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酒上頭,有些酒沒事?《圖+文》

身邊喝酒的朋友經常聊到,說因工作需要應酬的酒局比較多,發現有的酒喝了很容易引起頭痛,非常難受,嚴重的甚至第二天都不能好轉;有的酒則不會,喝完不僅不難受不上頭,還有舒適的微醺感,一覺醒來便『滿血復活』……

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小編問你一個問題,你能區分什麼是醉酒麼,什麼是上頭麼?

往往不少酒友錯誤地將喝酒上頭,歸結為自己酒量不好。

經過查閱文獻發現,酒精並不會引起酒後頭痛,人們酒後是否不上頭,取決於酒中『雜醇油』含量的多寡;該物質會引起腦部血管收縮,從而造成腦部供血、供氧不足,引發頭痛《即人們俗稱的『上頭』》。

雜醇油在人體內分解代謝極慢,因此飲用雜醇油含量較高的酒後,可能第二天都還會頭痛。

某種酒中雜醇油含量多還是少,取決於不同的釀造工藝。

全球烈性酒的釀造工藝大致分為兩種——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與封閉式液態發酵。

​一、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顧名思義,是在地上挖坑修建發酵窖池,在開放式的環境中,投入固體形態的糧食糟醅進行發酵。

這種工藝在發酵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地表散熱,使發酵能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緩慢進行,從而抑制雜醇油的產生。

同時,土地及空氣裡面的大量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會參與到發酵過程中,使得發酵微生物非常豐富,相互協調平衡,減緩發酵速度,從而進一步抑制雜醇油的產生。

中國名優白酒均采用這種釀造工藝,所以正品的十八大名酒是不上頭的。

二、封閉式液態發酵,是低端白酒酒采用的釀造工藝,具體流程是將紅薯玉米等搗爛、然後將大麥打碎後加入大量的水,以液體的形式放到封閉的發酵罐中,再加入純酵母菌進行快速發酵。

單一酵母菌發酵的速度與溫度上升很快,酵母菌的快速高溫發酵將很難控制雜醇油的『肆虐而來』。

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的時間隨季節不同,一般在2-3個月左右,而封閉式液態發酵僅需2-3天,可見二者差距明顯。

這就是為何大家普遍覺得幾十上百的白酒喝多了容易上頭,而中國名優老酒例如茅臺、汾酒、瀘州老窖、西鳳酒等名酒,即使過量也不容易上頭的最根本原因。

這個時候大家可能會問了,既然已經知道酒後頭痛的原因,那國內其他釀酒廠為何不改變工藝,使用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工藝來生產『不上頭』的白酒呢?

關鍵是『兩個成本』,中國在堅持食品安全標準全球最嚴的同時,唯獨沒有對引起頭痛的雜醇油指標作出硬性限制,地方酒廠可以生成便宜的液態發酵酒暫領低端市場。

首先是直接成本。

就是生產中必須付出的糧食、水電、人工等費用,使用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工藝釀造的每斤酒大致在25——30元,但是這個價格任誰也買不到。

道理很簡單,人家辛辛苦苦釀造出來的美酒不可能白忙活,甚至還要搭上老本。

再個是管理成本。

工資獎金提成、廠房設備儲運、資金材料時間、稅收工商利息,等等,就像一個家庭每日開門七件事,這類費用比例很大還不好掌握。

管理得好,會小於直接成本,管理不好,造成的浪費就沒邊沒沿了。

最後,建議,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量飲用堅持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工藝生產的中國白酒。

這種酒喝後隻會有微醺的醉意,睡一覺之後便清醒如初,神清氣爽,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與生活,身體也好受許多。

我也喜歡喝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工藝生產的酒,我出生在茅臺鎮一個普通家庭,家裡就是使用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工藝釀制醬香型白酒,從小也受到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工藝文化的熏陶,長大也一直從事酒業工作,我始終堅信著『酒品如人品,做好人才能做好酒』這個宗旨,用心釀好每一滴酒。

看了這篇文章的酒友們,學到了一點點知識,覺得信任我的話,可以找我推薦一點實惠的好酒。

記憶中尋得好酒,喝起來柔而不烈,醉而不上頭,別有一番風味。

版權所有:劉祺醬香,微信號:MTJ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