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些天,動作影星巨石強森跟隨團隊來華宣傳《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
期間他發Vlog向新圈到的中國粉絲們致意時,手裡總是拿著一杯無色的酒,無論是面對鏡頭秀婚戒還是聽到他夫人催促,這杯酒都未曾離手。
強森手裡拿的,就是一種國內認知度不高的奇特烈酒——龍舌蘭酒《Tequila》。
其實強森一直都對這種飲品情有獨鐘,無論是無色的版本還是琥珀色的版本。
他在Vlog和社交媒體上的一句口頭禪就是:『這龍舌蘭酒不賴!』
去年強森還曾經試圖創立自己的龍舌蘭酒品牌。
雖然這個計劃因為商標註冊通不過而作罷,但這還是從一個側面顯現出好萊塢這一北美潮流的風向標對這種飲品的追捧。
其實不僅是娛樂圈,龍舌蘭酒早就成了美、加、墨三國的party必備,可以和威士忌與伏特加分庭抗禮。
但是等一下,龍舌蘭……好像魯迅先生曾經提到過?
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 龍舌蘭』。
——《藤野先生》
所以說,這不就是蘆薈汁做的嗎?
其實事情也沒那麼簡單。
一人高的蘆薈?
!
把這種神秘飲品稱為龍舌蘭酒,除了好聽之外,也是為了避免誤會。
雖然龍舌蘭酒所用的植物和蘆薈是同一類別,乍一看也有點像,但並不是同一種。
國內通常用來觀賞和敷臉的是翠葉蘆薈的變種。
一直以來,它都是國內最流行的多肉植物之一。
而龍舌蘭酒最推崇的,是以藍龍舌蘭為代表的墨西哥當地品種。
要說藍龍舌蘭的特別之處,首先就是大——這個『墨西哥蘆薈』,長到一人高都是常事。
更特別的地方在於,雖然藍龍舌蘭也是正經的多肉植物,制作龍舌蘭酒用到的卻不是它的葉子,而是上圖工人在挖的這個鱗莖《當地稱為piña 》。
這個部位遠看有點像鳳梨,但它可比鳳梨大多了。
這些釀酒園區裡專門選育的藍龍舌蘭,鱗莖鏟掉葉根後依然有70~110kg重。
收獲時用的鏟子都是開刃的,不然實在挖不動。
為了減少苦味,工人們會在收割後用鏟子盡量削掉葉根;為了方便烘焙和發酵,人們還會把一整個鱗莖剁成幾塊——這些過程靠的也不是刀,而是一柄大斧:
龍舌蘭酒的這個原料,實在是骨骼驚奇。
相比之下,它的釀制流程反倒很『普通』。
波瀾不驚 or 精益求精?
說龍舌蘭酒制作的過程普通,是因為除了以白酒為代表的東亞燒酒之外,世界上其他的烈酒工序其實大同小異,無非是糖化、發酵、蒸餾、陳化。
但藍龍舌蘭所帶來的辛辣氣息,還是讓這個過程有點與眾不同。
首先,剁碎的蘭龍舌蘭鱗莖被放進爐內蒸烤,之後再打碎並碾壓,最後做成漿,以盡量破壞其中的淀粉,獲得適合酵母生長的小分子糖。
這些糖漿加入酵母後攪拌均勻,就進入了發酵流程。
發酵72小時後,酒精度約為5°左右。
這個階段的原漿稱為『Pulque』,可以單獨裝瓶作為一種飲品,這也是美洲最古老的一種酒精飲料。
之後是蒸餾。
自從中東人首先把蒸餾用於釀酒以來,這個工序就是制作烈酒的不二法門,可以說是天下武功出蒸餾。
龍舌蘭酒在這一步與北京二鍋頭不謀而合,都是取第二次蒸餾的酒液作為蒸餾原漿,酒精度則在55°左右。
此時的原漿如果直接稀釋裝瓶的話,就是本文開頭巨石強森手裡那種無色酒,當地人稱為『白』《Blanco》或『銀』《Plata》龍舌蘭酒。
由於龍舌蘭酒蒸餾原漿度數在蒸餾酒裡不算高,所以它保留了很多植物本來的味道,比較辣,有點嗆,還有種微苦的植物香氣。
此時的酒比較沖,所以很多夜店常客和強森那樣的硬漢都好這口。
而如果想要酒的香味更豐富、口感更柔和,就要涉及在橡木桶裡陳放。
龍舌蘭酒原漿因為度數偏低的原因,不能存放太久《通常不超過五年》。
陳放2~12個月的,稱為『Reposado』《歇息過的》,一年以上的稱為『Añejo』《陳釀的》,三年以上還會稱為『Extra Añejo』,以表明工人和釀造師們傾註的心血。
隨著在橡木桶內時間的積累,酒的顏色也會越變越深。
從左至右分別為plata,reposado,añejo
龍舌蘭酒的本名Tequila也有它的講究——與幹邑和香檳的產地保護模式類似,隻有在墨西哥當地制作,且隻采用藍龍舌蘭釀制,才能稱為Tequila,不然隻能稱為Mezcal,後者在當地是泛指各種蒸餾酒。
除了做『正經』Tequila外,一些酒廠也會『皮一下』,往酒裡加一條與龍舌蘭伴生的蠕蟲,頗有中國藥酒或東南亞蛇酒的范兒。
隻是由於有了『添加劑』,這時就隻能老老實實叫Mezcal了。
總之,雖然生產過程有點平平無奇,墨西哥人卻是在龍舌蘭酒上下了功夫,做出來的東西也極富當地特色:白龍舌蘭酒就像墨西哥版的伏特加或二鍋頭;陳龍舌蘭酒則是墨西哥人的威士忌;另有些廠家喜歡往白龍舌蘭酒裡添加從另一種蘆薈植物『黃邊龍舌蘭』提取出的糖漿,這大概就是『墨西哥朗姆』了。
龍舌蘭的今夜與往昔
現代意義上的龍舌蘭酒,大約形成於距今三四百年之前。
但其實北美原住民很早就發現了藍龍舌蘭的這種妙用,隻不過當時人們不會蒸餾,所以隻做得出Pulque這樣的濁酒。
盡管不像後來這麼烈,龍舌蘭和它所釀的酒還是為這裡的古文明所倚重。
和許多其他地方的古文明類似,酒在這裡不僅是一種飲料,還被視為神明的恩賜和通靈的媒介。
曾經顯赫一時的阿茲特克文明就是如此,他們不僅在各種場合引用龍舌蘭濁酒,還將藍龍舌蘭視為最寶貴的資源之一。
但這樣的日子並未能長久。
西班牙殖民者的到來改變了一切。
隨著他們的上位,龍舌蘭酒也承載了他們的鄉愁。
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缺乏引種歐洲釀酒葡萄的技術條件,墨西哥幹燥地區也不像加勒比那樣適合種植幹甘蔗,當時的主要糧食玉米釀酒口味又比較單調。
於是他們隻好學習或驅使當地人,挖藍龍舌蘭,做Pulque.
但Pulque隻有5°左右,跟啤酒差不多,對於一群吃飽了撐的沒事就懷念故土的人來說,不夠刺激。
於是蒸餾順理成章地被引入了龍舌蘭酒的制作中。
十七世紀末,西班牙貴族Don Pedro Sánchez de Tagle首先開始了蒸餾藍龍舌蘭酒的生產,Tequila這才算誕生。
此後,龍舌蘭酒迅速成為了當地的標志性飲品。
墨西哥不僅有科羅娜!
其實龍舌蘭酒能在墨西哥火起來,一方面是因為偏辛辣的口味和墨西哥人愛吃內臟的習慣很搭;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平民級的龍舌蘭酒比較便宜。
藍龍舌蘭種在沙土裡幾年後就是碩大的一棵,就算沒有藍龍舌蘭也可以退而求其次用黃邊龍舌蘭等其他品種;隔壁美國人做波本威士忌喜歡用新橡木桶,於是墨西哥這邊正好用相對低廉的價格購入裝過一次波本的『二手』橡木桶。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只要不是頂尖的品牌和多年陳釀,龍舌蘭酒總歸貴不到哪去。
對於墨西哥這樣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人們可以通過它釋放壓力,同時也會增添情調。
龍舌蘭酒的工藝和二鍋頭有相似之處,這麼一看,在功用上其實也有。
至於龍舌蘭酒是怎麼風靡巨石強森所在的美國的,那就更巧了:二戰時美國人發現歐洲的酒一下就不好買了,自己國內的產能又填不上。
於是來自墨西哥的龍舌蘭酒就像同樣來自墨西哥的勞工一樣,迅速風靡美國市場……
飲酒,品人
一棵其貌不揚的多肉植物,在窮鄉僻壤裡似乎沒什麼用。
但這裡的人們發現了這種植物的妙處,做出了龍舌蘭酒,也讓龍舌蘭酒有了鮮明的地域特征——通過它,我們或許可以一窺這個常年受鄰國和黑幫欺壓的國度,人們是怎樣面對困難,讓自己重拾樂觀的。
若要讀城、品人,一個不錯的角度就是去嘗嘗那的酒。
所以,來吧壯士,幹了這杯蘆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