
發酵設備選用600噸左右,過大,則不利於溫控。
易拉罐便於攜帶,是發展趨勢,應優先考慮12萬瓶/時的高速線。
玻璃瓶線應考慮5萬甚至6萬瓶/時的,甚至兩條5萬瓶/時線並聯。
也可參考薩卡特卡斯工廠2006年一期工程上馬時對高速線的配置,4臺大型卸箱機並聯,3臺4.8萬灌酒機並聯,下遊也是3臺4.8萬貼標機並聯,最後是4臺大型裝箱機並聯,輸瓶鏈道寬約1米5。
合計為14.4萬瓶/時,年產30萬噸。
應大量使用激光導引無人運輸車,以及自動立體庫。
屋頂應多敷太陽能光伏板。
20年後,中國業界必將實現高度的行業集團化,打造出規模宏大的巨型工廠和撼人心魄的超強制造能力,還有百花齊放的精釀酒廠。
到那時,我們這些啤酒戰線從業人員,就可以無比驕傲地說,從一窮二白起步,幾代人自強不息、不懈奮鬥,無數心血、汗水、眼淚付出。
我們,已經將偉大祖國啤酒行業建設成為了全球的領軍者。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關於啤酒設備的相關信息請訪問:http://www.jnhaolu.com
來源:中國企研服務平臺
成果創造人:申洪、丁建業、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