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0.5% 到 15%,波爾多葡萄酒的酒精度越來越高了嗎?《圖+文》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年,一些波爾多葡萄酒的酒精度非常高。

葡萄酒大師 John Salvi MW 在知名葡萄酒網站《醇鑒》《Decanter》上發文指出:如今,瑪歌白亭《Pavillon Blanc of Chateau Margaux》、美訊《Chateau La Mission Haut Brion》的酒精度能達到 15%,對比之下,1948 年木桐《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的酒精度隻有 10.5%。

這個跨度有點大了!

為了進一步求證,小編看了下波爾多各大名莊正牌的酒精度,以 2012 年份為例,拉菲古堡、木桐、瑪歌為 13%,侯伯王正牌幹紅為 15%。

波爾多名莊酒近幾個年份的酒精度多分佈在 13-13.5% 的范圍內,相比之下,上世紀一般不超過 12.5%。

為什麼波爾多葡萄酒的酒精度會變高?

有人說是因為全球氣候變暖。

氣候肯定會影響酒精度,因為溫度越高,葡萄越成熟,積累的糖分越高,酒精度也越高。

不過,氣候隻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人為』。

原先波爾多沒現在這麼有名,葡萄酒產業幾乎陷入停滯,酒莊再大牌也很難賺到錢。

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 1966 年,這一年,佳士得拍賣行開始拍賣葡萄酒,隨後波爾多名莊酒屢創高價,波爾多葡萄酒產業迎來了繁盛時期。

這樣一來,波爾多酒莊就有錢了,有錢了,做酒的技術也提高了。

比如,增強葡萄植株抵禦病害的能力,改良土壤成分,設計更匹配的葡萄植株修剪、栽培方法,控制葡萄產量……問題的關鍵是,這都會使葡萄植株活力更高,結出更高質量、高糖分的果實,當然,酒精度也更高了。

改進釀酒工藝後,使用的酵母品種更好了,優質的酵母有能力把更多糖分轉化成酒精。

在此之前,波爾多的葡萄會較早采收,因為遇到秋季多雨潮濕的時期,葡萄容易腐爛、發黴,當然這樣一來,在有的年份葡萄單寧不夠成熟,酸度較高,酒精度也偏低。

除了酒莊,輿論引導也起了很大作用。

上世紀 80 年代,出現了一批偏愛強勁口感的酒評家和葡萄酒雜志:葡萄酒的酒精度達到 14%、15%,甚至 16%, 就會被評價為 『powerful』。

因 82 年拉菲而聲名鵲起的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就是其中之一。

人們的品味也有所轉變。

如今,人們喝葡萄酒時,更喜歡成熟、果味足、單寧柔順的,尤其我大天朝還常常不喜歡太酸的葡萄酒。

為了順應市場需要,釀酒的葡萄成熟度越來越高,於是酒精度也一高再高。

酒精度過高,有什麼後果?

破壞波爾多的優雅、精致、細膩之美。

為什麼波爾多能釀出好酒呢?

和其他產區相比,波爾多的優勢在哪裡呢?

很大一個原因是,這裡處於赤霞珠、梅洛成熟的臨界點,多一分嫌熱,少一分嫌冷,這就好比一頓飯隻吃 8 分飽來維持最佳體態。

在這樣的臨界點下,波爾多葡萄酒才能擁有炎熱產區欠缺的優雅、高級的香氣,表現出含蓄內斂、儒雅穩重的特質。

波爾多葡萄酒強調的是優雅、精致、細膩,而不是力量、厚重,酒精度太高,會破壞它原有的美感。

因此,波爾多葡萄酒的理想酒精度約為 12.5%。

葡萄品種個性被抹去。

波爾多混釀中常常使用梅洛《Merlot》,就是因為這個品種容易成熟,能與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互補。

而如今,梅洛常常太熟了,酒精度輕輕松松超過 15%,過熟很容易讓它表現出果醬味,單寧、酸度降低,喝起來沒有活力,沒有個性。

多樣性減少,變得千篇一律。

想一想,如果波爾多這麼有名的產區,釀酒隻剩下一個標準:果香成熟,酒精度高,強勁厚重……當然,與世界其他產區相比,波爾多在風土方面的多樣性還是很棒的,不過,葡萄酒都追求一種風格,無疑會影響它在激烈的市場中的競爭力。

波爾多葡萄酒的酒精度會越來越高嗎?

如果葡萄不夠成熟,有一種人為提高酒精度的方法——加糖《chaptalisation》,在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酒精度能增加不超過 2%。

波爾多大多數酒莊已經有 10 年不需要給葡萄加糖了,相反,他們現在更應該想想怎麼把酒精度降下來。

提前采收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單寧可能不成熟。

目前看來,最靠譜的辦法有:培養特別的酵母品種,降低糖分代謝為酒精的效率;使用生長周期更長的嫁接樹根或者晚熟的葡萄品系,讓葡萄不要成熟得太早。

當然,最根本的還是市場趨勢。

假如有一天,酒精度偏低的波爾多成為了市場寵兒,相信釀酒師有各種辦法把葡萄酒釀成他想要的度數。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人們喝葡萄酒的品味似乎出現了轉變的端倪——包括法國在內的涼爽氣候風格葡萄酒開始興起,所以高酒精、重口味未必會一直高居主流地位。

紅酒百科全書,中國領先的葡萄酒新媒體,微信公眾號:wikiw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