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如何用一瓶黃酒撬動了中國黃酒新風口?《圖+文》

在古代,酒文化是非常具有年輕范兒的。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這首《少年行》,大約是李白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寫的。

而今天,不僅在黃酒的文創中沒有了年輕人的影子,連很多黃酒企業也始終沉迷於講故事、講歷史、講豪華之中,自然離年輕人越來越遠。

而年輕的隱士不僅擁有簡單清爽的口感,同時也主張簡單清爽的生活態度,以較低度以及清爽醇和的口感和簡約時尚的包裝,贏得了年輕人的喜愛。

年輕人不喜歡傳統黃酒,第一是因為它不時尚,跟不上時代的節奏。

在年輕人看來,黃酒是不時髦的、粗俗的、土豪的,比如說品牌不時尚,喝法不時尚,喝的場景不時尚,無法滿足自己標榜個性、品位的需求。

第二就是傳統黃酒在聞香以及口感上的濃鬱,提到黃酒,便會與『入口沖鼻』等刺激、凌厲的感受劃等號,黃酒的重口味讓年輕人退避三舍。

年輕人大多不喜歡辣口,不喜歡醉酒快,不喜歡宿醉,不喜歡滿身酒味,隱士優化了黃酒的味道,用較低度、清爽醇和的口感,降低了年輕人接受黃酒的難度。

和年輕人說到黃酒,不少人馬上就會想到飯局以及油膩權力人士的勸酒,這種酒桌文化讓年輕人打內心裡反感,而『懂』年輕人的隱士,必然會收獲年輕人的愛,隱士提倡小聚小飲小心情,喝酒不再與飯局劃等號,想喝就喝,為的就是一份小酌微醺的愉悅。

下班後或者閑暇時,約上三五好友,不需要華麗的菜肴,一碟花生米或者是路邊燒烤攤旁的一個烤串,就可以毫無壓力的邊喝邊聊,無拘無束,這才是年輕人想要的。

懂年輕人的隱士不僅讓年輕人接受了黃酒,更讓年輕人愛上了黃酒,使得傳承千年的中國黃酒擁有了更多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