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香型白酒多糧發酵,配料與入窖工藝決定出酒率!這些操作要學會。《圖+文》

影響濃香型白酒《多糧》發酵的主要因素

《一》配料

1.糧醅比

每一甑投入的用糧量與糟醅用量的比例,通常稱為糧醅比。

糧醅比是依據工藝特點、對酒質的要求、發酵期的長短、糧粉的粗細等認定的,一般旺季1:《4-4.5》,淡季1:《4.5-5.5》。

糟醅從形態上看,應符合『疏松不糙,柔熟不膩』的質量要求,同時要控制糟醅入窖淀粉濃度。

糧醅比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應考慮生產季節、糟醅發酵的情況等因素。

3.糧水比

水分可以起到稀釋酸度、調節窖內溫度,供微生物生長、代謝所需,保證發酵正常進行的作用。

旺季60-80%,淡季80-100%

使用量水應遵循的原則:

①冬減熱加

②根據滴窖後糟醅含水量大小確定量水用量

③根據釀酒原料的差異考慮量水用量

④糠大水大、糠小水小

⑤根據糟醅中殘餘淀粉的高、低確定量水用量

⑥窖底糟少用水,窖面糟多用水的原則,即工藝操作上打『梯梯水』。

4.糧曲比

大曲在生產上所起提供有益微生物及酶;提供淀粉,起到投糧作用;提供香味物質成分或者前提物質。

旺季20%,淡季18%。

使用大曲的原則 :

①根據入窖溫度的高低(或不同季節),確定大曲用量

②按投糧多少及殘餘淀粉高低確定用曲量

③以曲質的好壞確定用曲量

《二》入窖工藝參數

1、理化指標

《1》入窖溫度

溫度是發酵不可缺少的條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都需要有一定的溫度。

對入窖溫度高低的問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基本上已達共識,生產濃香型白酒都認為『低溫入窖,緩慢發酵』對釀酒生產有百利而無一弊。

入窖溫度要求是『地溫≦20℃,入窖溫度16-20℃;地溫在>20℃,入窖溫度平地溫』

低溫入窖、緩慢發酵的好處:

①每天升溫幅度小,在24h內,窖內溫度在1℃左右,主發酵期升溫幅度可15℃左右,主發酵期長,糟醅發酵完全,出酒率高,質量好。

②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殖生長。

③升酸幅度小,糟醅不易產生病變。

④有利於醇甜物質與酯類物質的生成。

《2》 入窖淀粉

入窖淀粉,是指在生產時投入的淀粉量。

投入量的多少,關系到發酵好壞及產品質量的優劣。

投入淀粉量是以糟醅多少來確定的,入窖淀粉濃度根據季節有調整,過低或過高的淀粉濃度都會對生產產生不利的影響。

熱季:18-20%,冷季20-22%。

《3》入窖水分

糟醅在發酵過程中通過打量水而獲得所需的水分。

該用多少量水,這是根據糟醅的出窖水分來確定的。

當然,使用量水多少,還要遵循其他的原則 ,這在前面糧水比中已講到。

熱季:52-54%,冷季50-52%。

《4》入窖酸度

酸本身是酒中呈味的主要物質,也是形成酯類等香味成分的前軀物質。

所以糟醅中的酸度不夠時,所產酒不濃香,味單調;但酸度過高又會抑制有益微生物(主要為酵母菌)的生長繁殖,因而不產酒或少產酒。

另外酸有利於糊化和糖化作用 。

熱季:1.5-2.8,冷季1.3-1.8。

① 生產過程中糟醅酸度的變化情況

發酵周期為60-70天左右的,發酵升酸的幅度一般應在1.5左右為好,從出窖到入窖,糟醅降酸幅度也應在1.5左右。

②入窖酸度過高的危害

A:發酵不正常。

入窖酸度高,酵母菌生長繁殖弱,活力下降,發酵不能正常進行,出現糧耗高,酒質差或不出酒的現象。

B:糟醅升酸幅度大,不利於下輪配料。

由於入窖糟醅酸度高,酵母菌的發酵能力減弱,但糖化作用反而增強,給發酵後期有害產酸雜菌(如耐酸的醋酸菌)提供了豐富的營養,致使出窖糟酸度增高幅度過大,不利於下輪配料。

C:入窖酸度長期過高對窖池損傷嚴重,不易修復窖池,甚至發生偏離酒體風格的嚴重情況。

2.入窖條件相互之間的關系

①溫度與淀粉濃度成反比關系

②溫度與水分成正比關系

③溫度與酸度成正比關系

④溫度與大曲用量成反比關系

⑤溫度與糠殼用量成反比關系

⑥淀粉濃度和水分在理論上成正比關系

⑦淀粉濃度與糠殼用量成正比關系

⑧酸度與水分成正比關系

⑨酸度與糠殼用量成正比關系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