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長久以來『喝一杯酒』意味著三五好友把盞言笑的歡樂時光。
基於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年齡以及第一次喝酒時周圍的環境,我們都有過各種回憶和期待(有時是焦慮) 周而復始,在多數人早期喝酒的過程中,對於酒精的期待總是能夠符合實際需要喝下的酒量。
如果剛好每次都能恰如其分,我們自然認為『喝杯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經驗,不僅滿足自己的需求,也不會逾越宗教習俗的規范。
同時滿足渴望、迎合社交場合的禮儀,並有助於我們放松心情、振奮精神,達到我們各種不同的追求目標。
如果我們喝酒的過程僅僅是這樣,那麼我們後來就不太可能會惡化成為嗜酒的問題。
然而如果我們毫無畏懼的檢視從前喝酒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在我們最後幾年或幾個月的嗜酒期間,不論我們再如何努力的嘗試,未曾再出現如此完美、神奇的時光。
取而代之的是我們一再的發現自己的實際的酒量遠大於此,最後總是導致某種程度的麻煩。
所以,當一個『喝一杯』的建議出現時,現在我們嘗試著回想從開始喝酒到最後一次可憐的醉酒和宿醉的整個過程。
飲酒超出適量飲酒或一般社交性飲酒的標準。
重度飲酒往往根據超出一定的日飲酒量《如每天3標準杯》或每次飲酒量《如一次5標準杯,每周至少一次》加以確定。
同:重度飲酒見:過度飲酒;標準杯。
酗酒涵蓋了『酒精濫用』及『酒精依賴』。
一般而言,如果一個人過度使用酒精而無法自我節制,導致認知上、行為上、身體上、社會功能或人際關系上的障礙或影響,且明知故犯,無法克制,就達到『酒精濫用』的程度。
若進一步惡化,把飲酒看成比任何其他事都重要,必須花許多時間或精力去喝酒或戒酒,或必須喝酒才感到舒服《心理依賴》,或必須增加酒精攝取才能達到預期效果《耐受性》,或產生酒精戒斷綜合症,就達到『酒精依賴』的程度。
許多人有酗酒的不良習慣,喝大量的酒不但對身體會產生不良影響,而且容易導致家庭矛盾,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之一,但是為什麼會有人酗酒呢?
據新華社報道芬蘭庫奧皮歐大學和圖爾庫大學的基因專家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人體內一種基因的變異會導致過量飲酒和酗酒。
這種基因的變異可造成人體中樞神經內神經肽蛋白質缺損,從而使人出現壓抑的反應,而這種憂鬱不快的心情往往使人不得不借助於杯中之物加以發泄。
酗酒是引起、誘發、惡化氧化應激類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如甘油三酯高等》、痛風 等疾病的元兇。
對於百分之九十七的人來說,酒精是首要的社交方式—一種休閑方式,解脫和避免每日生活壓力的良方。
它沒有害處,不是嗎?
更甚者,你可能讀過,來一點烈酒對你有好處。
但是酒精的好處並非像吹噓的那樣。
當然,每天晚上來一杯紅酒已經被證實對心臟有好處,但是超過兩杯的話你就開始毀掉自己的肝臟了,讓皮膚脫水,殺死供不應求的腦細胞。
愛酒可以,喝酒可以,但切記不要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