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茅台鎮觀光的酒友們都知道,茅台鎮赤水河邊有個1915慶典廣場,廣場上有個碩大的破損金色酒壇雕塑,雕塑內壁銘刻有茅台酒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喜獲金獎的軼事典故,這是茅台鎮一個特色的地理標志。
慶典廣場臨河而建,白天安謐祥和一排古典氣氛,到了傍晚卻格外熱鬧,河對岸的音樂噴泉、色彩繽紛的霓虹燈、夜間散步的情侶、跳廣場舞的居民,各種元素其樂融融,可謂是茅台鎮一景。
作為為茅台酒獲獎百年紀念的廣場,1915慶典廣場於2013年6月開工建設,總投資2.2億元,規劃用地37677平方米,下穿道工程全長430米,廣場硬地鋪裝面積14317平方米。
這個廣場是為了紀念1915巴拿馬萬博會而建造的。
提起巴拿馬萬博會,茅台喜獲金獎的故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在各種茅台鎮的宣傳片裡,也總是少不了『摔壇留香』的茅台故事。
故事大多是這樣的:
1915年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鑿通航,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有30多個國家參與了這次博覽會。
當時的袁世凱政府把參加國際博覽會當做一件走向世界舞臺的大事,積極動員各行業參與展覽,甚至成立了農商部全權辦理此事,各省份還成立了籌備巴拿馬賽會出口協會征集物品。
當時的茅台酒還不是今日的茅台酒,當時茅台鎮最大的兩家釀酒燒坊華家成義燒房和王家榮和燒房《也就是後世的華茅和王茅》共同為此次盛會提供了展品,各自把自家產品送到仁懷縣政府,因包裝和名稱不規范,農商部擅自將兩家商標撕下,統一以貴州公署茅台造酒公司的名義送展。
送展的『茅台酒』外包裝簡單質樸——酒瓶為本地特產的醬紅色土陶瓶、並以豬尿泡密封,絲毫不起眼。
更被陳列於人跡稀少的農林館《其他一同送展的白酒則是陳列於工商館,參觀人數較多》,加之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低下,農林館觀者寥寥,送展的『茅台酒』毫不被關注。
與會工作人員十分著急,請示了當時的工作團團長陳琪之後,建議把『茅台酒』搬到工商館展出。
在搬運的過程中,因為一瓶茅台酒不慎落地,酒瓶摔碎酒香四溢,終於贏得評委關注,喜獲金獎。
《更傳奇的故事則塑造成了『茅台樸素無人問津、中國代表怒摔酒壇引起關注獲獎』的故事》。
茅台曲折獲金獎的故事傳回茅台鎮,王華兩家都引以為豪,但又出了一個問題:獲獎茅台酒是共同送展,獎牌卻隻有一塊,無法分清獲獎的究竟是華家燒坊,還是王家燒坊,兩家起了爭執,鬧到了縣衙。
縣商會難於裁決,呈文到省,於是民國七年《1918年》,由貴州省公署下文調處,獎狀、獎牌由仁懷縣商會保存,兩家燒房所產的茅台酒均可在商標上標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字樣,這才結束了這場獲獎爭執。
從昔日無人問津的村釀成為如今世界聞名的美酒,茅台酒的故事可謂是曲折離奇。
近年來隨人們考證,證明了當時茅台酒獲得的隻是乙等銀質獎章,並非一直宣稱的甲等金質獎章。
不過這並不影響今日茅台酒的榮光不是嗎?
推動茅台成為傳奇的那些歷史人物多已作古,他們的事跡卻隨著茅台酒傳了下來,並一代又一代激勵著後世人。
每次聞到酒香,都提醒人們銘記前人的貢獻,並對前人心懷感恩與崇敬。