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以下簡稱『深雙』》近日在深圳市羅湖區粵海城•金啤坊對外開放。
展館『金啤坊』由過去的啤酒廠改造而成,是深圳工業遺存轉型文化藝術場所的案例,該展館也是繼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南頭古城後的第三個深雙主展場。
在改革開放策源地羅湖,展覽串聯了本土生活記憶,並用城市文化藝術事件激活人們對於城市生活的探索。
展覽以『城市生息』為主題,關注當代城市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著眼於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城市應對策略,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從宏觀的城市與生態等議題,到微觀的流浪動物之家,從關注自然、土地,再到虛擬植物,漫步於錯綜復雜的展線,觀眾將搜索到『未來應該如何』的碎片。
第九屆深雙主展場粵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廠》實景圖_A棟©️UABB 攝影:胡康榆
第九屆深雙主展場粵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廠》實景圖1©️UABB 攝影:胡康榆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啤酒廠改造而成的『零號作品』
此次展覽的主場館金啤坊位於深圳粵海城項目,由過去的金威啤酒廠《一廠》改造而成。
走入場館,便能感受到工業遺存所激活出的藝術魅力。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金威啤酒曾是深圳唯一土生土長的啤酒品牌,也是深圳人的共同記憶。
原金威啤酒廠是『人』作為變革主體的改革開放40年的產物,其企業精神與懷揣深圳夢的個體拼搏奮鬥精神共同構成了深圳市民的共同記憶。
從世界工廠到設計之都,從務工者到創造者,從物質生活的滿足到自我實現的追求,啤酒廠工業生產的屬性漸漸褪去,廠區留下占地約1.16萬平方米的具有標志意義的工業遺存。
第九屆深雙主展場粵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廠》改造前實景圖1©️粵海置地
改造策略示意圖
2012年,金威啤酒廠成為了轉型房地產行業後的粵海置地的首個項目。
2019年,URBANUS都市實踐建築設計團隊贏得設計競賽,負責項目整體改造。
都市實踐改造團隊采用整合、插接、介入性的改造策略,統合原本散落的工業遺存建築單體體量,將零散的廠房遺構在場地中串聯成完整的空間序列,以整體的力量與未來周邊大尺度的新城市環境取得平衡。
基座內部結合現狀地下空間開挖一系列下沉庭院、通道與活動空間,創造出一條空間敘事主線,引導市民參與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
在對原工業遺存原建《構》築物進行加固,並適當進行空間插建介入的基礎上,對交通流線進行優化。
除了基座加強了空間使用的靈活性,創造出一條南北貫穿的空間敘事主線,地面及空中的鋼樓梯及連橋也將新的流線引入工業設備的空間之中,人們可以進入切開的原污水站之中,穿入不同大小的啤酒罐體及管道形成廊道,感受一系列超越日常的工業建築及設備的空間體驗。
第九屆深雙主展場粵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廠》實景圖_D棟2©️UABB 攝影:胡康榆
第九屆深雙主展場粵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廠》實景圖_C棟1©️UABB 攝影:胡康榆
由此,這次展場也是深雙體量最大的作品——『零號作品』,用以展現工業遺存重新激活,續寫深圳的故事。
同時,這一場館也是繼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南頭古城之後,都市實踐在深圳的城市再生項目中,集研究、策劃、設計於一體的第三個深雙主展場。
與往屆深雙不同的是,此次雙年展在場館改造之際就有了部分展覽計劃。
據悉,改造團隊自研究策劃與改造之初就提出了『即地制造』策略。
在啤酒廠筒倉中,常設展『即地制造』向觀眾呈現了原金威啤酒廠工業遺存改造設計檔案,通過模型、檔案資料、圖片等媒介,呈現展場的改建過程。
金威啤所在的羅湖是『深圳之墟』,是改革開放策源地,是熙熙攘攘的人間煙火,是呼嘯而過的滾滾巨輪……如何面對自身文脈、記憶建構,是當下的深圳需要思考的問題。
除了展現改建過程,常設展『即地制造』還以多條線路向觀眾追憶深圳之根。
常設展『即地制造』展廳現場
常設展『即地制造』,原金威啤酒廠模型
『即地制造』板塊策展人馮宇告訴記者,『這裡的一條展示脈絡是羅湖百年的發展,另一條是啤酒廠的故事,兩條脈絡都是用平視狀態呈現。
我們放了不少啤酒廠的檔案,註重的是從個體的角度呈現當時的發展狀況。
這是特殊的時代烙印,我們看到當時廠裡工作的人的狀態,既是工作,也是生活。
另外,關於羅湖的資料,則呈現了這些場景對於深圳的意義和價值。
也許在當時看來,有些東西沒不會使人有感觸,但現在,我們能體會其價值和特別之處』
其中,『握手 302』 的《城市風水輪流轉》以大型裝置的形式挖掘羅湖潛在的城市化故事和未來想像,用城市小旅梳理羅湖的商業文化乃至跨境消費,將藝術與城市歷史聯結;藝術家楊心源、曾佳豪、房林蒲的作品《遊移》以抽象的藝術表達展現了本地人對身份認同的思考;而馮宇、挪挪、 曲菲團隊的《羅湖一念》則以羅湖與金威為經緯,用聲音、文字、 圖片、視頻、實物等多種媒介,展現自身成長的這一家園……在這裡,佈滿了羅湖元素。
總策展人魯安東說,,『羅湖的未來未必是一種懷舊的鄉愁,它可能提供一種全新的科創產業的土壤;類似’倫敦矽谷’,有很多可想象的空間』
常設展『即地制造』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歷史檔案
展廳現場,《城市風水輪流轉》
在展廳中,消費與品牌也與展覽流線緊密交織,甚至成為了展覽的一部分。
在向觀眾解析這所老啤酒廠的背景下,新的精釀啤酒品牌也在為『深雙』服務,延續著深圳人的品牌與消費記憶。
在世界杯舉辦之際,正是邊喝啤酒邊看球的好時機。
策展人、建築師,深圳粵海城文化運營總監徐軼婧告訴記者,『如今將啤酒廠激活是一個階段,後續,我們還將有進一步的運營和規劃』未來,主辦方將會繼續邀請藝術家圍繞羅湖主題進行創作,並進行展品的更新替換。
跨域合作:拓展『生息的城市』
此次深雙由總策展人魯安東、王子耕、陳伯康完成策展敘事,以『城市生息』《Urban Cosmologies》為主題,聚焦城市氣候、生態變化等全球性議題。
記者了解到,展覽設置了包括『何以共棲』『物靈之旅』『寰宇對話』『未來聚居』『共同行動』五大主板塊,『萬籟之跡』『流浪動物之家』等六個特別板塊,『UABB品牌館』『香港館』『羅湖館』三個專題館,以及常設展『即地制造』。
邀請到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瑞士、荷蘭、德國、意大利、奧地利、丹麥、冰島、芬蘭、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印度尼西亞15個國家的數百位國際參展人參與,所呈現的作品主題從宏觀的生命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多樣的生態認識論、跨領域的對話與實驗,到環保理念下城市與建築實踐者持續的創新和行動。
展廳現場,文獻檔案
展廳現場,周力《我們》
總策展人之一的魯安東告訴澎湃新聞,城市生息的核心內涵首先是強調人和其他生命的共同存在;第二,超越環境和空間的概念,關注『生息』時間性——『之前一直強調’生、生、生’的增長態度,我們希望有一點批判性,有生有息』第三,是希望有一點中國性,生息是中國文脈裡的觀念,我們對於生命的理解就是有一種呼吸、循環的節律,生息體現了中國人的宇宙觀。
『城市生息實際上是提出一種以生命為中心的態度,所謂天人合一的共同生命感,這是對於單向發展觀的一種批判態度』
展廳現場,《氣候遺產》項目
在此主題下,對上述問題的探索皆散落展場各地的作品中。
其中,氣候變化無疑是對每個國家和每個大陸都產生的日益緊迫的問題。
在項目《熱輻射發散城市:涼爽的都市主義》中,設計者向觀眾介紹氣候變化的現狀和嚴重性,用 SVF 模型分析全球一系列城市的天空景觀因素,並提出了未來城市的相關議題;而影片《星球城市》則模擬了地球上全部人口數所在的一座虛擬城市,講述一個節日遊行隊伍在城市中365天每日循環舞動,以此審視未來所要面對的問題;而《氣候遺產》項目則是將包括威尼斯、格林蘭島,復活節島等九個世界遺產地作為警示故事,以多樣化敘事講述遺產和氣候間的關系。
《城市村莊項目》 SPACE10
利亞姆·楊,影片《星球城市》
《延慶奧園2062》項目
展廳中,有不少關於未來生活之地的暢想,如《城市村莊項目》由研究和設計實驗室SPACE10與EFFEKT建築事務所聯合開發,旨在為如何設計、建造和共享我們未來的家園、社區和城市提供願景。
在世界各地的城市面臨快速城市化、人口老齡化、孤獨症、氣候變化和缺乏經濟適用住房等重大挑戰時,該項目既回應了這些問題,也提供了相關方案;而《延慶奧園2062》則將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設想為『歸園田居』之地,暢想了一個四季如春的生態化居所,包含休閑遊樂設施,自給自足的農牧物資培育區,發達的空中交通系統等。
在對於城市平衡方面的思考中,參展作品《密度的價值》利用軟件對世界范圍內的258個城市相關數據進行可視化呈現,探討和思考城市密度背後的土地的承載力,城市物質形態的承載力等問題,揭示城市間的差異及需要面對的未來;同樣關注城市密度的還有龍瀛,李文竹的《收縮城市》項目,他們以與學者專家的訪談視頻,研究成果等,展示收縮城市的現狀與低碳再生的機遇。
龍瀛,李文竹《收縮城市》項目
Claudia Pasquero 和 Marco Poletto《都市之域與別樣的生物技術建築》項目
面對氣候危機與生態轉向等問題,實驗項目的展示無疑是一個切入點。
在英國《都市之域與別樣的生物技術建築》項目展示中,作家、教育家和設計創新者Claudia Pasquero 和 Marco Poletto 將設計和建築作為一種擴展認知的界面,呈現一系列與生命星球共同生存、共同進化的方案;而《幻影》項目則聚焦巴丹吉林遊牧生活,從不同的思維與感知維度,向觀眾提出新的遊牧概念。
展廳現場,青山周平《城市寄生家具計劃》
除了宏觀的議題,此次深雙亦關注與當下生活方式,流浪動物等日常相關的話題,以此探討未來城市新前景。
青山周平的《城市寄生家具計劃》則將日常生活中的家具與城市空間結合,提供新的思考人與城市關系的視角;孟巖,李睿的作品擁有較強的互動性,以『時效性』為依據,邀請觀眾思考瓦楞紙等『垃圾』的意義;而『流浪動物之家』單元無疑是展覽中最具溫度的一部分,31位建築師與藝術家為流浪動物設計並制作綠色低碳居所,遍佈了展館各個角落。
散落在展館各個角落的『流浪動物之家』
散落在展館各個角落的『流浪動物之家』
散落在展館各個角落的『流浪動物之家』
對自然生態的探索
除了對於城市、建築空間的探索,此次深雙主展場亦是一場對於自然的探索之旅。
位於曾經的啤酒廠蓄水池中的圓形田野是黑曜石工作室的作品《種子花園 》,由鳥類和人類播種與耕種。
在雙年展的三個月展期裡,這塊花園將成為鳥類與人類 一起共創的項目:觀眾將被邀請為這座花園撒下種子,而鳥類將被花園中盛放食物的喂食雕塑所吸引,在享用大餐後為花園帶來肥料。
展廳現場,《種子花園》項目
《種子花園》項目效果圖,Studio Ossidiana,2022©️UABB.jpg
王澍、陸文宇的作品《土壤宇宙觀:與土相會》展現了他們從杭州帶來的『土』。
王澍、陸文宇認為,『土』是這個世界上最生態的建築材料,需要我們對其重新認知。
他們將杭州各地的土放入展廳的小盒子中,並希望觀眾捧來深圳的土,放入展廳的空格中;與上述微觀的『土『不同,項目《棕→綠:不隻是顏色變革》則聚焦了中國棕地這一宏觀問題。
『棕地』指因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或環境問題而影響到其擴展、振興和重新利用的場地。
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關乎中國發展的大計,一方面是大量棕地對生態環境與人類健康的嚴重威脅,另一方面是新型城鎮化對土地的迫切需求。
該項目呈現了中國棕地分佈,以及講述了解決棕地問題的方式——棕地再生,並暢想棕地再生可能提供的未來棲居。
展廳現場,王澍、陸文宇《土壤宇宙觀:與土相會》
展廳現場,《棕→綠:不隻是顏色變革》
柳亦春,殷漪《聲圳》,2022©️UABB
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本屆深雙參展作品運用多媒體數字化技術的比例較往年顯著提高。
在『虛擬深雙』板塊中,觀眾可以從微觀視角與植物世界進行互動,扮演一隻『螢火蟲』後,在探索飛行中了解學習植物原本的生長狀態、生活環境。
同時,參觀者可以領養並培育一株自己喜愛且熟悉的植物,體味與分享其成長的快樂,收獲它的數字果實再傳播予他人。
此外,聽覺也是觀眾可以運用的感官,通過聆聽鳥叫,蛙鳴,了解到深圳都市的生態。
散落在展館各處的『虛擬深雙』掃碼裝置
莊慎《虛擬深雙-植物生長》,2022©️UABB
對於展覽,魯安東表示,展覽是各種『未來應該如何』的碎片,既有對未來的發問,也有回答,希望大家在此感知。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策展團隊在籌劃之初,便將可持續循環理念納入展覽設計與制作的全周期考量,制定了一份《可持續材料和設計手冊》,提倡環境友好的展陳方式,鼓勵參展人創造性地使用再生材料等新環保材料,制定完整的展品回收計劃。
展廳現場,關於材料的研究
戴安娜·謝勒對於材料的研究《交織——成長中的紡織品》
據悉,第九屆深雙展期內將舉行一系列豐富的學術交流活動及大眾活動,深圳各區六個分展場也將呼應深雙主題延展至在地實踐。
此次深雙分展場包括:前海合作區、南山區南頭古城、龍崗區國際低碳城、龍華區大浪時尚小鎮、坪山區大萬世居、深汕特別合作區。
展期將持續至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