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國家有日常飲用和高端品鑒《Fine Wine》兩個體系的葡萄酒,但舶來到中國消費者,尤其葡萄酒愛好者不知怎麼就隻以高端品鑒為榮,而喝日常平價酒則遮遮掩掩,生怕被人知道。
但我就愛喝日常平價酒,這有錯嗎?
舉個栗子
廣州首版米其林發佈,二星和三星餐廳直接懸缺,一星餐廳全城也隻有8家。
這下羊城人民不幹了,紛紛批判米其林評審根本不懂粵菜。
『食在廣州有無聽過,唔認就唔好亂講啦!』
其實誰都沒錯,隻是因為米其林和家常菜是兩個體系,不適合放到一起比較。
日常喝的葡萄酒和適合品鑒的葡萄酒也是同理——這根本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米其林和適合品鑒的葡萄酒可以被視作一種藝術,更傾向於復雜的,精神上的審美;家常菜和日常酒則是基礎需求,美得更隨性,更放松,要帶給人一種生理上的滿足。
比起高低,他們之間更多的是不同。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價格差距無限大,品質差距無限小
如今高端酒的性價比是極低的,可能有人會說,任何高端的東西性價比都是極低的。
但即使如此,也很少找到像高端葡萄酒性價比如此低的東西。
幾十年前,即使醉貴的酒,價錢也沒有那麼嚇人。
傳奇年份1982年的拉菲期酒發售價是30美金,同年份的Le Pin是23美金。
34年後,2016年拉菲的期酒發售價格變成了657美金, Le Pin更是已經榮升『膜拜酒』的行列,2016年的發售價達到了4000美金。
即使算上通貨膨脹, 82年拉菲30美金的發售價也就相當於今天80美金一瓶。
那是因為這之後這些酒的品質增長了嗎?
答案是:幾乎沒有!
品質一樣但發售價漲了8倍多,如今高檔酒的性價比就可想而知了。
拉菲還算漲得溫和的,而像Le Pin這種產量小的膜拜酒,發售價翻個幾十倍是常事。
和高檔酒相反,日常酒價格去掉通貨膨脹後漲幅很溫和,品質卻成幾何倍提升。
感謝現代釀酒工業的發展,大大提升了葡萄酒品質的下限。
而這主要造福了日常酒。
在現代釀酒工業下,釀出有嚴重缺陷的酒已經基本不可能。
延遲采收,加度,加酸,反向滲透……現代釀酒師有無數方法可以改善酒質。
從酒評家打分也可以看出來,現在已經很少看見80分以下的酒了。
甚至在超市裡面一瓶百十來塊的餐酒,被打出90+的分數也極為常見,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幾十年來價格沒漲多少,但是酒質大幅提升。
所以說,喝日常酒的性價比是極高的。
而且其中的很多酒,還真的挺好喝的。
撿漏兒
即便普通的日常酒已經具有較高的性價比,但還有一種性價比更高情況:撿漏兒。
葡萄酒市場不是個完美市場,總有一些定價匪夷所思。
有那種釀酒水平三流但是價格倒是很敢要的酒莊;
也有那種釀酒水平非常好,但就是價錢便宜得可笑的酒莊。
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莊主對自己的釀酒水平不自知;也有可能莊主本人就是佛系——錢嘛,夠花就行,賣那麼貴幹什麼。
但更多的一種情況多發生在尚未被市場發掘的犄角旮旯產區,名氣不夠響亮,就把價格做得實惠。
這些產區雖然未必能有拿到滿分的大酒,但其質量也可以輕輕松松媲美名產區大幾百甚至上千的酒款。
意大利的西西裡;希臘的聖托裡尼;東歐諸國像匈牙利,羅馬尼亞,克羅地亞;葡萄酒發源地格魯吉亞;在葡萄酒版圖上還沒站穩腳跟的南非……
▲ 用陶罐發酵的格魯吉亞葡萄酒
盡管這樣的酒在國內不多《但比你想象的要多》,如果不是偶然碰上,通常需要一定的水平才能挑到。
但正是因為不多,所以自己能買到的時候那種爽感也是極強的。
看著別人天天花大錢開酒,自己簡直樂開了花。
能欣賞普通酒的人,才是真的愛酒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葡萄酒入門後,看到一瓶葡萄酒你就想喝——管它是什麼酒,就是好喝!
後來,你喝過很多葡萄酒,甚至還跑去過很多產區。
你就不再滿足普通的葡萄酒了,你得喝高檔的。
你還會分析,這瓶酒夠復雜嗎?
濃度夠嗎?
酸度是不是還缺了一點?
這一年葡萄是不是太成熟了?
釀酒師用了多少比例新桶?
葡萄酒在你眼裡再也不是葡萄酒了。
它在你眼裡分成無數的細點了,每一個細點都可以被分析。
最後,你喝一瓶葡萄酒,它又是葡萄酒了——管它是什麼品牌,有沒有等級,有沒有打分,只要這款酒有能欣賞的角度,能帶給我身心的愉悅感,就是好酒!
為什麼你不再在意酒高不高檔,也不再分析了呢?
因為其一,你已經自信到不用用這種方式來說服自己,說服別人『我是懂葡萄酒的』。
你深知自己可以輕易判斷一瓶酒的好壞。
其二,你確實已經喝過太多的酒,也真正喜歡葡萄酒,所以對世上大多數酒的不完美之處也不再介懷,而是專心享受葡萄酒那些美妙的共性。
正如漫畫《神之水滴》作者亞樹直所說:『沒有缺點的葡萄酒,總覺得欠缺趣味,反而是有缺點,不完美的葡萄酒才真正有趣呢!』
你放過了葡萄酒,也放過了你自己——當然,前提是你確實真正愛喝葡萄酒,也知道自己確實懂。
管它什麼酒,幹杯!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 | 陳知人
© 酒雲網
又get到了奇怪 知識 的
點個『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