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明月幾時有,把黃酒,問青天丨
– 風物君語 –
黃酒
才是中國酒的歷史
在漫長的歲月裡
你所聽到的關於酒的段子
十有八九都是黃酒
劉邦與項羽的『鴻門宴』
竹林七賢縱酒 『澆心中塊壘』
王羲之上巳日『曲水流觴』,寫下《蘭亭序》
李白的『將進酒,杯莫停』
……
中國人世代的桌席上
哪能少得了黃酒的出席
▼
01.哪裡有黃酒,哪裡就有段子手
《金瓶梅》裡西門大官人的妻妾們聚在一起吃螃蟹,潘金蓮要喝金華酒;《紅樓夢》裡蟹宴時,賈府上上下下都少不了紹興酒和惠泉酒。
圖/網絡
旗人老舍與王統照、吳伯蕭、臺靜農等人聚在青島的小酒館『茂榮豐』,一邊拆海蟹,一邊飲燙燙的苦老酒——即墨老酒,時不時,老舍還要唱上幾段京劇助興。
圖/視覺中國
金華酒、紹興酒、惠泉酒、即墨老酒,這些酒雖然名稱、產地不同,但都屬於黃酒。
黃酒溫柔,總會令人聯想到江南風物,就著一碟茴香豆、一碟鹽煮筍、十隻油豆腐的紹興女兒紅,回味裡,時間都變了顏色;《海上花》裡,梁朝偉演的王蓮生等一幹人,在上海長三公寓裡,劃拳、聽曲兒,嚷嚷著『吃老酒,吃老酒』,吳語呢噥,婉轉嫵媚。
圖/網絡
王安憶也說,黃酒的水土習性比白酒更加尖銳和突出,它和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甚至宗教信仰都有關系。
『江南一帶人,特別受用黃酒,與這水土之酒性合得很,真是醉不了的……而在江南,黃酒卻是婦孺皆宜,滋養性質的』
所以,很多人把黃酒歸為南酒,也就有了『南黃北白』的說法。
但其實,黃酒才是與葡萄酒、啤酒並稱的世界三大古酒。
有酒以來,直至民國時期,無論南北,上流社會宴請都要開一壇好黃酒。
到底什麼是黃酒呢?
按照國家的標準說法,黃酒是以稻米、黍米、玉米、小米、小麥等為主要原料,以酒藥、麥曲為糖化發酵劑進行的雙邊發酵。
釀制過程包括蒸煮、加曲、糖化、發酵、壓榨、過濾、煎酒、貯存、勾兌等。
02.黃酒,驕傲的登場!
黃酒的歷史源遠流長,隨便一追溯,便穿越到了幾千年前。
傳說,釀酒術是新石器時代末期,由一位出身『貴族』的狄女士發明的。
考古發現更為驚人,距今7000年的磁山文化、河姆渡文化時期,人們就用谷物釀酒了;殷商時期,人們還會用谷物制作曲藥。
《詩經》裡說:『瑟彼玉瓚,黃流在中』黃流,是一種用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大概就是黃酒的源頭。
不過,這種酒與今天的黃酒估計是兩種味道。
從漢朝開始,黃酒的釀造術便有如神助一般飛速發展。
宋朝,出現了大大小小的黃酒家族企業,成為皇室趙家的重要納稅人。
有人記錄了一百多種黃酒的名字,香泉、天醇、瑤池、杭州竹葉青、碧香、蘇州木蘭堂、白雲泉、果州香桂、銀液、廣州十八仙、登州朝霞……甚是迷人。
圖/視覺中國
明清時期,紹興黃酒異軍突起,成為黃酒界的『阿裡巴巴』,鑒湖沿岸遍佈大小酒作坊。
這得益於釀酒的原料,南方糯米制成的黃酒味道優於北方的黍米所制。
早在漢代,皇家就按照原料不同把酒分為三等,其中稻米為上,稷米與粟米則是下等。
漸漸地,黃酒的釀造中心挪至南方,北方人意識到釀造黃酒上原材料的不足,從而專攻高粱燒酒。
目前,黃酒產地集中在江浙滬,包括浙派的紹興黃酒、寧波阿拉老酒,蘇派的蘇州桃源黃酒、無錫惠泉黃酒,海派的和酒、石庫門等。
此外,還有閩派的福建老酒、龍巖沉缸酒——代表南方的紅曲稻米黃酒;味道偏甜的江蘇丹陽封缸酒、九江封缸酒;最為獨特的是北派黃酒——山東即墨老酒,在一眾南派黃酒中別有風味。
即墨現今隸屬青島,就在嶗山邊上,即墨人用黍米、陳伏麥曲、嶗山礦泉水釀造的即墨老酒,幾乎成為北派黃酒的『唯一』代表。
清末民初,即墨城內老酒作坊已有五百多家,直到上世紀70年代,祖母一輩還有『每天一盅熱老酒』的習慣,據說極為滋補。
即墨老酒的獨到之處,除了黍米為原料,還有 『煪糜』這道工序——將大黃米煮透後,邊加溫邊用鍋鏟攪拌,糜焦而不糊,『煪』到大黃米呈棕紅色時出鍋。
所以,即墨老酒即使不加焦糖色,也能色澤深沉掛壁,並且帶一股天然焦香,入口後似有苦味,又瞬間消失,因此又被稱作『苦露』或者『苦老酒』。
著名作家臺靜農去臺灣之後,最懷念的便是這口濃黑的老苦酒。
03.紹興人都喝不到紹興黃酒?
!
黃酒中的佼佼者便是紹興黃酒。
清代老饕袁枚把紹興酒比作『名士』:『紹興酒如清官廉吏,不參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長留人間,閱盡世故而其質愈厚』賈寶玉過生日時,在怡紅院開夜宴,特地托平兒抬來一壇紹興好酒。
圖/視覺中國
而紹興黃酒中最有名的又是女兒紅,傳說是當地人家女兒出生,將釀酒儲藏在花雕酒壇裡,埋入地下,直到十八年後女兒出嫁才打開宴客。
雖然周作人回憶說這種風俗早已消失。
但是,當地人的確會預備家釀。
『每年做醇酒若幹壇,按次第埋園中,二十年後掘取,即每歲皆得飲二十年陳的老酒了』
這種好酒可遇不可得,連周作人這位紹興土著,平生也隻喝過一次。
圖/網絡
有趣的是, 據珍妃、瑾妃的堂侄孫、清末世家子弟唐魯孫斷言:
『在紹興一帶,倒不一定能喝到好紹興酒,這就是所謂出處不如聚處啦。
打算喝上好的紹興酒,那要到北平或者是廣州,那才能嘗到香鬱清醇的好酒,陶然一醉呢』
圖/視覺中國
據唐魯孫分析,紹酒在產地做酒胚子的時候,就分成京莊和廣莊,京莊銷北平,廣莊銷廣州,兩處一富一貴,卻又路途遙遠,因此選的紹興酒都是精工特制,不容易變質的酒中極品。
他還回憶,早年的仕宦人家,只要是嗜好杯中物,家裡都會存著幾壇子佳釀,家裡來了知己酒友才舍得開壇,一頓喝凈。
酒的江湖裡,豪傑霸天下
紹興酒目前分為四種類型。
一種是元紅,即狀元紅,是紹興黃酒的大宗產品,因為酒壇外壁刷成朱紅色而得名。
此酒發酵完全,糖分少,酒液橙黃透明,味爽微苦,屬於幹型黃酒,最受嗜酒者的歡迎。
一種是加飯酒,原料配比中水減少,飯增加,醪液濃度大,色如琥珀,特別醇厚,俗稱『肉子厚』,是半幹型黃酒。
相比下來,第三種善釀和第四種香雪這兩種新品種就比較小眾了。
善釀由清代沈永和釀坊首創,靈感來自釀制醬油,以元紅代水來釀酒,深黃色,口味甜美,酒精度反而低,是半甜型黃酒。
而香雪是1912年新創,用糟燒代替水,用淋飯法釀制而成,隻用白色酒藥,所以色白如雪,芳香濃甜。
攝影/紹興誰忙
竹葉青,也是紹興黃酒的一種,以元紅或者加飯酒作酒基,配入高度糟燒浸泡當年采摘的嫩綠竹葉津出的酒液做色素,淺黃泛綠,鮮爽醇冽,別有風味。
唐魯孫大贊杭州西湖碧梧軒的竹葉青,『入口醇鬱』,如同酒仙李白『濯魄水壺』的感受。
此外,紹興人還釀出其他別致的黃酒,如鯽魚酒、桂花酒、福桔酒等,將物料放入壇中,沖入元紅,待到泥封後溶化在酒液中,便能逸出各種風味。
圖/視覺中國
鑒湖水丨詩文深處釀佳酒
水是酒的『血液』,是釀酒中最重要的因素。
好酒產地必臨好水,惠泉酒用的是無錫惠山二泉水,即墨老酒用的是嶗山礦泉水,紹興黃酒之所以好,全依仗當地的鑒湖水。
鑒湖其實是東漢時期修築的一個人工湖,面積達206平方公裡,分佈在山陰、會稽兩縣,鑒湖南面便是會稽山,山上若耶、蘭亭等36條大小溪流註入,水清如鏡,在六朝時代,深受謝安、王羲之、王獻之等名士的寵愛,比西湖還出風頭。
但是從明清以來,紹興鑒湖逐步被漁鄉分割,再不見廣闊湖面,直至今日,仍在萎縮中,幸好水質仍可信賴。
攝影/蔡敏
鑒湖水最宜釀酒。
1981年到1983年,紹興市環境科學研究所等9個單位曾對鑒湖水做過一次深入調查,發現鑒湖水源地區的地質重金屬含量少,適量的礦物質讓水體硬度適中,清潔甘洌。
湖區的泥煤層具有吸附污染物的強能力,因此鑒湖水自凈能力強,常新常清。
上海、蘇州、無錫等地曾設立紹興酒坊的分坊,選用優質糯米,沿用傳統古法,但釀出的味道始終有差。
▲ 冬日裡白雪皚皚下的紹興鑒湖,湖水清冽,真想直接喝上一口,透心涼,心飛揚。
攝影/蔡敏
傳統手工紹興黃酒的釀造最講究時令物候,依據自然流轉一步步展開,絲毫不差。
鑒湖水的最佳季節是10月至翌年5月之間,因此紹興黃酒的傳統釀造講究『一冬一釀』——立冬投料,開始浸米發酵,經過陶缸前發酵後,再存放到露天,讓黃酒在三個月漫長的冬天中,慢慢地完成後發酵,次年立春壓榨出酒。
圖/視覺中國
進入夏天,釀酒師傅開始為下一釀季的冬釀做好準備——農歷七月培育酒藥,八月踏制麥曲,九月制作酒釀,然後又是一次冬釀春榨的輪回。
圖/視覺中國
在三伏天的時候,采集本地的辣蓼草曬幹,混合糙米粉,通過手工方法制造成酒藥;秋天桂花盛開時,用小麥制造出麥曲,又叫桂花曲;然後在冬天制造酒母。
所以,這冬釀的手工紹興酒真是自然的魂魄。
圖/視覺中國
黃酒要燙燙的喝,38攝氏度時風味最好,氣味中的揮發香脂緩緩逸出,芳香撲鼻。
大姨媽來的日子裡,倒是可以加點薑絲、紅糖,也是古法;但不要加話梅,那可是臺灣人的喝法。
加飯酒配大閘蟹是最妥貼的,不過更講究的老饕會將元紅與陳年加飯搭配。
也可以繼承金聖嘆的遺志,就著炸花生米和五香豆腐幹下酒;或者像潘金蓮那樣,配上用鮮水紅菱、白白凈凈的荸薺、鮮藕。
此外,糟蚶、醉蟹,炒螺獅甚至是松子、杏仁都是佐酒好物。
不過,我最想試試的,還是魯迅最愛的下酒菜——白米飯上的一條糟青魚幹。
你家黃酒都開啟過哪些吃喝方式?
文丨曲亭亦
編輯丨皮卡婷
圖編丨Geethan
以上部分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網絡
參考文獻
毛照顯《中國黃酒》
紹興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紹興酒文化》
楊國軍《紹興黃酒釀制技藝》
唐魯孫《中國吃》
王安憶著《酒徒》
(清)袁枚《隨園食單》
葛培嶺註譯評《詩經》
鐘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
口述/周景良、整理/王愷《昔日的酒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