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先人們便已經學會釀造葡萄酒了,這使得我們可以在公元前700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中,發現葡萄種子和13件有酒痕跡的陶器。
除了葡萄酒,中國人還陸續擁有了黃酒和米酒,根據漢代文獻《說文解字》所載,在夏朝時杜康便利用高粱釀造了最早的糧食酒——秫酒,而後糧食釀造酒一直占據中國飲酒的主要位置,白酒反而是在元代以後才逐漸出現的。
中國人在酒的選擇上並不匱乏,白酒也沒有任何先發優勢,中國的白酒,為世界酒文明作出重要貢獻。
近千年來,白酒逐漸成為國人最愛,而百年來,茅臺又在多個白酒品種中獨領風騷。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白酒一經出現便風靡中國呢?
讓我們先搞清楚啥是白酒及來由
按照制作方法來分類,酒分為蒸餾酒、發酵酒和配制酒三類,前者是將水果或者谷物發酵後的產物,通過蒸餾的方式得到,典型的如:白酒、白蘭地、朗姆酒、威士忌和伏特加;後者則隻經過窖藏發酵,代表有葡萄酒、米酒、黃酒和啤酒;至於配制酒,則是用食用酒精和香料勾兌而成,由於這是不良商販用於制作假酒的一種手段,所以基本上嚴格意義上不屬於傳統的酒類。
好多酒友眼裡,酒精度數低的釀制酒隻能算作飲料,所以本文裡就重點談酒精度較高的蒸餾酒。
白酒,是今人對中國糧食釀造酒經過蒸餾後得到的酒的統稱,這種酒在古代稱之為燒酒,其源頭在中國可以追溯到南宋,其本質是對傳統釀造酒的一種物理再加工。
不過白酒在蒸餾酒中,算是一朵奇葩了,因為其他蒸餾酒,除了伏特加外,都有著好看的顏色,比如琥珀色等,但它卻是透明而無色的《其名稱也由此而來》;再就是它是唯一一個主動添加黴菌進入發酵程序的蒸餾酒。
這深刻說明了白酒是有著中國特色的酒類。
中國古代長期以來面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對吃不飽的恐懼,深深地刻在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
因此中國古代對農業生產極為重視,特別是著眼於麥子、米等高熱量谷物糧食。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古代王朝常常出於備荒備戰的考慮,準備大量糧倉對征收的糧食進行儲存。
雖說歷史上不少明君賢主,將糧食比喻為比黃金珠寶更珍貴的東西,但糧食畢竟不是珠寶,缺乏長期保存的商品屬性。
在大規模的國家級倉儲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大量的陳糧,有的陳糧甚至近乎腐敗,徹底失去食用價值。
這些浪費行為,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古代是極為可恥的事情,於是為了很好的利用陳糧和腐敗的作物,以其為原料的白酒、黃酒便應運而生。
另外,白酒對農業的幫助不光體現在原料的使用上,還體現在反哺農業上。
正如中國人最終選擇豬作為主力肉類供應物那樣,白酒也承擔著再利用服務農業的任務。
制酒產生的酒糟是一種不錯的輔助豬食《豬食用配汝酒糟的食料後,也會產生和人一樣的醉酒效果:嗜睡、不運動,更有利於催肥長膘》,而豬則可以通過糞便肥田,肥田可以種植出更高產的糧食,形成一個簡單的農業生產閉環。
再加上中國古代經濟中心長期在北方,北方寒冷的氣候並不適合葡萄的大范圍生長,導致中國雖然很早就有葡萄酒,但並不能滿足普及的需要,所以谷物糧食為原料的白酒才能在中國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當然,白酒的原料與中國農業的相合性也並不能完全解釋白酒的風靡,畢竟黃酒、米酒也都是用谷物糧食制作出來的。
由於酒精是各類細菌的天敵,所以高度數的蒸餾酒可以在密封狀態下保存的更好,在保證較長保存時效的同時,也大大節約了酒中其他物質所占據的體積,這樣一個可以增加運載量還容易保存的貨物,真是想不喜歡都難。
同樣的邏輯也在白酒身上運行,中國廣大的國土面積常常要面臨過長的運輸時間,因此酒精度普遍達42-65度的白酒非常適合進行這樣的長途運輸和長期儲存。
當然,白酒本質上是一個食品,除了運輸倉儲的優勢,其自身還得有被人接受的特點,由於白酒的制作具有一定獨特性,它比其他酒增加了主動摻入黴菌的流程,並在原料的使用和窖藏技術上也有著極強的中國特色,所以白酒相比其他酒有著更為獨特的味道。
如乙酸乙酯,丁酸乙酯,戍酸乙酯,2-甲基-1丙醛等帶來的香味貢獻,都是其他蒸餾酒所不具備的,所以白酒的特殊味道很難被其他蒸餾酒所取代。
高度數的白酒則為中國人提供了感官上的幫助,酒精的攝入會刺激血管擴張,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酒精的麻痹作用也會降低人的感知能力,這正是我們俗話說的醉酒狀態,這種狀態下,嗨起來的酒鬼們會感到人生已經到達高潮。
高度數白酒出現古代是比較困難的,釀造酒的酒精含量普遍在10%-20%左右,需要大量飲用才能醉,這在古代作品中也有所體現。
紂王的所謂『酒池肉林』,正是因為酒的度數不高的情況下才能出現,如果是三兩杯直接躺的烈酒,何需要酒池那麼多量呢?
雖然紂王的故事是假的,但漢代作者們無疑是根據自己時代的酒的特點進行合理想象,由此也可見當時酒的度數不高的問題。
生產技術的發展倒逼消費選擇
正是因為白酒有如此的基礎,所以重視傳統的中國人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白酒的釀酒技術發展,到了建國後更是如此,在1945-1950年間,白酒作坊被不斷整合成廠,使其擁有規模優勢;在50-60年代,全國又不斷開展白酒的試點研究;到70年代還引入機械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
不但如此,白酒在提高出酒率和味道改善上也在不斷摸索,為了提高出酒率,減少糧食消耗,白酒廠商不斷進行研究,在發酵、蒸餾、窖藏等技術環節不斷改進,《煙臺釀酒操作法》的擴散就是一個典型,麥麩替代小麥制作酒曲,利用酒曲的黴菌使紅薯馬鈴薯也可以釀酒,這都使得白酒產量節節升高,消耗的糧食也在不斷減少。
在白酒口味的摸索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各大成規模的白酒企業逐漸使用了先進的層紙析色譜、填充柱——毛細管氣色相譜、液相色譜和質譜等分析儀器,力求更科學的分析和改善酒的味道,堪稱化學改變味蕾的典范。
在國家層面,為了讓酒的品味更權威更規范,還組織了全國性品酒會,並不斷完善品酒隊伍的專業水平,到第三屆全國品酒會時,確立了白酒的4大香型,而後不斷發展,擴充到了12種香型。
正是因為這些努力,白酒擁有了適合廣大不同人群的口感,同時也擁有了巨大的產量,而後者進一步使得白酒的價格可以適應不同人群,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超市裡不但有價值不菲的高檔白酒,也有更多的大眾消費得起的平價酒,這自然也就讓白酒占據了市場的先機。
茅臺在諸多白酒中異軍突起
既然白酒如此得到中國人的青睞,貴州的茅臺酒風靡天下也就有了基礎。
自從建國以後,貴州茅臺酒的受歡迎程度越發明顯,不管是富商還是達官貴人,都認可這個品牌,甚至成為宴會招待外賓的國酒之一,因此茅臺酒在市場上的表現一直不錯,2013年-2015年期間一度成為白酒企業中的龍頭企業,至今天下午仍然和五糧液占據了高檔白酒80%的市場份額。
茅臺酒如今的地位有著深厚的歷史原因,雖然茅臺酒宣稱自己有800年歷史,但實際上現代茅臺酒起源不早於明清時期,其享有盛名更是在清代才開始,當時由於貴州本地缺鹽,需依靠漕運供應,所以緊靠赤水河邊的茅臺鎮便成了有名的港口集散地。
這樣,晉商和秦商便給這裡帶來了巨大的生機,尤其是秦商,他們在將四川的鹽販賣到貴州後,會進口大量的茅臺酒拉回四川販賣以擴大利潤,加上秦商在四川的鹽業有著壟斷地位,形成了『川省各廠灶,秦人十居七八,蜀人十居二三』的盛況,所以茅臺酒在他們的傳播下迅速在中國各地打響了知名度,由此開啟了茅臺酒走出雲貴高原的第一步。
當時間來到西南地區軍閥混戰的前夜,茅臺酒卻又趕上了國際化的春風,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茅臺成功獲獎,其後憑著南洋勸業會獲獎品牌的資格,參加了1915年在巴拿馬舉行的萬國博覽,在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獎狀,並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英國蘇格蘭威士忌一起獲得了『三大名酒』的殊榮。
有了國內外獎項的加成,茅臺酒便正式成了『國際巨星』級別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